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时的广大城乡,每到夜幕降临(大约晚上七时),更楼的鼓声就会咚咚响起,一慢一快的鼓声连响三次后,人们便知道,一更(又称落更)到了。那时一般城市少有钟表,晚上报时几乎全靠打更。所以广大农村城镇都有更楼与更夫,老百姓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就知道了时间,就知道应该按惯常起床准备做生意,又或者需要赶路赶船,又或者出门打扫耕种。人们过着一种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所以打更也就成为一门古老的职业。
说起来,打更最早不是用于报时,而是起源于原始巫术,主要起驱鬼的作用,那时可是受人尊敬的巫师才有资格来打,所以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保留了打更驱鬼的习俗。如《红楼梦》就有这样一段描写“晚上吴贵到家,已死在炕上。外面人人因那媳妇儿不妥当,便都说妖怪爬过墙吸精而死。于是老太太着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将宝玉的住房围住,巡逻打更……”
因为民间传说,“鬼”通常在晚上才出现,而鬼怕人气,也怕更声。不过,对于寻常人家来说,报时的需要肯定远远大于驱鬼的需要。所以,打更就渐渐变成专用于报时。各处城乡也建起了供他们工作用的更楼,更夫从各村镇挑选,其薪金多由太公祠堂所直辖的田亩收入中支付。更夫的主要工作有两项,一自然是报时,二则是报警,因为当时没有现代的各種防盗装置,所以警觉贼人、察觉火灾、发现自然灾害等等全靠更夫告警。所以更夫还有夜间巡防队员一样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乡村治安保卫工作成员。
更夫外出巡夜打更时手提灯笼,手执打更用木板,因为巡夜的关系,所以通常两人一组,一人手中拿锣,一人手中拿梆,除此以外,还有照明用的马灯,如果是在雨天,还要加上蓑衣、斗笠、水靴等等。打更时两人搭档,边走边“笃、笃、笃”敲打木板;声音刚落,更夫大声呼叫:“天干物燥,注意防火,关紧门户,小心防盗。”“鸣锣通知,关好门窗,小心火烛!”“寒潮来临,关灯关门!”“早睡早起,锻炼身体!”等等,根据不同的时令说出不同的警语……打更人一夜要敲五次,每隔一个时辰敲一次,等敲第五次时俗称五更天,这时鸡也叫了,天也快亮了。
更夫每打一更都是有区别的:
打落更(即戌时,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
打二更(即亥时,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
打三更(即子时,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即丑时,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即寅时,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如“咚——咚!咚!咚!咚!”
为什么不打六更(凌晨五时)呢?因为古代人民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就连皇帝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了。另外,还有种说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时不宜惊动以免影响他们回不到阴间而在阳间为祸。
更夫在巡逻中,除用木板敲击表示多少更外,还口头报更,如二更、三更……更夫的呼喝声,多少也给那些偷鸡摸狗者以震慑,使他们不敢轻易出手,对维持社会治安起着重要作用。
可能有人会问,当年没有时钟,更楼的更夫凭什么计算准确报时时间,其实那时的更楼全靠点燃一炷香,当这炷香燃完,需要两个小时,就要外出打更了。而有的地方也用铜壶滴漏或沙漏作为计时工具。
虽然更夫非常忙碌,而且工作重要,但仍有人拿更夫开玩笑,有句俗语叫做“打更人睡觉,做事不当事”,还有“落手打三更”,意指粗心大意把一更打成三更,都是拿更夫开涮。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夫早就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无论是报时还是治安巡逻,都有了现代化的工具去取代。那深夜街头巷尾的“咚!咚!”声音,也只能在溯往的片段中去寻找了。 (曾野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