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贵华
乱,形容词,指没有秩序,没有条理。本文报告的是一种无序状态,乱象是也。MBA与总裁班,本分属学历教育与进修培训两个序列,而如今却搞了“混搭”。中国高校地图上一个个墨点洇开去,便有了教育事业与教育经济的“乱炖”。
最近在中国经济网,有开明人士严正指出:在宁静的大学校园里隐藏着一片硝烟弥漫的商业战场,这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已经达到白热化,甚至完全不亚于任何商业市场的竞争,这片战场名叫EMBA,全称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以下简称EMBA),直译为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近年来,以企业高管为主要对象的各类总裁班,在高等学府及社会办学中异军凸起,其发展之势迅猛异常。从主流意义上看,这些总裁班切合时宜地启动定向性的企业精英教育,促进相关单位高级管理人员素质的迅速提升,进而加速我国企业与世界经济接轨和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但是,在总裁班的发展进程中,由于缺乏节制所导致的“自由经济”及近似狂热的“商业化”,促成了其相关项目的畸形、异化,甚至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恶性竞争,导致“乱象丛生”,在社会效果上渐显出一些令人担忧和焦虑的“负作用”甚至“负能量”。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坦言:“大学决定着人类社会文明的最低高度,应该有其独立的使命和信仰,不应该去迎合世俗的浮躁和功利。”作为总裁班的亲历者和关注者,我和大家共同关注“乱象”问题。
五花八门——办学组织之乱
在我国,总裁班基本定位于一种时尚的企业精英教育,包括“MBA总裁研修班”、“EMBA总裁进修班” 等诸多类别。作为“舶来品”,其基本形式起源于欧美。是针对高层管理人员在职进修的一种特殊形式。据有关方面介绍:我国现有280个MBA项目,400多家商学院可以进行MBA教育;EMBA院校已经达到64所,加上境外大学进入项目,在国内招生的EMBA项目已近百所。至于联办、民办,“挂靠”、“分办”等办学机构及短期类项目更是遍地开花、数不胜数。
一般说来,在国家重教兴教大政方针的掌控下,办教育是很难赚钱的,即使是办成人职业教育,也不易获取高利。但近年来,但凡头脑“灵活”的办学能人开办总裁班,尤其是开办“不脱产”的进修培训类总裁班,大都是很赚钱的。以EMBA为例,既有短期班,又有年度班,年度班课程一般涉及企业管理、发展战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以及国学
与管理等十余个方面,每门课程大都集中在每月一个周末的2-3天内完成,最多的学时累计不过三十天,学费却低则几万,高则几十万,且有连年上涨趋势。稍加留心即可发现,这些诸多名目的总裁班,在所涉院校官方网站上大都连任何相关信息也找不到。另有办学能人,以学会、协会等名义,甚至借用政府部门名头,巧立名目、欺世盗名,致使被忽悠者纷纷入“招”,即便事后发现上当,那早有“预案” 的迷魂阵,也会搞得你晕头转向且难以自拔。据《时代商报》报道:某公司总裁按照号称“XX国际集团——中国总裁实战训练第一品牌”的强势宣传,报了一个“档次很高”的总裁班。按所供资料介绍,这个总裁班的主办单位是XX省经济委员会,还有多家官方单位被列入协办单位。事后一查,其所涉部门不是改名了,就是“查无此事”,虽有记者反复介入也还是不了了之。即使在一些名声显赫的官办名校,同类乱象也举不胜举:有的“名牌”除自办很多项目外,还增加很多“外协”或“依托”项目,各项之间独立核算、无情竞争,相互排挤、“德比大战”,不仅从广义上贬低和亵渎了总裁班,同时也使官方教育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总裁班五花八门的办学组织之乱,还在互联网的剧烈炒作中尽显“功底”。网查“总裁班”即可得到一个惊人答案:“百度”能为您找到相关搜索结果3390万个。此外,以手机为载体等低成本营销炒作,更是无孔不入。只要你是老板或是稍沾一点老板“头衔”,面对那电话的定向“追踪”、短信的定位“轰炸”,以至“专业”靓女、俏男那锲而不舍的“虔诚”拜访,就是再有毅力也恐难抵御。于是,除少数的“自愿者”自投罗网外,大批的“被教育”对象,稀里糊涂地“被”上了总裁班。
参差不齐——师资之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各类师资力量的生成和培养自然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很难设想,好像一夜间突发形成的数百家办学机构、数千个类似项目,该需要多少与之相适应的师资力量来支撑?笔者认为,影响总裁班师资构成的主要因素有三:
一是受师源紧缺的限制。从原本意义上讲,总裁班教育主要是对企业高管的在职进修和硕士培养,所需教师不但要有很强的专业性功底,更要有很强的实战能力。现如今,我国这类真正够条件的师资本来就凤毛麟角,这对无序膨胀的需求来说,“一师难求”及“矬子里拔大个”必难避免。
二是受实用主义的支配。许多办学单位很难脱离“招生——赢利——再招生——再赢盈利——不择手段地扩招——再竭尽全力地创利”这个实用主义的怪圈 ,并以既得利益作为处理一切办学事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管理质量。有些总裁班负责人甚至院方领导,一味渲染或迎合一些学员片面追求的“快乐”和“交友”需求,把课后讨论、实际交流等作为总裁班重要特征的实践类教程,统统“演化”和“修正”为吃喝玩乐及交友活动。在不少班里,就连最基本的毕业论文和答辩都被画上了“省略号”。甚至还把这些“组织特长”作为班干部的推选条件。再说成立同学会本来是促进学习和交流的一种好形式,但在一些院校还是变了味。有校方人士坦言:这样做就是为增强凝聚力,就是为持续扩招“滚雪球”,也是为大家发财创机遇。
三是受成本紧缩的左右。如上所述,师资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也会导致相关费用的不断上扬。这对于竞争优势较差又不便跟风涨价的办学单位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于是,他们采用控制讲师聘金及自家管理人员聘金的方式来紧缩成本;将选择讲师的标准从对总裁班的“胜任”能力,变成了讲师本身对校方低聘金的“适应”能力。个别办学单位“饥不择食”地放任某些讲师的“自由讲义”。有“学者”就喜欢以中国的过去比西方的现在,用外国的长项比中国的短项,无论咋说也是“外国的月亮圆”,“中国的太阳扁”;也有“专家”极力推崇西方模式,甚至在国家管理乃至社会形态方面也不加节制地发泄其异化思想及逆反心理。
形形色色——科目、学员之乱
其一,科目设置乱。据查证,什么总裁研修班、卓越总裁班、智慧系列总裁班、行动成功总裁班、国学商道总裁班、政商领袖国学总裁班、MBA学院EDP中心总裁班、私募股权与企业上市总裁班、创新管理与成长模式总裁实战班等等,加之针对各行各业,甚至细化到针对女性和富二代的“专业对口”班,仅有可查的名目就有上百个。按照国际惯例,无论举办MBA班还是EMBA班,都要有相对较高的“入考”成绩及身份门槛。对此,我国也曾做出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八年以上工作经历(含四年以上管理工作经历),并属大型企业的现职高层管理人员”等基本规定。可许多总裁班远远突破了原本意义上的“门槛”概念,其生源不仅囊括了企事业单位中高层管理者、一般管理者及私企、个体经营者,而且扩展到各行各业的诸多领域,以至达到了“有教无类”的宽泛程度。
其二,学员出身乱。在不断升温的“竞招”博弈中,有些办学单位不仅不择手段地“攻略”可能“入招”的大批对象,还把扩招触角延伸到了明星大腕、政府官员乃至各类社会名流头上,无论天上地下,统统成了他们拼命“扩招”的竞技场。某电视台知名女主播在微博中爆料:有人邀我参加一所知名大学的EMBA班,许诺不用经常上课,不用认真考试,就能拿学历。随后举出一批如雷贯耳的人物都在那儿上过课。还有一些院校会给政府官员和国企高管提供特殊奖学金,希望拉拢体制内的高层人士入学。针对学员成分之乱,有学员坦言:单看招生简章,一般都会有门槛设置和严格审查,但真正入班后才发现,一切要求、审核都是“浮云”,除了简单的报名单,连一张正规登记表都没填过。
其三,入班目的乱。应当说,总裁班的主流学员都是怀有学习深造、扩展人脉以求更大进步等健康心理。但是,也确有因院方管理不善、导向偏颇和“被入学”等因素,导致一些风气不正的总裁班的出现。有学员总结:“报这个班就是为了广交朋友和积攒人脉,就是为了聚会喝酒和寻求乐趣”。消极落后的思想意识和奢靡腐化的班级风气,为总裁班的直观形象和社会影响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总裁班,作为一种深入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和伴随物,我们应当充分肯定其产生和发展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应以审慎而科学的态度,着实地品评其是非功过。《商学院》杂志总编王立鹏认为,我国EMBA、总裁班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学校缺少给学员的压力和动力,放任学员的某些行为而不加引导;缺乏一些师道尊严层面的东西,才导致学习氛围变了味。上海财经大学EMBA中心主任姜晖博士称:类似于EMBA、总裁班这样的教育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饱受非议之际,稳扎稳打、摒弃浮躁、开拓创新,是其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创造财富、弘扬公益、创造人生是其魅力的核心。
尽管我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劳动法》中都有关于公民参与职业培训的规定,《高等教育法》第二十三条也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办学条件,承担实施继续教育的工作。但这些都是原则性的规定,目前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的、专门针对继续教育的法律,特别是对于高校举办的继续教育项目,在法人结构、组织形式、运行原则等方面都没有统一的制度安排。总裁班承担着培养中国“梦之队”的使命,总裁班的学员将在实现“中国梦”的舞台上大有可为。我们应充分认识总裁班的独特性质和社会价值,以教人先正己、修业先修身的精神,正确处理教育事业与“教育经济”的关系。对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强化顶层设计,切实地将总裁班之类的新兴教育,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还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有配套实施细则的法规,彻底根治类似培训班的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