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熟的企业,一个高度发展的名牌企业,我想都有一种气象。这个“气象”就是企业精神,就是这个企业的文化魅力。这个企业精神,企业的文化魅力,无处不在,这就是“气象”。这个气象的源头,就是整个企业的人心。
觉真法师曾任香港佛教僧伽学院副院长、《世界佛教论坛》杂志主编。近十年来,在长江商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高校的EMBA班讲授佛学与企业家精神、禅与心灵世界等管理哲学课程,广受欢迎。
“人力资源的开发,发展到圆满阶段,叫‘气象。古时候叫‘天子之气,王者之气。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最早是从陆路,从中亚再到西域,再到敦煌,再传入中原的。但有一人,他从水路而来,这就是开创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达摩。他为什么要来中国?他说过一句话:中国有‘大乘气象。这句话到了宋儒手里,变成了‘处处表现圣者气象。一个成熟的企业,一个高度发展的名牌企业,我想都有一种气象。这个‘气象就是企业精神,就是这个企业的文化魅力。这个企业精神,企业的文化魅力,无处不在,这就是‘气象。这个气象的源头,就在整个企业的人心。”
——摘自觉真法师《当管理遇到佛学》
放下什么,心宽自在
近来,“房叔”、“房姐”、“表哥”的报道见诸报端。“鹪鹩巢于森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他们以不正当手段,要那么多房子做什么?贪官动则贪污上千万,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用来做什么?人生的失败,就是人生观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看破,不能放下!
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许多人知道他富有,却不知道他已经捐出去的钱比他现有的钱还要多。许多企业家的财富几辈子也花不完,但他们仍然在创造财
富。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放下,放下了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百万富翁的财富属于自己,亿万富翁的财富属于社会。”他们知道自己身上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他们如新教说的“为上帝打工”,也如佛教说的“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他们赢得社会的尊重,就是因为已经看破,能够放下。
第一次见到觉真法师时,他就鼓励我:做企业要多多赚钱,因为我们不是为自己赚钱,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才更有能力回报社会。
可见,看破放下不是简单的无欲无求,而是“大求”。做企业,需要的就是这种看破放下;人力资源管理也需要这种看破放下。能够看破放下的员工才能优秀,学会看破放下的领导才更卓越,懂得看破放下的企业才能基业常青。
王春雷:我刚刚拜读了师父的著作《放下,心宽自在》,请问您所说的“放下”是放下什么呢?
觉真法师:“大地众生,悉俱如来智慧,只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世尊的证悟之语。由这句名言,我们就可以想知,妄想和执著是我们到达彼岸、证得涅槃的两大阻拦、两大障碍。要放下的,应该放下的,就是妄想和执著。
王春雷:人们常说“一切世法皆是佛法”。对佛教徒来说,要想到达彼岸、证得涅槃,必须放下妄想和执著;对于入世的人,尤其是企业家,是否也要放下妄想和执著呢?
觉真法师:“看破,放下”的智慧,是心灵的智慧。看不破、放不下,就是心中执著,就把自己放进了“地狱”。只要放下,回头是岸;只要放下,柳暗花明,海阔天空。许多人拥有金钱,但是并不快乐。为什么?就是因为不能放下。什么是快乐?把不快乐放下就是快乐。有想即有妄,无求便无忧。
王春雷:企业就是要创造财富的,马云也说“没有利润的公司是可耻的”,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企业家怎么可能无欲无求呢?企业要发展,怎么可以不求名不求利呢?
觉真法师:企业的真正目的,就是通过牟利,对社会做出奉献。
“无求便无忧”不是让人没有追求,而是不为自己求。名和利没有什么不好。我的恩师茗山上人常说:“你有名有利,就能为人民做好事,这名和利,为什么不要呢?”他是很有智慧的高僧。他说得好,有名有利可以为人民做好事呀!无名无利,可以自度;有名有利,就能度人。名利越大,做的好事越大,度人也越多。
王春雷:在企业管理中,放下妄想和执著,也就是不再自私自利,而且处处为别人着想。是否可以理解为佛教中的“心无挂碍”和“远离颠倒梦想”?
觉真法师:你说得很对。佛教和市场是相融的。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讲无形的手,同样,在管理领域中,也有一双无形的手。一只手是老板,另一只手是员工;一只手是企业,另一只手是客户……左手想到右手的利益,右手也想到左手的利益,两只手合在一起,是合掌经营,佛教里叫阿弥陀佛。
王春雷:放下妄想和执著,人就更加忠诚了,组织就和谐了。
觉真法师:我认为,一个企业,要有忠诚的投资者,忠诚的员工,忠诚的客户。这三个忠诚,是一个也不能缺少的。员工不是来打工的,不是为老板挣钱的,更不是来挣老板的钱的。老板和员工都是合伙人,是利益共同体,实际上是生命共同体。一个投资搭平台,一个出力演好戏,共同走向市场,去向市场挣钱。以上,是我讲课经常讲的。从老板身上挣钱的员工,不是好员工;只从员工身上挣钱的老板,也不是好老板。
王春雷:总裁班课程上师父曾说过“接受佛的价值观就是佛”,那么您能否慈悲开示,什么是佛的价值观?
觉真法师:一句话,佛陀精神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王春雷:听了师父的开示,我进一步感到,佛教和管理确实是相通的,将佛陀的精神运用到管理中,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定能换来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做到利人利已。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被感化的。
觉真法师:我还是用一则故事来回答你的问题吧!这个故事来自洪兰教授的《一生受用不尽的经验》。其中说一个朋友的孩子大学毕业半年了,没有去做事,窝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上网。最近他跟父母要钱,想去美国游学。朋友来问我该不该让他去,我望着他苍苍的白发说:“你如果真的要为孩子好,让他去,但是不要给他钱。”我想到了我妹婿的故事。
我妹婿是美国人,从小就想做水手,向往外面的世界,想先环游世界,再回学校念书。虽然他父亲是医生,家庭经济环境不差,但是父母并不给他钱,他也没向家里要,高中一毕业就先去阿拉斯加伐木存钱。因为阿拉斯加夏天日照很长,太阳到午夜才落下,三点多又升上来了,一天如果工作十六小时,伐一季木的工资可以让他环游世界三季。
他挣了一笔钱,在走遍世界两年后,才回大学去念书。这是在他自己深思熟虑后,才决定念的科系,所以三年就把四年的学分修完了。一毕业,就出来就业。他工作得很顺利,可以说平步青云,一直做到总工程师。
王春雷:看来,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会对自己未来的人生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觉真法师:是的,我记得洪兰教授曾给我讲一个小故事,说这件事影响了他一生。
他在阿拉斯加州打工时,曾与一个朋友在山上听到狼的嗥叫声,他们发现一只母狼被捕兽器夹住了。他认识那只捕兽器,是一名老工人的,他还知道那位老工人因心脏病在很远的医院急救,一时不会回来。这时,他发现母狼正滴着乳汁……于是,他和同伴费了很大的劲找到狼穴,把小狼抱来吃奶。他还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狼吃,晚上也守在狼的身边。但狼还是出于本能的警惕,不让他靠近。直到第五天,他去喂食时,发现母狼的尾巴轻轻摇着。又过三天,他取得了母狼的信任,他终于可以把兽夹松开。母狼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舔了他的手,温顺地任他为自己上药,然后带着幼崽依依不舍地离开……
如果人类能取得狼的信任,难道就不能让另一个人放下武器成为朋友吗?如果一个人先对别人表现出诚意,对方一定会以诚相报。
从此,我的朋友在公司中以诚待人,先假设别人都是善意,再解释他的行为。常常帮助别人,不计较小事。所以他每年都升一级,爬得很快。最重要的是,他每天过得很愉快,助人的人比被助的人快乐得多。虽然他不知道佛经中有“施比得更有福”这句话,但是他的生活证明了这一切。
王春雷:人们常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与人方便,对立面就少了;对立面少了,也就与己方便了。这在中国文化中叫“得道多助”,在佛教中就是
“因果报应”。看来,很多人误解了佛教中的因果报应,以为那是宿命论。而实际上,佛教讲因果,讲的是必然的联系。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了。
觉真法师:是的,一个自私的人,必然会变得很笨。因为笨,就笑话百出,对立面很多,路也越走越窄了。
王春雷:师父有一本书叫《当管理遇到佛学》,而不是《当管理遇到佛教》,可见佛学和佛教是有区别的。我听说佛教有四种,作为师道的佛教、作为宗教的佛教、作为哲学的佛教,以及作为迷信的佛教。在很多场合,佛教已经偏离了自己的本质,甚至沦为迷信。而最初的佛教是一种师道,也称为佛学。师父著作颇丰,您曾说过“通过著书弘扬佛法”。师父能否慈悲开示:什么是真正的佛学?
觉真法师:佛学就是智慧之学。佛是觉悟的人,人是尚未觉悟的佛。你不知道的是,你本来就是佛。你应该知道的是,人人都可以成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心宽自在从内心开放,智慧就在放下时体现。放下了,就是“大爱无言,大智无忧,大道无为,大商无算”。
大觉有情,情为何物
星云大师在自传《合掌人生》中有一章《道情法爱》,是专门谈“情”的。他说:“佛教称人为‘有情众生,情爱是生命的根源,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依‘十二因缘的说法,人因为有情爱,所以轮回生死;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爱的升华是慈悲,慈悲是诸善之王,是佛道的根本,所以佛教并不排斥感情,而是主张要用理智来净化感情,用慈悲来升华感情,用礼法来规范感情,用道德来引导感情。”
觉真法师说:“爱有两种心态:一是索取和占有,这是非理性的爱;一是奉献和关切,这才是理性的爱。”
“莫嫌佛门茶饭淡,僧情不比俗情浓”,佛门不是冷冰冰的。许多高僧大德,都对“爱”和“情”有着真知灼见。佛家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世间人,应该首先做到为情和爱注入理性,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懂得爱,才知道如何爱家人、爱员工、爱客户、爱事业、爱生活……
王春雷:人们常说“人生名、利、情”。师父谈放下时谈了名和利,现在能否就“情”做出开示?
觉真法师:在人间,有一个字最现实、最活跃。这个字,比火还热,比铁还坚,比丝还韧,比海还深,比喜马拉雅山还高,比雅鲁藏布江还长;这个字,可以动天地,可以泣鬼神,可以惊风雨,可以贯古今;这个字,造就了人间的文学、艺术,一切精神、文化领域的创作,甚至美学、心理学也离不开它——“情”。被称为“美学之父”的鲍姆斯通就干脆把美学叫做“感情学”。心理学认为在认识(知)、情感(情)、意志(意)这三大心理要素中,情最具活力,它可以不顾认识,又可以左右意志,它几乎成了主宰。也就是说,知和意,在情感面前,往往就不起作用了。情的能量大矣哉!“人生唯有情难死”,情感与理智打架,理智总是打不过情感,没有智慧的理智,怎么能战胜顽强而又执著的情感呢?佛教是最讲情智的宗教,“菩萨”译为中文,就是“觉有情”,即“觉悟了的有情”。佛教讲慈悲,慈悲就是有情。
王春雷:六世达赖情歌中有“只说出家堪悟道,谁知成佛更多情”。原来这种“情”就是师父所说的“慈悲就是有情”的“情”。“佛教是最讲情智的宗教”,慈悲是有情,是包含了“理智”的“有情”。那么,在企业管理中,情(慈悲)是如何加强组织的凝聚力呢?
觉真法师:首先要解释一下“慈悲”这两个字。慈为予乐,把快乐带给别人;悲为拔苦,救助需要救助者,帮助他人出离苦难。我们在帮助别人减轻苦难的同时,也使被帮助者从受益中学会了行善。这就是说,当我们给予受苦人慈悲、关怀、济拔、施救时,受惠者不仅是当事人,因为他也会把佛恩、法恩众生之恩再转施
予别人身上,这无形中就是众生界良性的因果相续。
王春雷:企业管理中经常说的“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和佛教中“予受苦人慈悲”有异曲同工之妙。前面师父说的情是包含智的情,而现实生活中人们说的“人生名、利、情”好像更多的是世俗的感情。以前我听闻苏格拉底有一段关于“爱情、婚姻、外遇、生活”的精辟论述,不知师父如何看待?
觉真法师:我可以用男人和女人的三种关系来回答你的问题。
第一种关系是夫妻关系,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三个边是三种关系。一个边是亲密关系,分三个层次:肉体亲密、知见亲密(即同想成爱、两意相投、两情相悦)、心灵亲密;一个边是支撑关系,也分三个层次:经济支撑、人格支撑、逆境支撑;还有一个边是承诺关系,包括法律承诺、道德承诺、生生世世不相离的承诺。夫妻关系有其神圣性,但也有缘起和缘散、缘生和缘灭。
第二种关系是情人关系,是冲动的、不能持久的、妒忌的。
第三种关系是知己关系,是理性的,没有两性关系,其中包含的是理解、扶助、信任、关怀。
王春雷:现代人往往为“情”字所困,这个情当然是世俗的情。有的人为情寻死觅活,有的人为情伤透了心。而处理不好这个“情”字,小则影响心情,重则影响事业和生活。师父在这方面对在家人有什么忠告呢?
觉真法师:感情,这是人人都会遇到的困扰。不过,一个人的爱,要能唤醒别人的爱,也就是能唤醒对方的爱,这个爱,才是成功的爱,互相的互助的爱。如果一个人的爱,不能唤起对方的爱,那么这是失败的爱,失效的爱。凡是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吧。自强就是承担一切,重新上路,没有包袱,明天会更好。
王春雷:“对于这种失败的爱,既不要执著,更不要迷恋。”我理解为,在感情问题上,也要放下妄想和执著。放下,心宽自在。看来在感情上,放下是一种智慧。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情感呢?
觉真法师:爱的根本是接纳,亦即接受和容纳。失去了接纳,不能接纳,爱在哪里?“万两黄金容易得,一生知己却难求。”红颜知己(不单指女性,应该指男女双方)和人生知己,难遇难求。情感的质量,在心灵,在悟性,在智慧。
王春雷:那师父能不能告诉我到底什么是爱情呢?
觉真法师:一、爱情,是一种体验。只有有过这种体验的人,他才知道爱情是什么。体验是说不出来的。“说似一物即不中”,如同“禅”一样,说出来的,就不是它了。二、爱情是一种很高的心灵素质。不具备这种很高心灵素质的人,恐怕是感受不到爱情的,也不能享受爱情,甚至还会亵渎了爱情。三、爱情是文艺作品中的永恒主题。尤其在双方不能实现的可歌可泣又感人肺腑的遭遇中,诸如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然而在生活中,我不认为有这种理想化的东西。
爱情是什么?歌德没有说清楚,普希金没有说清楚,曹雪芹也没有说清楚。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雨果、陀斯妥耶夫斯基都没有说清楚。只有《金刚经》说清楚了:佛说爱情,即非爱情,是名爱情。
快乐人生,心归于真
按照佛教的说法,世界是苦的。“娑婆世界”的意思是“苦难深重却堪于忍受的世界”。但觉真法师却经常讲快乐,他的《快乐人生》和《快乐人生二集》广受欢迎。认识觉真法师的人都会记住他那标志性的笑容。
从“娑婆世界”到“快乐人生”,不正是佛经里说的“离苦得乐”吗?
世界之苦与人生之乐并不矛盾,而苦与乐完全在于自心。正如觉真法师说的那样:“你的心,像一块磁铁。当你心情愉快,对这个世界充满喜欢和善意时,一切美好的东西就自然而然地被你吸引。当你苦闷、忧愁,对这个世界充满失落的时候,那么,一切烦恼和厄运就自然地被你吸引过来了。把你的心转变一下,你的磁力方向也就转变了。”
工作是辛苦的,但只要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工作就变成快乐的了。如果一味怨天尤人,再好的工作也会成为负担。快乐人生,快乐工作,完全在于自心。不抱怨的世界才是美好的世界。
王春雷:佛家第一谛是苦谛,师父谈得最多的却是快乐,如何理解苦与乐的统一呢?
觉真法师:人生的本质是苦。可是,人却容易为乐所迷、为利所惑,不承认苦,掩饰苦。只有当人有了苦的觉醒,人才会去寻找离苦得乐的解脱之道。
在生老病死的现实中,人没有任何自由可言。不论权有多大,财有多富,你并不自由。当然,话不能说绝,人归根到底还有一个自由,即心的自由。向迷的方向走去,就是胡思乱想的自由;向悟的方向走去,那就是禅的真正自由。禅的自由,就是明心见性,就是人的最终解放。
狄更斯的名言:“这确是最坏的日子,不过,这真是最好的日子。”这“最坏”,这“最好”,是谁在判断?是你的心。说这“最坏”,说这“最好”,是谁在感觉?是你的心。
王春雷:我明白了,虽然世界是苦的,但只要你的心快乐了,生活就是快乐的。和师父在一起的时光总是特别快乐,平日里想起师父也会很快乐,仿佛您的身上有一种快乐的磁场。您有不快乐的时候吗?
觉真法师:我还是一个凡人,也难免有不快乐的时候。但我能做到难过不超过五分钟。
王春雷:真正的看破红尘,应该是对人生的彻悟,而不是消极避世。看破了,就放下了,就能自由行走于出世和入世之间了,就快乐了。人间佛教所倡导的“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就是看破红尘,就是禅的自由,就是明心见性。真正的僧人,以普度众生为己任;真正的企业家,以造福社会为目标;一个真正的人,再普通也应该明心见性,享受快乐人生。
我读了师父十余本书,感觉里面有两个核心词:人和心。比如您说过“管理的核心在于人”、“人的一切全在于心”,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觉真法师:市场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市场游戏,就是人与人的游戏。你调查市场,就是调查人;你了解市场,就是了解人;你研究市场,就是研究人;你赢得市场,就是赢得人。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一”,是人的心。这个“一切”,就是宇宙,就是世界。世界有多大,宇宙的空间有多大,心也就有多大。所以,人的心和宇宙,和世界,既是相通,也是同一的。人在宇宙之中,宇宙亦在人心之中。宇宙涵括了人类,人心也涵括了宇宙。
王春雷:原来心有这么大的作用。对我们这些入世的人来说,“心”有什么作用呢?
觉真法师:“相由心生,运随心转。”
美国总统林肯说过:“年过四十,人便需对自己的容颜负责。为什么,因为过去的容颜是父母给的,四十岁以后的容颜就决定于自心了。你怎能不对自心负责?”相由心生,这是最近由科学家实验后得出的结论。负责研究的英国斯格拉斯哥大学心理学家Rob
Jenkins说:“基因决定我们的性格,再加上社会及互动因素,形成了具有一定准确度的‘相由心生。”他说得很长,我说得很短:基因者,心也。
有人强调运气。不错,生命历程中会有逢运、背运。但是,运气从何处来?运气从人际关系来,从你良好的心态来。你的心态不好,你的人缘不好,运气就会从你身旁悄悄滑过。运由心生,信不信由你。
王春雷:师父经常为各大高校的EMBA学员讲授佛教与管理的课程,师父的弟子中也有很多知名企业家。那么,管理应该向佛教学习什么呢?
觉真法师:管理组织,是人的组织。管理行为,一切企业行为,是人的行为。企业的最大资源,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心智活动。在企业内,人既是执行的管理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客体。任何有效的管理,都要通过“人”才能实现。我想,作为一个企业家,不仅要重视人的因素,而且要精通对人的研究。
《尚书》里说:“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我们古人对人的高度重视。
佛学,是2500年前的人学。对人的理解和对人的研究,佛教文化中有最丰富的内容,很值得我们借鉴。
王春雷:管理学有句名言:“管理基于人性。”管理学也经常提到“以人为本”。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呢?
觉真法师:人有四个基本特点,即差异性、完整性、需求性(事必有因)、尊严需求。
作为一个管理者、领导者,要知人善任,当然要了解和熟悉人的差异性。
在人的管理上,要顾及他的家庭、社会多方面的属性,这是由一个人的完整性所决定的。
一个善于运用激励的管理者,不是直接给予满足,而是指出实现满足需要的途径。对于欲望,就必须做出理性的引导和调整。
人的四个基本特性,严格地说,前三个是真正的特性,第四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观,与前三者并不在同一个层面上,而是超越前三者,已经进入道德和伦理的层次了。懂得这一点很重要,管理者的作用,就在于为工作中的人,提供一种能发挥他潜力的环境。人性就在工作之中,热诚地工作,忠诚地工作,才能体现人的尊严。只有尊重人的尊严,维护人的尊严,才能发挥人的巨大潜力。
王春雷: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心灵健康。既然“管理的核心在于人”,“人的一切全在于心”,我们该如何让自己的心灵健康起来呢?
觉真法师:SQ (Spiritual Quotient)主要指人的心灵健康。表现在对人生意义、人的生命价值的确知,能关怀自己、平衡自己,能照顾好自己的心灵,当然,也能照顾、关怀他人的心灵。用佛家语言来说,就是一颗平等心,一颗慈悲心,一颗清静心,当然是一颗佛心了。
没有坏天气,只有坏心情。你有好心情,微风细雨、鹅毛大雪、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急雨如珠,都是人间好景致。
结语:心的大学——此心安处是吾乡
《心的大学》和《此心安处是吾乡》是觉真法师两本著作的名称,书名中都带一个“心”字。
觉真法师引用澫益大师对《大学》一书的解释:“大者,心也;学者,觉也。”心的大学,也就是“心灵的觉悟”。人的一切全在于心,人的最大资源在于觉、在于悟性。
我认为,用觉真法师的另一部书名《此心安处是吾乡》,也正好解释《心的大学》——心灵的觉悟就是心安,心安之处就是回归人的本真。
觉真法师说:“团队精神,就是企业伦理,就叫‘集体智商。”管理学认为,企业文化有四个层次:使命、愿景、价值观、战略,这种文化就是觉真法师说的“企业精神”、“文化魅力”、“气象”,其源头就是化缘“整个企业的人心”,即整合企业的人心,“心智的集体程序”方为气象。
与觉真法师对话,沐法雨,润心田。
“大道至简,大商无算。”管理也需要大觉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