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敬莉
才女汪惠不想也不必加班,可还是被同事“裹挟”了。她想着3岁的儿子是不是又被丈夫按在沙发上,手足无措地看着“灰太狼”视频的暴力情节,“要妈妈”的欲念渐弱。她看着写字间的亮度,如窗外黯淡的光线断裂、飘移,手指无力地击打着键盘。她感到自己像老家榨油作坊里那尊半截沉入泥土的石磨,用倦怠证明工作着的存在。
一年轻人去应聘新单位。招聘专员问:“简历上明明写着毕业才两年,你怎么会有三年工作经历?”年轻人认真回答:“加班时间算起来也有一年!”招聘专员立马站起来与之握手,“同感,同感!”
小幽默吗?一个推而大之的幽言默语,并非雷人得值得围观的奇葩。一项调查显示:87.24%的人表示有加班,没有加班反倒是“不正常”。
除劳模精神值得弘扬外,加班本是人事配置不适所造成的状态。如果一个企业或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需要靠加班来实现,那一定走向了“向管理要效率”的反面。孔子曰:过犹不及。
认知心理学认为,影响人们情绪的不是做事结果,而是人与人的参照比。人家早来晚走,我晚来早走,那不是自找歇菜吗?管理上有一个概念叫“会面时间”。无论何处,员工和上司碰面,印象都是双向的。经理判断员工品质和能力,员工会判断经理对自己的满意度和信任感。处于“让人看见”下风的员工,往往将“被动的会面时间”选择在下班后。
别以为让人羡慕忌妒恨的加薪晋级者,是靠加班而上位的。HR专家说,具有正能量的上司,对干才的心理预期永远是增值,而不是减值。如果将加班视为常态,那么加班轮回就是面子工程,而非心力专致于绩效的执行力。中枪加班的结果是,患了拖延症 ——丢了“有能力”的面子 ——自我反抗的焦虑——能力更差。
听一位优秀企业家是怎么说的:“加班的压力让你心躁了,健康丢了,亲情淡了,也削减了我公司人本文化的价值,让我丢了面子。亲,你们省省吧!”试想,哪家企业的汪惠们如果摊上这样的雇主,职涯心路上定然会姹紫嫣红开遍:“欢天喜地上班来,谢天谢地不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