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发明
摘 要:“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如今教学改革的重要实现方式之一。它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对此,就其意义以及“学案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做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预习;导学;课堂教学
一、保障课前预习的质量,使“导学案”作用正常发挥
預习是上课的前奏,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习的效果。课堂时间极其有限,学生对“导学案”上自主学习的部分,应是课前预习的补充归纳,这就要求学生预习要做好三点:(1)熟悉课文,梳理知识要点;(2)尝试解题,学以致用;(3)提出问题,做好摘要。教师要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方法,明确预习要求,课后加强督促、检查。但仍不可能排除周末的被动学习,甚至不学习,使得潜能生恶性循环。不管班级周末管理机制多么健全,都客观存在着预习的巨大差异。因此,课前预习优劣成为影响学生上课效率的关键原因。笔者对此的想法是:(1)预习的督促、检查要通过巡视、质疑、提问等多形式调查,使预习落到实处,严格要求,赏罚到位,力求预习不落空,保证质量。(2)学校安排专门的预习时间,为学生尤其是潜能生的预习提供补偿。(3)教师采集学生的预习疑难标记,为课堂做预设调整,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目标明确。(4)教师对学生的预习给予专项评价。“导学案”第一课时训练作业当堂收回批阅,让学生体验到预习劳动的成果。同时,教师根据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二、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变“教”为“导”,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要落实好“三让两培养”: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培养结论让学生概括;培养体系让学生构建。(1)课堂上,学生的自学不能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重在提示按“导学案”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自学并在指导自学的方法上下功夫。(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导学案”中有关的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时,要把好关,让简单、易懂的问题一带而过,对知识的重点、难点问题要深入展开讨论交流,达成共识。课堂上,教师应适时把学生置于“问题”环境,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使学生围绕“问题提出—问题求解—问题解决”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3)教师在根据学习的重、难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释疑时,要让学生参与分析和讨论,要把解题的思路和错误的经历暴露出来,并通过师生的共同反思来拓展学生的思维、领略成功的真谛等多种具体方式加以解决。(4)“导学案”中的针对性练习,不管时间有多么紧,应该尽量要求学生在课内独立完成,通过及时训练,达到“达标检测”的目的。同时教师可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教学指导提供信息。(5)要体现鲜明的学科特性。如,语文教学永远要重视多创设文本情境,促进学生“身临其境”地主动学习和探究,让课堂充满魅力。(6)恰当地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度,增进形象直观感或起到深化、延展的作用。(7)对于课堂,学生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但关键还是在教师的“导”。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课堂实践中常常面临大量的实际问题,绝不是理论和模式可以按部就班地解决的,毕竟学生是每一个非常实际的生命的表现体。希望大家与笔者一同边行走边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