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文明观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

2013-04-29 11:08徐建立
人民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批判马克思

徐建立

【摘要】彻底的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特征,是马克思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的方法论。尽管马克思所处时代生态破坏及其对人类的危害不像今天这样触目惊心,但已经引起马克思的高度警觉。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现实批判而形成生态文明观的方法,对于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富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生态文明观 批判

批判是人类主体性认识的起点和发展的动力,也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一生是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批判的一生。马克思自然也以批判的方式关注生态问题,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序言中曾坦率地表明自己的结论是在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基础上分析得出的。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他具有生态文明思想,其形成生态文明思想的方法富有启示意义。

树立对前提思想批判的理念

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是抽象的自我意识的环节,是抽象思维外化的表现,因而是抽象精神的产品。针对黑格尔“头脚倒置”的自然观,马克思尖锐地指出:作为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地球上依靠自然力生活的人,“它所以只创造或设定对象,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①也就是说,人来自自然界,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马克思纠正了黑格尔颠倒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顺序。同时,正是继承了黑格尔有关精神能动性的思想,马克思才认为,人虽然是受动的、被自然所设定的,但人又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并且由于激情、热情使人强烈追求,出现了人化自然。

在《手稿》中马克思高度赞扬了费尔巴哈,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的批判锋芒就指向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自然观,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指费尔巴哈—引者注)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②在马克思看来,现在我们实现了人与自然真正的分化和统一是通过自身的生产实践活动。实际上,在《手稿》中马克思就已经指出:“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③即自然是渗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然,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与自然“人化”过程是统一的,而费尔巴哈的自然是自在的、没有变化的自然。

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与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之间相互制约的思想,无疑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自然观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对于今天的研究仍是发人深省的,它启示我们要采取辨证的态度从前人那里汲取思想的营养,用严肃的批判现实的态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对人与自然界关系正确的理解,就不会有生态文明理念的产生。

重视对现存社会现实的反思

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所导致生态环境破坏,阐发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无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同时,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存在的尖锐矛盾,不仅表现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而且在人与自然、生产与自然之间也出现严重的问题,工业的发展所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显而易见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④。由于资本家从事生产的目的就是获得利润,根本不关心生产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所以,这种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方式必然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历史事实告诫我们,资本主义发展是以人类大规模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马克思一贯反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思想,痛斥那些掠夺式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自然的行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农业发展对土地的破坏;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的分析更是入木三分,他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发展的逻辑结果必然导致生态恶化。

马克思的批判切中资本主义的要害,工业生产只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而没有加以计划和控制,从而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是以掠夺土地、破坏土地肥力为代价的,也是以劳动力本身的破坏和衰退为代价的。这就告诫我们要树立自然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理念,树立保护好自然界就是保护我们自身的生态观。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当代的各种全球问题,归根到底是由历史上人类不合理的实践造成的。这种不合理的实践首先是一种在不正确的认识导引下的实践,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不仅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且还要协调好自然与社会的关系。

消除异化劳动带来的恶果

通过阅读马克思的文献,我们发现马克思从《手稿》开始关注异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批判的眼界审视异化现象对生态的伤害,特别用黑格尔的“异化劳动”概念批判当时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错误行为,认为异化劳动必然引起人与自然的异化,从而阐述他的生态文明观。即便是马克思的批评者也认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来源于早期对异化的批判”⑤。

马克思一方面指出在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工人的生产与生活条件极其悲惨,自然界已成了“腐败的自然界”,与人的正常需要处于异化的对抗状态。另一方面,资本家的贪婪和唯利是图的本性使劳动异化、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在资本主义生产活动中,贪婪的资本家把自然界看作是其获取利润的宝库和手段,置其行为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后果于不顾,以牺牲工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这样就势必加速自然环境的污染进程,异化劳动导致生态恶化在所难免。

人类要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必须消灭私有制,消除异化劳动。实际上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表述了这一思想,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⑥,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既能实现对人的本质异化的彻底扬弃,又能实现人与自然矛盾的真正解决,并实现“自然界的真正复活”。并进一步告诫我们不要奴役自然,而要“人道”地关怀自然;再也不能以征服者的心态对待自然,否则,对自然带来的伤害、损害、破坏难以修复。

消解资本逻辑负面的影响

资本逻辑的负面影响使马克思警觉到必须重视生态文明。所谓资本逻辑,是指资本自身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不断扩张的自由本性。一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⑦另一方面,马克思又以批判的眼界指出了资本逻辑的弊端,它除奴役劳动者、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恶性竞争和经济危机外,资本逻辑还导致过度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从而破坏生态环境。

资本逻辑驱使下的社会生产,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价值增值,获取更大的利润。在这一目的的驱使下,过度的生产就成为必然。过度生产必然过度占用和消耗资源。再者,过度的生产所产生的垃圾,也超过自然的“消化”能力,其结果必然是人的生存环境恶化。这样,资本逻辑驱使下的生产,不仅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使原本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了。

资本呈现出深刻的两面性,都体现在历史的流变之中。一方面我们要承认资本、利用资本和发展资本促进社会进步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那种片面强调资本的消极性,把资本看做是万恶之源的态度无疑陷于谬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一旦资本权力无限制扩张,达到有害于社会进步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程度时,就是资本的僭越;我们必须高度警觉,遏制资本的创造性僭越所造成的“创造性毁灭”。同时,反思现代性背景下资本逻辑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资本的正效应,消解资本逻辑负面作用,就要在“发展资本”和“限制资本”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使资本逻辑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用。

总之,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是从多维的角度通过实践批判的方式形成的,其核心就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启示我们当前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要做到重视理论建设和指导,反思和警惕现存的社会行为对生态的破坏,消除异化劳动的恶果,消解资本逻辑的负作用,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有力地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作者为周口师范学院政法系教授;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课题“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BZX005】

【注释】

①③④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67页,第128页,第134页,第12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8页。

⑤[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25~926页。

责编/许国荣(实习)

猜你喜欢
批判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