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五项原则

2013-04-29 00:44汤远燕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3年8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教师应心理健康

汤远燕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则指出,“心理健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体育教师要结合运动技术的教学和体能练习,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身体得到锻炼,情感得到熏陶,心理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新课程标准》则把“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作为课程的总目标之一。很显然,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教育目标是预设的教育工作的结果,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对我们的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教育过程中所安排的各类活动,都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是帮助学生完成体验、获得感悟的载体;而教育目标才是我们开展活动、实施教育的最终目的。没有目标的活动,是盲目的活动;而偏离目标的活动,也无益于教育总目标的达成。因而我们所安排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围绕教育目标进行。

例如,支撑跳跃教学的心理健康目标是引导学生体验运动时的情绪变化,克服胆怯、畏难等心理障碍。跳跃动作的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上述目标,通过强化安全保护措施来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通过反复讲解动作要领、鼓励学生大胆练习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体验成功的乐趣。此外,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回顾自己学习中的心理变化过程,使他们能为自己的进步而兴奋,为自己的勇敢而自豪,为自己的成功而骄傲,以进一步达成教学目标。

二、活动育人原则

所谓活动育人,即是以活动为载体,把教育内容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活动育人——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形成情感,磨炼意志,发展身心。《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因此,教师应把活动育人作为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原则,以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优势。在具体工作中,应根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展体育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活动,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实际的接触,并进行观察、思考,从中积累经验和智慧,从而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

例如,跨越式跳高教学的心理健康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在教师指导下勇于做有一定难度的动作,勇于挑战自我。教学中,教师应在具体讲解动作要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尝试性练习活动——先重点练习正确动作以掌握技术,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再逐步提升横竿高度以提高成绩——使其在重复练习中,体验勇敢果断、顽强拼搏的精神。

三、因材施教原则

《纲要》要求我们“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设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愿望,经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达成的学习目标。”因此,为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不仅是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即便是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生之间,他们在身体、心理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应准确把握这种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只有学生力所能及的目标,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工作效果。

例如,同样是投掷教学,在四年级教学中,我们确定的心理健康目标是让学生体验参加投掷时的紧张、兴奋的心理感受;而在六年级教学中,我们确定的心理健康目标则是引导学生体验重复练习的艰辛,养成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良好品质。后者的要求显然比前者要高出很多。

四、正面引导原则

正面引导是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的行为因获得满意的结果而得到强化的过程。只有在正确认识的支配下,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才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

坚持正面引导原则,首先,要善于发挥榜样的作用。由于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同伴交往的日益增多,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大。良好的同伴常常能为大家树立一个积极的行为榜样,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中的正面典型,并把他们列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其次,要重视引导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作为重点,并与学生已有的体育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激发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充分考虑我们的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其兴趣、爱好、经验来安排活动,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感受,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例如,在一些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请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为其做示范表演。由于学生彼此之间生理年龄和心理距离都很接近,因而更易于相互模仿、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就大大缩短了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再如,在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使其能以愉悦的心情投身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积极、愉快的心理体验能产生前进的动力,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学习之中。

五、反馈矫正原则

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再获得输出信息的结果,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纲要》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教学信息的反馈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利用反馈,对教学信息输入状态进行调控,才能实现系统的输出状态与教学目标一致,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而矫正则是根据反馈的信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有目的地调控输出信息,不断地矫正偏向、缺陷和失误,从而优化教学效果的过程。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体育教学活动不是学生的自由活动,而是由教师组织的、以观察和了解学生真实内心世界并最终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活动,所以学生的活动同样也少不了反馈。要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就需要教师通过反馈来及时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感悟程度,并根据反馈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适时调整活动方式,改进薄弱环节,从而提高活动质量,达成教育目标。

例如,在小篮球比赛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形成尊重裁判、尊重对手、正确对待输赢的健康心理。如果在比赛中发现学生有顶撞裁判、冒犯对手等不当行为,就应根据这一反馈出来的信息暂停比赛,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责令其当场改正错误,以有效矫正错误行为,达成预期目标。

《纲要》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当心理健康作为体育教育目标之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教师应牢牢把握《纲要》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以优化教育效果,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江苏省海安开发区实验小学 226600)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教师应心理健康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