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玉
【摘要】 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笔者从阅读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语文阅读效率不高的原因,提出了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阅读能力;现状;效率;途径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人类素质的形成过程。阅读是人类特有的一种交际活动,阅读是吸收也是倾吐,阅读是人类文化不断创新的过程。
读者在阅读中成长,人类文化在阅读中前进。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可以说是重中之重。阅读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未来教育“四个支柱”的一块基石。阅读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手段,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把读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心灵的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
阅读教学的任务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在读书过程中怡情养性、增长见识、体味语言文字的表现力。阅读教学抓得好,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均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语言文字是一种工具,它传达思想、情感、意志,是人与人精神上沟通、交际的工具。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本民族文化的地质层,它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与精神的历史,装载着民族文化的根。
中学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既有工具属性,又有人文属性,打语言基础和打文化基础应糅合在一起同时进行,而这一切都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
中学语文阅读,由于应试教育的逼促,又囿于部分教师的素养,长期以来显得先天不足,发育不良。以习题代阅读,以训练代感受,从而篡改了阅读的本质,降低了阅读的品位,这样的阅读是没有灵魂的阅读,也就是精神缺失的阅读。师生投入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很多,但学生的阅读能力却没有多大提高。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面对这种窘境,语文教师如何突破呢?
其实,阅读教学效率低的实质是知能的转化率低。转化率是指阅读所涉及的知识、能力与文本的能力素养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阅读能力的比率。这种比率越高,就说明教师的教学能力越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就越好。
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效率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师自身的人文积淀、教学能力等操作层面的因素,又与教材、学情、预设达成策略等因素有关。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是根本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许多教师习惯从网上下载答案,从教参上抄写教案,从各类鉴赏辞典中“转移”大家的解读,这些对我们解读文本有一些帮助,但是一味地“拿来”,一定会使教师丧失自我以及对文本的“个性化”见解。教师如果不能将自己真切体会到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能贴近学生实际,这样的阅读教学何来高效率?所以教师要将所有的参考资料放在参考的位置,要有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教师要用自己的人生阅历、生命体验去独立阅读、钻研把握文本、深入理解文章所独有的内涵,从而融会贯通,与作者共鸣。在此基础上,参阅各种资料补充完善,纠正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有了这样透彻的理解,才能对每一篇文章心中有数,教些什么,如何去教。
二、了解学情,尊重学情是关键
作为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题是精彩的,于是认真钻研教材,认真查找教参和其他资料设计自己最满意的教学设计,但是这种备课是静态的,要真正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还必须从学生出发——了解学情并尊重学情。主要指两个方面:
一是从宏观上把握学生阅读文章的一些规律,掌握教学内容的一般规律,这两个规律是最根本的学情,最根本的实际。
二是在课堂上从学生的角度、理解的起点出发,绝不能从自己怎么教出发,牵着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套。
现在我们使用的学案导学就有不错的效果,学案的第一项就是“自主学习”,内容包括资料整合、字词积累、预习所得、自读质疑四个板块。“资料整合、”“字词积累”有学生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总结积累;“预习所得”是学生在其认知能力基础上对文本理解的“原始”收获,“自读质疑”是重点,学生在预习时发现的问题,教师通过“预习所得”和“自读质疑” 两个板块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并将这个起点作为教师安排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这也是最主要的学情依据。
三、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是保证
课堂教学策略多种多样,但在本质上,首先要建立一种平等对话、共同合作、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形成融洽的、和谐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朋友,提出问题,相互交流,了解并掌握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以便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调整和修正课堂教学策略。
这时的课堂不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更是教师协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场所,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养成“问题意识”的提出一个主要阵地。鼓励学生向文本质疑,向编者挑战,更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见解。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课堂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把平等自由的理念交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自我提出问题、合作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