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堂讨论”的几点做法

2013-04-29 00:44:03张静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课堂讨论三角形面积

张静

每堂课的教学过程,都是师生之间的多边心理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调节好这种不同的心理活动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要我学”转化到“我要学”,从“学会”变为“会学”呢?我认为,正确、合理地运用“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手段,是行之有效地方法之一,下面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设疑激思,引导讨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产生疑问开始的。课堂教学中的设疑问难是一项教学手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由于这一节教材中的概念较多,而且比较抽象。于是,我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着手,让学生通过动手练习、观察比较、探求规律、相互讨论等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运用旧知去获取新知。

首先,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6.8÷4 7.5÷0.5 5÷8

1÷3 70.7÷33 14.2÷11

当学生在练习中突然遇到无法除尽,他们的注意力立刻高度集中到“怎么办?”时,我就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出现如下板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1÷3=0.333……;

70.7÷33=2.142142……;

14.2÷11=1.29090……。

观察上述的三题得数,思考:(1)这些得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2)有什么规律?(3)他们有什么区别?

这一级思考题的设计,将循环小数的有关概念均已孕伏在内。学生充分讨论后,获得感性知识,再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学生自然地掌握了“循环小数”的有关知识,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我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恰到好处地启发学生设疑问难,是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航标”,通往知识彼岸的“桥梁”。久而久之,学生们也就在学习中一遇到什么问题,都爱问个“为什么”,弄清其“所以然”。这样,他们在科学知识的长河中,不断质疑问难,不断释疑解惑,不断增“知”长“智”,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疏导点拨,组织讨论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小学生最肯于学习新知识,但常常不善于学习,他们乐于提出问题,但又往往不会思考。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必要的疏导、点拨,组织他们充分讨论,不仅使学生知道“怎样算”,而且懂得怎样想“逐步由学会达到会学。

疏导,要导在学生思维“卡壳”时。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用数小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面积,接着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想一想,能否像计算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样,用公式计算呢?”这时,有的同学“卡壳”了,我就让学生先动手拼摆、即把课前准备好的三组(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纸片,拼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让同桌二位学生展开讨论,相互启发,获得“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与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的结论。从而推导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并且懂得“为什么要除以2”的道理。

点拨,既要点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更重要的是点在学生内化知识、发展智能转折处。比如,在教学互质数的概念以后,为了让学生深化已学的知识,智能得到充分发挥,我再联系中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

成互质的两个数,一般有几种情况?

一石激起千层浪,真是出人意料,学生反应异常激烈。但一时学生们不能全面概括,且产生分歧意见。这时我先让学生们分组讨论,然后师生集体讨论,集思广益,归纳得益如下的结论:

成互质的两个数:(举例)

(1)两个数都是质数:(3和7);

(2)一个数是质数,一个是合数(5和8);

(3)1和任何一个自然数(1和9);

(4)两个连续的自然数(11和12);

(5)两个连续的奇数(23和25);

(6)两个合数(8和33)。

对这样一道思考题的议论,使学生茅塞顿开、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甚为理想。

三、激发兴趣,乐于讨论

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把握一切有利时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时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各种讨论。

以往每次测试后教师总要讲评,及质量分析,可由于每个学生测试成绩已公布,再则已经间隔一定时间,沉重的注意力相对而言不是最集中,效果并不理想,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次测试完,学生的争论声异常激烈,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就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尝试着在测试完后安排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放下笔,立刻针对试题去议论、去争辩。因为这时学生存在矛盾的心理活动,既怕自己答错又想知道自己是否错;即希望自己是正确的,又期待能得到他人的肯定。这时,他们的讨论发言最热烈、情绪最高涨,乐于讨论,意见不合时,谁都想说明自己的理由,据理力争。事后,许多学生的反应良好,一些学力薄弱的学生也认为通过讨论,使自己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并得到了及时的纠正。这样使得学生能进行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评价,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挥他们学习主动性。但是,也应充分考虑到课型特定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以及学生年龄特征等诸多方面因素,选择最佳的讨论时机和方式。“牵一发而动全身”,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创造性,使教与学达到最佳境界,让学生在智力、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

猜你喜欢
课堂讨论三角形面积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巧用面积求坐标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对大学案理研讨课学生信息检索意识若干问题的思考
改变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兴趣的突破口
学理论·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6:53:47
谈素质教育中的课堂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