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强
● 与Moodle结缘
2007年我有幸参加了河北省电教技术学会年会,在会上,河北师大的一位教师向与会者介绍了Moodle,当时让我眼前一亮,这个系统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回到学校后,我自己搭建了一个试验平台,开始尝试使用Moodle。
2009年河北省高中全面进入新课程,我用了两年时间把《信息技术基础》、《网络技术应用》、通用技术的《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全部加入到Moodle中,实现了这四门课程的网络化教学。
● Moodle平台的具体应用
Moodle平台是基于因特网的课程和网站软件包,应用该平台进行教学的课程具有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下面以高一《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地图版)中第四单元第四节“初识人工智能”为例,介绍如何应用Moodle平台进行网络课程设计。
Moodle平台具有强大的功能,如文本、文件、网页、标签等,可以丰富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利用这些功能既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也可提供一些拓展性学习资源,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性。
例如,少量的文字和图片内容可以通过标签的形式添加到课程页面中,用于呈现课程的内容简介,美化课程界面等,单击“打开编辑功能”,从“添加资源……”下拉列表中选择“插入标签”,出现页面如下图。
在编辑页面中可以输入文字,插入图片、表格和超级链接,也可以切换到HTML代码模式,直接编写HTML代码,设置一些特殊效果。若内容较多,如一些补充材料,不适合在课程页面中直接显示,则通过“网页”的形式添加资源,学生需要通过链接进入一个新的页面进行访问。与课程相关的补充材料,我通过“网页”的形式添加到课程资源中,如“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内容。Moodle支持常见的音视频格式,可以在网页中直接播放,在本节课导入新课环节,我通过标签插入了一段有关机器人的电影片段,学生马上就被视频内容深深吸引住了。
Moodle平台用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一个漫无边际的资源环境,而是围绕教学目标,以问题或任务作为引导而展开的结构合理、针对性强的学习环境,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路径更加宽泛。学生可以选择教师辅助、学生协作、参考教材,也可以借助Moodle平台上的文本、PPT或视频等辅助学习,学生学习的路径多样,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要。Moodle平台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实际上就是建立网络化的电子学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路径,促进有效学习的实现。
学习活动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其着眼于学生主体需求,贴近学生的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或项目,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构建能力,并养成积极的学习情感。我们可以运用Moodle平台“活动”创建的快捷性和丰富的交互性来创建满足实际需要的学习活动,促进互动生成。
在Moodle平台上,可创建的“活动”项目有讨论区、测验、投票、问卷调查、作业、聊天室、Wiki等。Moodle平台创建的“反馈单”可用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获取学习素材,为“学什么”作铺垫;资源用来解决“怎么学”;而“作业”、“讨论区”、“测验”等项目,则可用来评价“学得怎样”。Moodle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允许师生或学生彼此间共同思考、合作解决问题。
在“人工智能”的概念、“人机对弈”和“模式识别”环节,我添加了讨论区,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可以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自己提出讨论话题,通过讨论,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更深了。
在“自然语言处理”环节,我添加了“作业”中的“在线文本”,让学生体验“机器翻译”,并将翻译结果通过“在线文本”提交。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对“机器翻译”的认识更加具体生动。
在学生体验了智能机器的一些应用领域后,我添加了一项测验活动,就智能机器的判断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是否会疲倦、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具有感情、计算精度和运算速度等八个方面同人类相比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进行判断,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对机器智能的认识更深刻。
● 借助Moodle平台,再现学习过程
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学习伴随着人的成长,其轨迹应真实可寻。有效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构建学生的成长档案既是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也是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常规。在教学实践中,以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收集、评价与保存是十分欠缺的,往往是课上完了,什么都没有留下来;采用“网络共享”、“FTP”和“网页表单”等方式来收集学生的学习成果,对过程性的学习活动很难记录,也不便及时地反馈,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Moodle平台能很好地对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记录与管理,构建一个完整的学习档案。
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成完整的学习日志。Moodle平台的活动报表能记录学生在每一阶段研究性学习的情况,包括登录情况、探究体会、参与评价、作业提交等,一个课程结束后,学生通过平台可以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报告,如登录了多少次、浏览了什么资源、参与哪些活动、有哪些评价意见等,为自我修正学习行为提供参考;教师通过平台可以及时掌握宏观层面的学习情况,为学习评价和后期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体现参与式的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举措。利用Moodle平台的一系列评价功能,可以很好地实现师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并记录评价的轨迹。特别是,教师可以利用内置的互动评价模块,促进师生、生生间的评价活动。三是落实形成性测试与成果评定。利用“作业”、“测验”等模块,教师及时地组织形成性练习,并把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取出来,进行讲评并再发布出去,形成一个新的学习资源;也可组织阶段性综合测试,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最后综合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和检测结果形成一份信息素养报告单。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既是Moodle平台的受益者,更是过程性学习资源的再生者,在此平台上,师生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传统课堂,一节课结束之后,学生和教师都没有办法再现已经结束的课堂,而Moodle平台下的网络课堂为教师和学生创建的是永不下课的课堂,Moodle平台上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深入研究,一节课结束后,学生还可以继续学习,这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Moodle是教师新课程征途上的魔灯,它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