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建设的策略分析

2013-04-29 19:09楚琼湘刘鹤翔
科教导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高职教育内涵

楚琼湘 刘鹤翔

摘 要 加强专业建设既是高职院校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办学、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同时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的载体。通过对高职专业建设的内涵分析,在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调研与论证、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建设、教学管理与组织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专业建设 内涵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建设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和探讨专业建设的相关问题对于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坚持内涵发展的中心工作

1.1 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源是专业建设的特色

专业建设的过程就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特色与品牌专业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学校形成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关键,是提高办学层次、提升整体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学校通过提高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学校的办学特色的体现。

1.2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专业建设的水平与质量

现阶段,我国正在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在高职学校办学竞争激烈的今天,专业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命脉,也是在竞争中实现自我发展的增长点。紧跟区域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依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适时调整专业面向,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各种要求,以专业品牌与特色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才能提高院校发展的竞争力。

1.3 高职院校的地位取决于专业在行业与产业中的地位

专业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行动,是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的载体。无论何时何地,高职学校办学地位要靠与行业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来支撑,专业与深度融入行业产业为高职院校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一所好的高职学校,要靠专业在行业产业中的地位来赢得学校的地位。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专业带头人的行业地位决定了一所高职院校的专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高职学校的校长,靠好的专业赢得校长的地位。换句话说,如果一位专业带头人能够在行业顶层进出自由,能够左右行业发展的方向、决策,如果他领导的专业能够得到行业企业的认可,那么他及其领导的专业一定能够在本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2 加强专业建设的主要内涵

2.1 建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市场认可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结合、教育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结合。

2.2 按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按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与核心工作。专业课程内容的开发既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又要符合职业成长规律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职业知识的科学性、专业性、发展性、实践性及过程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强与企业、行业的联系,共同研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合作开发课程。

2.3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课程建设和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作,应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讨论式、探究式、实践式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开展体验性学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要全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和做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定与实践考核,建立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与作品考核、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

2.4 专兼结合打造名师引领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建立“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加强专业建设的关键。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应注重培养引进学术和技术“双高”的名师与专家,引领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专业发展;构筑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发展的平台,要把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与专业业务发展结合起来评价教师;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要围绕专业发展吸引和凝聚优秀人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教学特色突出、专业技能水平高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师资队伍。

2.5 校企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平台,又是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重要场所。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要统筹规划,合理布点、明确功能,而且要能够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实际工作环境。实训项目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而且要体现项目自身的生产价值,有的项目可以为学校和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达到双赢的目的。因此,只有紧紧依托行业与企业,加强与产业的合作,才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科学发展道路。

2.6 产学结合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专业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教育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做出贡献。因此,坚持贴近地方产业,服务中小微企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努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既是专业建设的目标,又是专业特色的体现。专业建设的根本途径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产学结合的显著标志,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双向参与为途径,以相互服务为宗旨,实现校企间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专业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3 加强专业建设的策略

3.1 以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我国职业院校通过国家示范与骨干院校的建设,已经在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机制等方面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的可供借鉴的经验,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每所院校建设一到两个重点专业,它标志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由点到面地全面铺开。换句话说,当前高职院校的改革重点不再是改革思路、理念的探索,而是整体的专业改革推进。就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出发,既需要由点到面的层层推进式的探索研究,更需要全面系统的改革实践。考虑到高职院校的人财物的有限性,应该优先推进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的建设。

3.2 调整专业结构,突出特色与优势专业

近年来,高职院校一直在研究、探寻专业的设置,并强调专业要定位准确、目标清晰,这些似乎看似简单、明了的问题,往往没有弄明白、说清楚。一个专业的设置,首先应该明确开设的理由(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的规格(办学定位)、育人的软硬件条件(培养能力)以及专业发展未来的愿景(规划目标)。如果开设这个专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几个教师的“饭碗”,或者为了暂时的生存与发展而吸引几个生源,那么这个专业既不能突显学院的特色,也不能成为对接区域内重点产业的重点专业。实践证明:愈能体现区域和行业特色的专业愈能突出专业特色;面对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的专业往往优势明显,但是很难突显办学特色。因此,既兼顾院校专业资源,又结合人才需求,及时淘汰更新专业,是多数综合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采取的方式。

3.3 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和制定程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水平,决定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层次,是核心的教育策略。要解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修订问题。首先,要建立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其次,是要规范调研与论证程序。国内外产业重组调整变化很大,产业在不断变化、升级,而有些高职专业却一成不变,这是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出了问题。大多数的高职专业在设置时均做了市场调研与分析,但是往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太宽,甚至涵盖中职、高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认为这样能够培养“全能”型人才,就业率高,却不知,没有技术技能上的特色,就不可能有就业上的特色。实际上,这是我们的专业调研分析与论证出了问题,我们不仅要强调市场调研,更要重视研究分析,岗位人才不仅有数量的需求,更有人才层次的需求,还有产业升级与转型带来的新型人才需求问题,我们不能把专业办成本行业“全岗位”人才培养的场所,而是要办成“全人”成长的摇篮。

3.4 开展高职本科专业的试点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要求“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然是一个由中职、高职、高职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培养体系构成的完整体系。目前已有几个省市开展了部分专业的本科(4年制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试点。

哪些专业可以设置高职本科,或者说哪些专业需要延长专业学制(3年延至4年),不能站在学院的角度来考虑,尽管高职院校希望通过延长专业学制给毕业生颁发学士学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专业延长学制需要建立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主要回答四个问题:一是现在的高职层次人才能否满足岗位的需要。二是现有本科毕业生能够满足当前产业发展的需求。三是高职院校的软硬件办学条件是否具备举办高职本科的能力和在本地域内是否具有独特的竞争力。四是会不会由此丧失当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优势。虽然高职本科专业的开设是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必然要求,但是他不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就作为高职院校的战略决策而言,尽快启动高职本科专业的设置论证工作,既是加强专业建设的一项工作,也是把握提升学院办学层次的一次机遇与挑战。

3.5 落实专业与课程建设责任制

我们往往说是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其实学生只是学校的用户,真正产品是课程。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人在谈以学生为本,而实际往往差距很大。一个具有典型行业气质、举手投足间充溢着对行业的责任和热忱的专业带头人,往往就能够带领专业深度融入行业企业中。

具体落实专业带头人与课程责任制,一方面要有相应的制度与明确的责任,另一方面要提供课程建设的技术培训,并且把课程建设与教师下企业锻炼的过程和社会需求调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也要提高课程建设的能力。

3.6 健全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一般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包括院、系、教研室的3级管理体制。其核心是建立健全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与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一些院校往往强调制度层面的建设,不太重视个性化的实践探索。具体来说,因为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教学组织的方式可能不同。比如:“工学交替”与“工学结合”的方式不同,教学组织就要考虑如何适应“交替”与“结合”的需要,因而学分制、弹性学制可能是必然的选择。在有些专业上为了学分而学分,为了弹性而弹性的现象,实质是教学改革流于形式,不是深入的系统的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改革。因此,健全教学管理组织系统,不仅要健全教学管理体制机制,还要有实施的具体措施与方案。

3.7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

教师队伍的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能力关系到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的建设质量。多数教师往往是安于现状,因为专业与课程的改革意味着教师要付出更多精力,也就是说有压力才会有改革的动力。因此,建立与健全教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培养“双师”教师的前提,建设“四位一体”(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四面联动与合作)教师培养平台是基础。具体来说,一是要以学院为主体,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来构建一个灵活有效的多方合作的教师培养平台;二是对每个教师均要有提升“双师素质”的具体要求;三是有教师长效管理机制,如:人才招聘培养机制,人才使用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

项目基金:湖南省教育厅XJK012AZJ003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农职院校特色办学研究基地资助

参考文献

[1] 朱志伟.加强重点专业建设的策略研究与实践.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

[2] 盛健,张衡.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若干基本问题分析[J].职教论坛,2012(16).

[3] 黄柏江,林娟.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六个追问[J].教育与职业,2012(32).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高职教育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