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解读孔子的祭祀观

2013-04-29 00:44刘美君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论语

[摘 要] 文本是被理解的给定之物,不同的读者对于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作者对文本的理解并不能超过文本,而是在文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其的解读以及环境等各方面形成作者的解读。本人通过对《论语》中有关祭祀的理解,认为孔子的祭祀观包括严格遵守祭祀礼仪的外在细节、注重内在投入的真情哀思以及祭祀在国家治理的作用。同时,从孔子的祭祀观中也可以看出孔子的阶级等级观念。

[关键词] 论语;祭祀观;文本解读

祭祀,起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对于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目的在于祈求神灵的庇佑和免除神灵的责罚,神具备了超人的力量,成为人的主宰,因此,这时的祭祀是人们祈祷乃至报答神灵的重要意识。然而,孔子的祭祀观却与之不同,更多的是表达对往生者,特别是祖先的恭敬,身怀哀痛,缅怀故人。在孔子的祭祀观中更多的融入了“孝”、“德”的观念,认为父母的养恩不可以忘记,必须“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世的时候,必须尽最大的孝道,而父母往生时更是必须恭敬的祭祀父母。

一、重视外在细节

在《论语·泰伯》篇中有这样的表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其意思是孔子为对禹没有批评了,他自己吃得很坏,却把祭品办得极丰盛;穿的很坏,却把祭服做得极华美;住的很坏,却把力量完成用于沟渠水利。从中可以看出,孔子非常讲究祭祀礼仪的细节,对于穿着、礼器、祭祀品、时间等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在时间方面上,孔子非常强调“三年之丧”,他认为孩子生下来三岁才离开父母的怀抱,我们从父母那得到了不止三年的爱护,因此守孝三年是儿女在父母死后必须做到的事情。一次孔子的弟子宰我对孔子说到:“父母死了,服丧三年,为期也太久了。君子三年不行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失传。旧谷吃完了,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用了一遍,一周年可以结束它了。”子对其进行了严重的批评,并且告诉他,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甘美,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也不感到舒适。在我看来,这所谓的“三年之丧”并不仅仅只是这三年之内的恪守孝道,而是一生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宰我连三年守孝都做不到,这是对父母的不敬不孝,也是祭祀礼仪的破坏。因此,孔子才会对其进行严重的批评。

孔子在祭祀的时候讲究“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即在进行祭祀的时候,必须洁简自己的衣食与生活行为。在进行祭祀前为了要洁净自己,必须进行沐浴;在沐浴之后,不能够依着绸缎,而必须穿着“明衣”;同时改变平时的饮食, “不饮酒、不茹荤”;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和妻妾同房。

二、内在投入的真情哀思

《论语·八佾》篇中写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表明了孔子在祭祀的过程中不仅强调外在礼仪,更注重人的内心的真情流露。当我们祭祀祖先的时候要表里如一、恭敬真情,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神的时候,就好像神真在那里。同时,孔子也强调必须身体力行,如果因为没有时间,而没有亲自参与祭典,只是象征式由别人去代表,这样就等于没有祭祀。“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就可以看出孔子非常强调在祭祀过程中内心的悲恸,如果参加丧葬内心不“哀”,而仅仅只是做表面上的功夫的话,那么就让人看不下去了 。“哀”是孔子祭祀观中重要的情感标准,这种真切的“哀思”是对祖先诚挚的敬,是生人对先人养之恩德的缅怀。孔子的弟子颜渊早夭而死,孔子的行为就可以看出其深刻的履行了这一标准。《论语·先进》篇中写到颜渊死的时候孔子悲伤地说:“噫!天丧予!天丧予!”意思是颜渊之死等于上天在毁灭他,可谓悲痛之极。周围的人认为孔子“子恸矣”,孔子告诉他说不为这样的人悲伤,那么还为谁悲伤。孔子不仅为自己的弟子的逝世进行沉痛的悲伤祭祀,还对不认识的人也投入同情,这些都可以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等句子中看出来。

三、治理国家的工具

祭祀在孔子力图重建的古礼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可以在《论语》中多处得到体现。如《论语·述而》篇中写到:“子之所慎:齐,占,疾。”其意思是孔子所小心慎重的事有三样:斋戒,战争,疾病;同时在《论语·尧曰》篇中也写道:孔夫子“所重民、食、丧、祭”,主要说明统治阶级应当重视丧葬祭祀,才可以更好地治理国家,这也直接表明了孔子对丧祭的重视;再比如季康子在孔子讲到卫灵公昏庸无道的时候质问孔子为什么卫灵公没有灭亡,孔子便回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从中便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祭祀也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认为统治阶级必须重视祭祀,恭敬哀思,而不是流于形式。他认为“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孙铁骑.论孔子祭祀思想的现代人文价值——从“祭如在”谈起[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8)

[3] 余泽浩.人的主体凸显——孔子对鬼神祭祀文化的承传[J].兰州学刊,2005(1)

作者简介:刘美君(1991—),女,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