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敏
摘要:色彩规律的感性化、抽象化对于抽象思维障碍的聋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更难于实践。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地论述了在聋校美术色彩重构教学中,如何根据聋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电子白板,实现两者的高效整合,达成全面提高聋校美术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聋生;抽象;色彩重构;电子白板
在聋校的美术教学中,色彩重构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色彩构成从机械模仿到创造想象的过渡内容。在以往的信息化课堂中,笔者主要是利用图像软件来采集色彩,实现色彩重构,虽然相比传统课堂教学效率倍增,但因为学生不熟悉软件,不能直接进行操作,课堂上还是以教师演示为主。如何改变这种单项传输的上课状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问题、生成知识的过程中来,对聋校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电子白板的应运而生,使我们对教学方面的影像有了重新的认识。电子白板更有利于用形象化的手段促进聋校美术教学中聋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使抽象的色彩感知成为具体、可观的色彩分离、识别重组的过程。
● 在层层叠叠中营造四季更替氛围,感受色彩魅力
来自大自然色彩的启示即“师从自然”,是人类一种提高自身审美修养的自发和有效的途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曾经说过“艺术模仿自然”。[1]色彩构成的教学就从研究大自然的色彩开始。如何使聋生对自然界四季变化的色彩了然于心,如何使教师突破时空限制, 在有限的课堂中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良好开端。
聋生以目代耳,本身形象思维能力就优于抽象思维能力。以形象思维入手,创设美术教学情境是遵循聋生的认知规律,发展聋生对事物归纳与概括的抽象思维能力,最终提高聋生的色彩认知力和色彩感悟力的最佳手段。在色彩重构课中,如何利用电子白板更有效地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力呢?笔者在此小试牛刀,将同一场景在四季变化中的四幅照片在同一图层中层叠放置,每张图片均设置动作为“后置”,每点击一张图片,场景就更换一个季节(如图1),如此可实现四季现象的循环往复。生动形象的情境模拟,在学生心中营造了四季变化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了色彩魅力,激发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相比传统的媒体技术,电子白板的图层运用,既避免了繁琐的图片切换、翻页等操作带来的信息干扰,又能使聋生视觉感知更敏锐,有利于直击色彩主题,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情境创设中发挥了神奇的效果。
● 在指指点点中探寻自然色彩秘密,分析色彩构成
色彩重构的基础是色彩的采集,色彩采集的过程是发现美、感受美、研究美的过程。而在绘画创作中,聋生常因无从落笔而无所事事,究其原因,不在于没有技巧,而是对身边美好的事物缺少敏锐的感受力,甚至有些木讷。古人云“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说明听觉与视觉缺一不可,两者协同的重要性。聋生的生理和认知特点需要教师在色彩采集的教学过程中避短,教学方法上另辟蹊径才行。如何引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探寻自然色彩秘密,从色彩缤纷的图像中分解、采集出主要色相,对表象进行研究,传统教学显得黔驴技穷,电子白板却能使教学柳暗花明。下面就让电子白板中名不见经传的选色器来一显身手吧。
笔者首先在电子白板中显示自然风景图片,在图片外预备空白色块若干,按照为色块填色的操作步骤打开属性浏览器,点击填充项目中的颜色,弹出调色板,点取选色器。此时,学生手握白板笔,在自然风景图像中任意点取,预备色块中即刻显示出选中的颜色,如法炮制为其他色块填色。自然风景图片中纷繁的色彩被小小的吸管经指指点点后分解,最终跃然板上,图片中的自然色彩被图像化、形象化地表达了(如图2)。借助电子白板,学生在指指点点中参与到知识的生成、学习的实践中来,使抽象的色彩感知活动成为具体、可观的色彩分解识别的形象化过程,使静态知识转变成为动态的、生成的教学资源,从而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 在拖拖拉拉中确定图像色彩比例,把握色彩情调
色彩重构是根据原物象的色彩情感、色彩风格做“神似”的重构,重新组织后的色彩关系和原物象非常接近,尽量保持原色彩的意境。[2]若要神似必先形似,即重构图像中的色相比例关系和原图像中的色相比例关系必须相似。也就是说,色彩比例对于重构图像的整体风格和美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探索创造性地运用色彩的有效途径,是通往色彩设计创作的一座桥梁,更是色彩构成学习中必须掌握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色彩比例(关系处理为2﹕3、3﹕5、5﹕8等序列)同黄金比例(1﹕1.618)一样,既属数学研究的范畴,又是美术中较为抽象的形式美感研究的内容。习惯于感知生动简单的手势符号的聋生,现在通过视觉,感知抽象的色彩比例,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感知这些抽象的色彩比例时缺乏直观形象作为支柱,聋生往往不会通过想象、思维把抽象的色彩比例关系正确又迅速地在脑子里还原或重构图像。如何将抽象的色彩比例形象化传达,我们可以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聋生在学习色彩比例中遇到的障碍。
如果说选色器的运用不常见,那么对图形的拖拉却是电子白板中习以为常的基本功能。再次使用电子白板,将以上教学环节中填色得到的各个色块,进行大小的拖拉调整,修改各个色块的大小,使它们之间的面积大小关系(比例关系)与这些色在自然风景图像中所占的面积大小关系(比例关系)相符。抽象的色彩比例关系立即转化为图形符号显示(如图3),易于聋生识别、记忆、运用,更易于学生们在创造过程中,重新构成一幅新的装饰画。在此环节中利用电子白板把色彩比例关系对应的“形”找出来,利用图形来解决问题,将聋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色彩比例转化为一个具体明确的形象,引领聋生真正感受色彩情调。
● 在拼拼凑凑中重组色彩构成样式,突出整体特征
在面向聋生的色彩重构教学中,最初的应用要求是将原自然图像中的色彩信息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与逻辑重新构建为一幅较为简单的新的色彩图案。其图案的色彩和形态是有一定规律的,使人们在看到新整合画面后,仍会下意识地联想到原始图像中的情调。这就要求再创造的过程中,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而聋生实践中最大的障碍就是不会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究其原因是教学中仍以教师为主角。聋生先天缺失,各方面能力都处于弱势,教师们呵护备至,习惯成自然,在教学中教师们也总以为:我们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得就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探索,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得更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自我探究的意识。[3]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相关知识。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实现色彩重构再创造呢?本环节在电子白板上设计了简单的趣味练习让学生重构再创造,为创作装饰画做铺垫,闻一以知十。
首先笔者给出命题,以春天为题,请学生在之前归纳出的图形符号中找出代表春天情感的图形符号,运用图形符号中给出的色彩信息、色彩比例,将电子白板上提供的若干小色块拼拼凑凑,组成一幅能诠释春天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图像(如图4),这一练习的形式源于拼图游戏的启发。电子白板灵活的操作方式、较强的趣味性更激起了学生们讨论、体验的热情。在讨论中又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况,这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解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探究中把问题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更明确、更全面,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电子白板的使用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真正做到了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色彩构成的创作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因为它不仅是在创作,而更多的是在进行美的探索、美的感受。这中间不但包含着创作者对美的愿望,对美的理解,同时也包含着创作者对事物的态度。是情感性的,也是理智性的,是抽象的也是形象化的。电子白板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既调动聋生的感官、获得丰富的表象,又能培养聋生的比较、分析的形象思维能力,使色彩创作这一难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电子白板趣味化的教学方式,帮助聋生正确理解色彩构成,运用色彩规律进行绘画表现,对色彩创作产生兴趣。电子白板的互动参与又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发展了聋生对事物归纳与概括的抽象思维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提高聋生的色彩认知力和色彩感悟力。
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只有真正服务于教学、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才能体现其价值。莫为技术而技术,技术始终是教学的辅助。[4]作为特教教师,我们更应注意发现聋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点,科学地设计教学结构,合理地运用教学策略,正确引导学生观察、认识、思考和探索实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参考文献:
[1]李广元.色彩艺术学[M].黑龙江: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2]百度文库.色彩的采集重构[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df8af126a5e9856a561260b2.html.
[3]张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实践与探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22).
[4]胡国华.于细节处演绎精彩──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设计与教学技巧[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