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盛夏,烈日炎炎,蝉鸣声声,牛头山上一派盎然绿意,药草飘香……
每天早上,任之堂外面,一排学生,齐聚在桥边,大声朗诵《中医经典要文便读》、《道德经》、《清静经》等经典,还有学生为病人推拿按摩、吊痧拍打,一些中医爱好者还在相互把脉,交流心得。当地的市民路过时,纷纷投来惊奇的眼光,纷纷议论道,这任之堂几时开始热闹起来了?
上午,在抓药房里,忙得不可开交;熬药间中,搞得热火朝天;炒药炉前,炒得挥汗如雨;抄方台前,写得马不停蹄;诊病桌上,老师双手号脉,不动如山。
下午,大家齐聚民间中医研究会,济济一堂,纷纷献宝,你方唱罢我登场。宏姐摇着扇子,边扇边讲脉法,老王拿着笔记本,边写边讲他的行医故事,邹兄带着他的满天星斗针,一边用娴熟的手法扎针,一边讲述他的祖传针法。
晚上任之堂里依然热闹,老师打开投影仪,播放太白山采药经历,刘博士给大家讲妇科,明冠讲书法源流,王鑫讲中医文献校勘。
牛头山、四方山上,二三十人的采药队伍,浩浩荡荡,老师指着水里的蒲黄说,谁能采过来?文弱的泽伟一马当先,跳进水中,明冠正躲在后面全程拍摄……
从我们初到任之堂,步入中医之门,到如今真正领略中医之大美,中药之神奇,转眼间将近半年,日日抄方,天天总结,遨游在医药的海洋中,就像在沙滩上捡贝壳的小孩子一样,每捡到一颗,都惊喜不断。每天都有新的收获,新的喜悦。
老师对我们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你们在学中医的过程中,学出喜悦感来,把中医思路理顺了,不如把这种理顺中医的思路讲出来,让前来学习的更多学生,也能够学到这种快乐,你们就讲课去吧!
在暑假结束前,发现很多学生都写了跟诊心得,有些在自己博客上发表,有些在中医论坛上发表,获得了不少好评,这股“跟诊风气”,居然在任之堂传开了。
老师把所知道的一切,能说出来的,都教给我们。老师希望我们也这样干下去,把自己所知道的,也告诉大家。如同自己是一支火炬,帮一两个人点燃,火炬很光明,帮一千人一万人点燃,这支火炬的光明不仅不会有丝毫的减少,而且会越传越多,越传越广,我们传统中医的灯火就是这样代代传承下去的。
愿我们每一个中医人,都是一个火炬手,把这中医之灯,流传下去,千家共明,光耀万世!
——曾培杰、陈创涛
到生活当中去悟
老师的《万病从根治》这本书中有大量精彩的中医感悟,这些感悟很重要,可掌握这种感悟的思维更重要。中医源于生活,我们不单要从生活当中看到闪亮的医理,还要把医理用到生活中去。每天的生活小事背后,都有深奥的道理。
老师经常叫我们要养成这种思维习惯,没事要多到外面去观观山,看看水,望望天上的云彩,再到微观世界里面去,看看蜜蜂怎么采花,蚂蚁怎么搬家,树叶是怎么掉下来的,甚至去感悟水是怎么变成云彩,空气又是怎么凝成露珠的……这里面都有门道,这些“众妙之门”,只要打开一扇,就受益无穷了。
在第三阶段的跟诊中,老师把这种悟性思维,有别于感性与理性思维的东西教给我们。我们才发现老师给我们的不再是一条条鱼了,而是一招招捕鱼的技巧。
授人以鱼只饱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惠。
《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的社会,中医就是在这片沃土里孕育出来的一朵奇葩。即便是在耕田种地的过程中也蕴含着非常深奥的医理。
比如,农民种菜,种那些根薯类的作物,如地瓜、山药、马铃薯等,首先就要深翻土,这样根薯类的作物才能最大限度地顺其性,把根往土壤肥沃的深处生长,就能够结出肥硕的根薯来。
如果种的是瓜类的作物,比如丝瓜、苦瓜、黄瓜等,你就要给它搭一个棚,这些瓜类的作物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顺其性,把藤条往瓜棚四面广阔的空间攀沿,就能够结出很多瓜来。
各种草木都有它生长的习性,有喜阴,有喜阳,有喜湿,有喜干,有冬季生,有夏季长,农谚说:“稻田水多是糖浆,麦田水多是砒霜。”只要能够顺应这些草木粮食的生长习性,就能够收获到丰硕的成果。
岳美中老先生,很喜欢用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来谈养生治病。“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尊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耳。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固,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岳老感慨道,若医者治慢性病,懂得顺木培土一法,思过半矣。
我们看完这段话后,感触很深。老师常说的“顺其性,养其真”,这在农学里就能得到最完满的诠释。
老师常跟我们说,天地之间,以人为贵,以人居其中。人体之中,肝木、脾土为贵,以肝木、脾土居其中故也。治病就是要顺肝木之性,养脾土之真,使得中焦斡旋,生生不息。常用加强版逍遥散与“脾三药”山药、芡实、炒薏苡仁。
在顺其性的基础上,养其真就很简单了。养其真说白了,就是人渴了就要喝水,饿了就要吃饭,困了累了就要休息。很多人都知道养其真,虚了都知道去进补,生活富裕了,都知道把饭菜搞得很丰盛,但这些养其真的做法,如果没建立在顺其性的基础上,就变成壅补呆补了。结果制造出更多的时代病,如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
这就像没有给瓜类作物搭棚,却一下子给它上很多肥料,这些瓜类怎么能放开手脚来成长呢?所以老师把顺其性放在第一位,把养其真放在第二位。即便是要培补,也要通补而不壅补。要让五脏元真通畅,不能让六腑有丝毫阻滞。这点是任之堂医学精华中的精华,只不过很多人没有领悟到而已。
农谚有种说法叫:“深耕胜浇水,搭好瓜棚胜施肥。”这深耕松土跟搭瓜棚,都是给植物更广大的生长空间以顺其性,在顺其性的前提下,当你发现蔬菜的叶子干了,你去浇点水;黄了,你再稍微施点肥;有杂草了,你再锄锄草,这样就不用操心,只等收获了。
那么,在人身上要怎么摸脉定药,以“顺其性,养其真”呢?
老师传出了脉法中最重要的一句心得,这是任之堂的不传之秘,是秘诀中的秘诀——脉独大者要顺其性,脉独小者要养其真。
《黄帝内经》说:“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老师一般不轻易传这句话,我们在任之堂学习了近半年,老师在一次偶然之中为我们道破,我们豁然开朗,以前的谜团一一扫破。古人言:“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这句话绝对称得上是正品的真传。
老师说,持脉之道,知脉过与不及之理,思过半矣!
过,就像植物生命力旺盛,但周围的空间又不够它舒展。在人就会体现出脉独大之象,脉独大就要顺其性,这种作物就该给它搭棚深耕。
不及,像植物营养能量不够,呈萎缩枯黄状态。在人就会体现脉独小之象,脉独小就要养其真,这种作物就该给它施施肥浇浇水了……
“合浦之蕴珠,光华非不灿烂也,不有鲛人之识,谁为珍而藏之。昆山之璞玉,泽色非不温润也,不经玉人之剖,谁为取而用之。珍藏之秘本,济世之良方,非不屡获奇效也,不赖先达之传,又谁为应验而广播之哉。”
古人云:“饶你聪明过颜闵,不遇明师莫强猜。”如果不是老师一步一步循循善诱,我们怎么能够一点一滴地窥视到中医里面的大美呢?古方里面的深意,如果不经老师这番医理的贯通,我们现在可能还在中医门外,等闲视之。懂中医的人,就会重视。不懂中医的人,就会轻贱。但中医里面的精髓,就像玉蕴珠藏一样,不因为时代变化而丝毫褪色,一直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
老师看到任之堂一大群学生们在埋头苦读,便说,要把书读活,就要到生活当中去悟……
《任之堂跟诊日记3》
本书以理顺中医思路、传承医道为主线,讲述了两位广东客家中医学子,在湖北任之堂跟师学医的故事。在进入第三阶段跟师后,正逢暑期,任之堂开始真正热闹起来了,众学子,中医高手,齐聚一堂,交流碰撞,争相献宝,共同见证任之堂七周年庆……跟诊之余,他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尝试讲课,将任之堂的脉法心悟、用药精髓、临证经验,毫无保留地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并在中医界开创一股“跟诊风气”,使大家也纷纷效仿,写跟诊心得,再现中医薪火相传的道统。这部以日记形式写成的中医书籍,将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以通俗的文字,由浅入深,娓娓道来,行文流畅,如盘走珠,一气呵成。谈方论药说理法,日日丰富;讲学修德养心性,篇篇精彩。适合所有关注中医、热爱中医的人士参考阅读。
主编:曾培杰 陈创涛
出版:人民军医出版社
定价:38.80元
邮购电话:010-51927252
《60年行医录
——许自诚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
本书是甘肃省首届名中医许自诚教授60余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内容包括学术思想简介、自拟经验方临床应用、临床经验集萃、胃病保养4部分。其中自拟经验方临床应用部分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哮喘、冠心病、低血压、过敏性皮肤病、脱发等疾病有确切疗效经验方的详细介绍;临床经验集萃部分选取作者临证擅长的疾病,依次从主诉、病史、检查、西医诊断、中医辨证、治法、处方、用药思路等方面,系统阐述诊疗经过。本书临床实用性强,适合广大临床医师及在校学生学习参考。
主编:许自诚
出版:人民军医出版社
定价:39.80元
邮购电话:010-51927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