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课堂中融入化学史教育的思考

2013-04-29 00:44:03孔祥斌
文理导航 2013年8期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教育课堂教学

孔祥斌

【摘 要】现行的化学教材中科学史的教学被越来越注重,融入化学史教育的关键是在课堂中利用化学发展中的重要史实、相关概念、科学技术的变迁过程,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化学史;化学教育;课堂教学;科学思维及方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傅鹰教授曾多次讲过:“一门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因为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容易忽视的一点是“化学教育不仅传授化学知识、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戴安邦语)。对任何一本化学教材,如果我们只是从中、高考角度去研究他,就失去了他的内在价值。作为一名化学教育者,在实施新课程化学教育的诸多途径中,我们该做的事就是去挖掘教材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的内容。

任何一位科学家能够取得的卓越的成绩,都是在正确的科学思想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取得的。作为教师应该合理的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学到有利的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知识进行化学史教育,对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训练科学方法、启迪科学思维、培养科学和创新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

一、化学史是一份培养科学思维及方法的蓝图

一门学科成为科学的标志是定量化、数学化。在有些情况下,定性描述不明确,必须引入定量关系。比如,定性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用的是“勒夏特列原理”,而若要定量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及平衡移动的程度,则需要应用化学平衡常数。讲到此处可以介绍个历史小故事:英国化学工程师曾耗资巨大建造高大炼铁炉,设想通过增加CO与铁矿石的接触时间来提高CO的转化率,结果却徒劳无功。但正是可敬的冶金工程师们在不断的探究中积累下来大量的实验数据以及经验和教训,最后促成了化学平衡理论的形成和广泛应用。

在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中,同样也介绍了判断化学反应方向的焓判据及熵判据,但没有进一步介绍吉布斯能变化。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在“科学视野”栏目中介绍了公式:△G =△H -T△S。实际上用此公式,不但能判定反应的方向,而且还能确定反应的限度。

由此可见,在各位化学“建筑师”、“地图师”等大师中,我们看得的是他们的不懈努力,看不到的是他们背后默默的付出。这就是一种对科学执著的精神,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寻找到科学的思维及方法,这都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情。

二、化学史是一本培养科学精神的范本

化学反应是化学的核心内容,化学反应知识同样展现出化学的历史进程。比如,最早引起化学家兴趣的化学反应——燃烧反应,对其认识历程便是化学科学的重大事件。从燃素说(燃烧反应就是可燃物失去燃素的反应,可燃物质量减轻)到氧化说(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的结合,可燃物质量增加)称得上是化学革命;从氧气到氯气、氮气、二氧化碳、二氧化氮、高锰酸钾、氯酸钾这些扩展了的氧化剂(火箭发射是肼在二氧化氮中燃烧提供的推力)是视野的拓展;对氧化剂与还原剂的认识得到升华。如,对酸碱反应(酸碱理论的发展)、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到电子转移,从电池到电解)、配位反应、有机反应等都有丰富的内涵可供挖掘。

同样在元素化学物质的教学中,特别是关于元素的发现史或者说血泪史可以告之学生,如,在氮族元素中,磷的知识比较简单,完全可以补充磷的发现故事。德国布兰德(最后一个炼金术士)以为黄色的尿液中可能含有黄金(生活经验:黄金显黄色),于是把尿液蒸干并灼烧,结果黄金没有制得,却发现了磷。这是在错误假设之下的意外之喜!在讲ⅥA族元素时,可以介绍居里夫人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并命名为“钋”的拳拳爱国之情。

美国著名科学史家G·萨顿曾经给科学史这样定义:如果把科学定义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或者看做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系统化的这样一种知识,那么科学史就是这种知识发展的描述和说明。化学史是科学史的一个分支。在课堂中引入化学史的内容也必然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素养。

三、化学史是一位神奇的德育教育者

我国古代在世界化学史上取得过辉煌的成绩,给五千年的文明史添光争彩。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炼丹家的地位做了充分的肯定:“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是地地道道从中国传出去的。”为此我们感到自豪和骄傲。自北宋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我国的近代化学发展明显的衰落了。至新中国成立前,在世界近现代化学蓬勃发展的历史中几乎是交了白卷。现代化学发展过程中,我们起步较晚,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还是有一定的贡献。在近代也涌现出一批爱国的化学家,徐寿(近代化学的启蒙者)、吴蕴初(化工抗日的味精大王)、范旭东(中国名族化学工业之父)和侯德榜(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等化学家也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化学史以其丰富的内容为培养和提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了生动有趣、充满哲理的素材,它在激发学习兴趣、扩大知识视野、加强对化学的理解等方面都能起到良好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增强化学史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以上内容可以利用学校的文艺节、科技节等机会,组织专题讲座或影片观摩,还可以开发成校本课程走进课堂。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1.

[2]刘一兵.范增民.高中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史的内容分析与编写建议[J].化学教育,2008(11).17-19

[3]邱建群.将化学史知识融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4期.78-79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秀路泉州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化学史化学教育课堂教学
浅析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实施
高中文科班化学教学探讨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2:55:40
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史的隐形功能分析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如何让化学史在化学课堂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浅论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考试周刊(2016年40期)2016-06-12 07:41:33
技师学院化学教学创新路径探究
科学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
化学教学(2015年1期)2015-03-19 00:38:56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