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撷英

2013-04-29 00:44程南方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更夫叶天士温病

程南方

叶天士(1667~1746年),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年又号上律老人,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四大温病学家之一。

叶桂生平

叶天士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祖父叶紫帆(一作子蕃)是位儿科医生,活人无数,被病家誉为“儿科圣手”。父亲叶阳生,名朝采,精于外科,阴疽阳肿,着手即愈,特别是他用竹刀治愈了一个生下无谷道(即肛门闭锁症)的婴儿,更是名声大噪。叶天士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

他十二岁时随父亲学医,但在十四岁时,不到五十岁的父亲便去世了。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叶天士便开始行医应诊走江湖,同时拜父亲的门人朱某为师,继续学习。他聪颖过人,闻言即解,一点就通,加上勤奋好学、虚心求教而颇有见解。

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只要是学术有长的医生,他都愿意欣然前往,拜之为师,待学成后始归。数年内,他先后拜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十七人为师,后人称其“师门深广”。

他将各家之学融会贯通,勤求古训,崇尚实践,因此医术突飞猛进,声名渐震。

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运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

即使享有盛名,叶天士仍手不释卷,广采众长。嵇璜曾说:“先生之名益高,从游者益众,先生固无日不读书也。”叶天士为人“内外修备、交朋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囊助之,无所顾藉。”

他为医却不喜欢以医自名,临终前对他的儿子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天医星”下凡

叶天士以自己高超的医术在广大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从而获得了一个称号——“天医星”。说起这个称号,它还有一段来历。相传江西有位姓张的道士来到苏州,不幸身患重病,乞求于法术。但是各种各样的法术用尽都丝毫无效,眼看病情一天天地加重,他不得已派人去请叶天士。叶天士在对病人进行四诊后开出了处方。服药一剂即转危为安,连服几剂病就痊愈了。叶天士的高超医术给张道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逢人就说:“我患病的那天,梦见天神指点我,说这病非叶天士不能治,他是‘天医星下凡。”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医生。一年夏天,叶天士一岁的外孙患了痘闭症(皮肤痘疹透发不畅),多次治疗仍然不效。叶天士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但觉得很棘手。女儿掉着泪对叶天士说:“父亲常说痘症无死症,可您的亲外孙为什么就治不好?”叶天士沉吟了半晌,果断地把小外孙接过来,却把女儿赶了出去。他将孩子赤身放在一间空屋里,便离开了。他女儿不放心,来看父亲怎样治病,却既不见爹面,又不闻儿哭,感到十分焦急。后来,才知道她的心肝宝贝被关在了屋子里。她打开门,扑进屋里,抱起孩子一看,孩子身上的痘痘竟然终于发出了,粒粒如珠,孩子正张着小嘴对她笑呢。这时,叶天士走了进来,吁了一口长气说:“你没看见这屋子里的蚊子特别多吗?我是借它们把痘子咬发的。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女儿听了,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

“踏雪斋”与“扫叶庄”

在温热派中,有两位齐名的著名医家,一个是叶天士,一个是薛雪,二人是同乡,却由于一件事而结怨。

乾隆某年,当地瘟疫大流行,郡里设置医局,请当地名医给穷人免费看病。一天,一个更夫全身浮肿、遍体黄白色,到医局去看病。薛雪诊查后,挥手对更夫说:“你的病已经很重了,不能治了。”

更夫走出医局,刚好碰到叶天士。叶天士从轿子里远远地看到了更夫,便问道:“你不是更夫吗?你这是中了驱蚊带的毒而造成的,两剂药就可以治好。”于是就给他开了处方。

而这一切恰恰被薛雪看到了,薛雪认为叶天士是有意显示自己,让他难堪,一气之下,回家后就把自己的书房改名为“扫叶庄”。叶天士听说后,也针锋相对地把自己的书房改名为“踏雪斋”。又由于两人是同一时代的温病大家,在学术观点上有不同的主张,常有学术争执,这也是导致两人不和的原因。

然而,这样一对水火不容的“冤家”,却因为后来的另一件事而和解,甚至成为好朋友。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高热大汗,面赤口渴,脉象洪大,叶天士开了药方,可母亲服后总不见效。这事传到了薛雪那里,薛雪私下里说:“这种病要是放在别的病人身上,叶天士早就用白虎汤了,而在自己的母亲身上,就不敢用了。他母亲是里热证,正是白虎汤证,药性虽重,非用不可”。这些话传到叶天士耳中后,叶天士认为薛雪的话很有见解,就给母亲用了白虎汤。果然,母亲的病很快就好了。叶天士顿时对薛雪心怀崇敬,主动到薛家登门拜访,诚心请教。薛雪也十分感动,二人尽弃前嫌,从此成了至交密友。这个故事后来也成为一段趣谈。

温热论

叶天士毕生忙于诊务, 著作很少,现传的《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存真》和《未刻叶氏医案》等,都是其门人根据他的口授或临床实践中的笔记编辑整理而成。

《温热论》一书集中反映了叶天士的学术见解。他认为温邪由口鼻侵入人体,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揭示了温热病的发病途径和传变规律。他还总结出舌苔、牙齿和斑疹色泽等变化与温病病情的关系,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并根据温病的变化过程,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以及“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辨证施治纲领,从而使温病学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后来,吴鞠通所写的《温病条辨》采录了他的大部分理论和经验。

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临床常见的温热病的病状和其传变规律做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是学习温病学说的必读书。其后,温病学派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医家和论著,但是都未离开叶天士所创建的理论体系。《温热论》就此成为了后世中医学乃至现代中医学临床诊断热性疾病的重要依据。

除去在温热病状分析方面做出的重要总结之外,叶天士在中医学辨证方法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将使用了千余年的以“六经辨证”为主的外感病诊断方法,进一步发展为以“卫、气、营、血”四个层次为主体,由表及里的辨证方法,这既是成功的创新,又是对于六经辨证的高水平的应用和发展,标志着中医学在辨证水平上的又一次提高。

自此,“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也被区分开来。他这种大胆的创新来自于对先贤著作的透彻分析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也有人认为,叶天士称得上是对《伤寒论》理解得最透彻的一位医家。

《临证指南医案》则是无锡华岫云收集叶氏晚年医案,加以分类编辑而成。分疾病八十九门,每门由其门人撰附论治一篇,门后附徐灵胎评议。卷一至卷八记载内科之杂证、时证案;卷九为妇科;卷十为儿科;书末附所用方剂索引。此书刊于1764年,体现了叶天士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对症下药。后人称其辞简理明,“无一字虚伪,乃能徵信于后人。”

猜你喜欢
更夫叶天士温病
古代为什么要打更?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叶天士棋子治病
叶天士拜师谦学
医学家叶天士治贫
闲话旧时打更声
穿过梦乡的更声
叶天士栀子豉汤的临床运用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