王江兵
【摘要】网络社区的非区域性、虚拟性、空间性催生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场域”,传统的传播模式在传播主体、客体、媒介、内容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革,如何在网络社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进而寻找到有效传播路径,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命题,而“对话关系”的建构将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角色转换和行动探索。
【关键词】网络社区 马克思主义传播 场域
网络社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场域”
网络社区也称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美国学者霍华德·瑞恩高德(Howard Rheingold)在《虚拟社区:电子疆域的家园》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他将网络社区定义为网络中相当多的人展开长时期的讨论而出现的一种社会聚合,他们之间具有充分的人情(Human Feeling),并由此在网络中形成了人际关系。①
网络社区包括论坛(BBS)、网络群组(QQ群)、个人空间(BLOG、QQ空间)、社交网站(校园SNS)等形式。在网络社区里生活的网民没有国籍肤色之分别,出身高低之差异,优胜劣汰之危机,实现了平等自由的主体间交往,人的“客体”地位逐渐消失,人际关系呈现“非中心化”。网民们拥有着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两个生活空间,不断处于两个空间的切换之中,也在自由与纪律、平等与服从、自律与他律中变换着思维与行为方式。网民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解放,交友选择变得复杂且泛化,追求开放、多元、民主、对话式的信息选择和知识获取。但是,网络仍将不可避免地扎根于现实世界,网民面对的是现实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虚拟世界过分强调自由、平等、开放和自主性,不断冲击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化、挑战政府和管理者的权威、滋生现实情境中的行为失当。
要想在网络社区中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走进网络社区这个特殊的“场域”,了解这个虚拟世界的生存法则和行为习惯,在实践摸索中探寻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的创新,以充分尊重为前提,接受网民与现实世界中的人格差异,努力理解网民在虚拟和现实场域中身份置换时的行为障碍和思想困境,进而寻找到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实施路径。“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的最新研究表明,技术不是一种抽象的与价值无涉的工具,而是根植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技术的演进由群体利益、文化选择、价值取向和权力格局等社会价值因素决定。”②
传统传播方式面临的变革与挑战
目前,在网络社区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任务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机构、从事课程教学尤其是网络远程教学的教师和社会上以个体形式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体力量,受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的接受者。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普遍建立在单向“灌输”的传播模式基础上。网络时代信息爆炸使得传播者的知识体系和传播方式受到巨大的挑战,出现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重合,边界模糊,甚至出现受众向传播者传递信息的倒转现象。“新兴媒体不仅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也对传统受众的使用模式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它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在信息选择方面变被动为主动,在符号形式方面变一元为多元,在载体享用方面变群体为个性,在渠道设计方面变粗放为集约,在形态革新方面变渠道为平台。”③
现代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迫使传播者和受众的关系从支配性、单向性向平等性、交互性转变,双方的身份认同较为模糊,甚至还会出现角色互换。传播媒介的多样性虽然带来传播路径多元化、传播手段丰富化,但理论的系统化、整体也因为表述习惯和解释能力的差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传播内容受到网络信息过量干扰和制约,也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而使得先进理论的科学性和影响力饱受质疑。与此同时,网络社区存在内部管理主体缺位和管理流程的阻滞,对传播效果的实现造成影响。
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角色转换和行动探索
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在网络社区中必须摒弃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角色、地位、职务、身份,以一种共生关系中的“对话者”角色看待主体间的交互作用。在对话过程中,当传播者带着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在网络社区明确角色时,受众也许会打破传统偏见,把他们作为独立的精神个体去看待,给予情感接纳或理解认同。
倾听: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自我表露和发展诉求。网络社区所提供的虚拟化社会成为一种影响深刻的社会化力量,它所提供的虚拟情境与现实社会相脱节,网民更多地自主选择虚拟性的施化者,并且由单向接受变成双向互动,对于现实的角色规范和道德评判有所抵触,社会化进程中道德自主性和个人色彩比较浓厚,相应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有所增加。
传播者在网络社区中希望获得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诉求信息,就要学会倾听网民在网络社区中的自我表露。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的概念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Jourard于1958年首次提出的。他指出真正的自我表露就是个体让他人了解到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他认为自我表露是指个体表达和展现自我,以使他人能够认识自己的行为。④网络社区满足了匿名和个性展示的需要,表达更加真实完整,愿意向传播者开放、平等地表露真实想法以及在现实中遇到的发展障碍或利益诉求,随着与传播者的互动表露,网民的自我暴露程度会进一步打开,和传播者展开深层次的讨论,甚至涉及宗教信仰、人际冲突、成长经历、恋爱和性经历等等敏感话题。传播者应该学会倾听,善于平和面对,以开放、真诚、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实现沟通。
分享:意见领袖影响下的网络阵地和话语权力。“意见领袖”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是在拉扎斯菲尔德等根据伊利县调查结果所著的《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的。根据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个人影响》中的观点,“意见领袖”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之中。⑤网络社区就是一个网络上的非正式组织、群组、论坛便是一个个非正式的组织单位,它们是社会成员之间为满足自身需求而自然形成、凭感情联系起来的一种自发形式的非正式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这个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员和活跃分子就是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党政干部,他们没有行政任命,主要依靠其知识、胆识、个人魅力、社交能力受到广大追随者的欢迎和认可,和普通成员在地位上是平等的,通常不具备对成员进行奖励和惩罚的权力,而是通过技术权威、大众舆论、人格特质等因素对其他成员产生影响力。
传播者在网络社区开展理论引导,必须借助意见领袖的力量。首先是必须学会发现意见领袖,这种发现是建立在长期倾听和频繁对话的基础上;其次是结识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往往是那些思想成熟、意志坚定、能力突出的人物,他们聪明敏锐、注重平等、追求个性、见解独到,结识他们要求传播者有丰富的知识底蕴、开放的知识建构和独到的表达方式;再次是形成合作关系,传播者应密切和意见领袖的沟通联系,借助他们的话语权力施加对网络社区的传播影响力,尤其是当网络社区中出现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以致成员无所适从时,意见领袖若能迅速与传播者形成一致意见,对于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起到关键作用。
传导:政治认知和社会认知中的科学方法和应对方式。传播者在逐步实现网络社区的角色明晰和获得认同之后,就要抓住思想传播的核心任务,把网络社区建设成为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网络信息流将日益成为大众文化活动和思想传输的重要载体,传播者应将网络社区中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按照分离—重叠—分离的步骤逐步实施引导计划,按照在网络社区中了解到的关注热点、兴趣喜好设计现实世界中的活动形式,同时将现实世界中的文化成果呈现于网络社区,让网民们逐步摆脱对现实环境的抵触和疏离,实现政治认知、社会认知在网络与现实良性互动基础上的健康发展。
传播者队伍应提高自身网络参与度和引导意识,提高对网络社区的认识和研究能力,完善网络技能,加快知识更新,以适应构建网络—现实良性互动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需要。整合各类科学、文化、宣传资源,尤其是促进网民社会化进程中的政治、生活、文化认知的科学方法和应对方式,以开放、包容、平等、对话的信息传播方式传递到网络社区,使主流价值观在网络空间中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以网络社区的习惯性表现形态吸引广大网民参与讨论、实践、建设,进而构筑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新空间。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青年发展研究所】
【注释】
①彭兰:“网络社区对网民的影响极其作用机制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第21页。
②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7页。
③周小华:“论新媒体技术环境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创新”,《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16页。
④Jourard S.M, The Transparent Self, New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71, p19.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09页。
责编/韩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