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忠
摘 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的变化和成效中,发现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或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经济欠发达地区提高新农村建设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久发达;新农村建设;认识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19-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将极大促进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建设和发展进程。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
一是产业培植初显成效,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结合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分布和区位状况,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着力抓好粮、烟、畜、蚕桑、林果等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坝区、半山区优质粮烟经济带、蚕桑产业经济带,山区核桃、板栗林果特色产业经济带,建设优质粮烟、核桃、蚕桑、养殖专业村,培强农民增收产业,带动了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二是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通过整合水利、林业、交通、农业、扶贫等项目,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加强了农业和农村水、电、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观。三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突出村文化室、文化活动场地建设,完善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强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各种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四是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加强基层组织阵地建设,提高党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本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搞好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一事一议”、“三议两公开”制度,引导农民自主开展新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形成了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建设新农村的良好局面。五是试点建设,各具特色,示范作用初步显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本着政府引导,农民自建,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各级各部门认真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出产业支撑型、资源开发带动型、城乡一体整村推进型、精神文明建设助推型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途径。各新农村试点因地制宜,突出各自特色,建成了蚕桑村、核桃村、养殖和民族团结示范村,促进了农民增收,经济发展。在试点建设中,坚持建管结合,健全新农村管理理事会,完善村规民约,加强新农村建设管理,努力推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组示范作用明显,为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参考。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直接表现形式,也是广大农村加速发展的办法之一。虽然,在一些贫困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成果还不明显,部分地区还在试点阶段,但不管怎样,大力推进的新农村建设,给广大农村注入了生机活力,也给广大农村带来希望。然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不能忽视的情况。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广大农民群众,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却未能发挥显现。很多时候,人们听到的主张、建议、规划、目标等几乎都来自当地政府组织,从县级到村级,自上而下接受上级部门作出决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最终受益者,也就是农民或是村民,却在这场关乎自己家乡建设的新农村建设中“失语”。结果出现政府部门热情高涨投入新农村建设工作,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即农民群众,却对新农村建设相关事宜不热心,有的群众甚至以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组织的事,与他们无关。一些地区、村组,群众“等、要、靠”思想严重,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政府组织“好心办了坏事”的现象发生。之所以出现这些矛盾,主要原因还是新农村建设政府部门对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认识和态度,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和真正需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二)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投入不足
主要表现为农村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技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相对滞后,进展缓慢,需要进一步改善。一是农村医疗条件、医疗水平需要提高。随着国家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的加大,农村群众的就医环境有了改善。大部分地区做到了每个村委会配备一名乡村医生。但就目前的现状看,先进的医疗技術、设备,具备专业知识的医生,大多集中在城市。农村群众患病难以及时就诊,有时更无法确诊;到县级以上医院就诊,群众遇到的困难多,经济负担加重。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然存在。二是科技文化投入政策措施需要改进。随着科学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应用,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现在的农村,有一定文化、掌握一定技术,接受过国家义务教育的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是老弱病残者或是老人、妇女、儿童。这部分群体,在新农村建设这一全方位改变农村面貌的工程中,难以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留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让这些新型农民成为自己家乡村镇的建设者,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低
建好新农村,就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欠发达地区更需要加大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状态。一是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低,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链条短。以农产品为核心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辐射能力不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营内容的龙头企业不多。二是农产品生产粗放。在畜牧业养殖和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产品数量的增长与质量的提高不成正比,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三是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市场信息利用机制不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不够,资金缺口较大,特别是边远贫困山区,农田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欠发达地区,现在使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多都是几十年以前就修建的基础设施工程,由于年久失修或是管理不善,多数都在带病运转,安全隐患大,抵御自然灾害、抗风险能力不强。
(四)管理有待加强
新农村建设,让广大农村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村容村貌、村集体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观。但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是各级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建设资金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水利基础配套设施等建设;另一方面却是受益群众保护意识淡漠,建好的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村级群众集体活动室作用发挥不明显,出现重建轻管现象。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和相關部门,在继续加大各方面力量投入时,要抓好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同时,要采取相应措施,投入力量,加强对村民群众思想觉悟提高的教育管理。
三、提高新农村建设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应该以建设和改善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整治作为重点。继续完善村村通电、通水、通道路,疏通沟渠排水管道等各项具体工作,加大改造好畜圈、厕所,“村容整洁”的目标就达到了。改善基础设施可以启动农村的存量需求,消化过剩生产劳力,疏通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使农民收入得以逐步增长,“生活宽裕”的目标就能得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使农民从农产品的供给者变成需求者,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民收入可随着发展而提高,“生产发展”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村村通电视、广播后,可以使农民更多地接触到现代化的信息;村村通道路后,可以使农民更方便地融入现代化的市场体系建设中,才会有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乡风文明”建设。
(二)新农村建设的对象应是自然村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逐渐发达的城市近郊农业即将不存在,农民转变为居民的机会增加。因此,新农村建设就应多以现在已形成的在耕地附近的自然村为建设对象,或者是离城市相对较远的自然村为主要建设目标。而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给农村地区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加大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对村庄的规划,农村群众房屋建设的标准等一些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内容,要让群众自己规划设计,不能像有的地区,为了达标而对农民群众做出硬性规定。对于一些私有品,如厕所、畜圈等会影响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具有一定公共设施的性质,政府可通过补贴的方式来鼓励农民进行改造。
(三)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仍需以财政投入为主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由于受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等限制,增收困难,贫困程度高。因此,贫困地区在广泛动员广大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出资金、出劳动力的情况下,建设资金应以财政投入为主。
(四)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贫困地区面临着贫困人口和困难群体的扶助问题。因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因时因地而异,立足实际,分类指导。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一是要着力抓好水、电、路为主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产业,紧紧围绕山、水、田、林等自然资源做文章,把丰富的山林、水力、生态等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使农民群众尽快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二是大力发展“牧、桑、烟、药”等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在大力发展壮大支柱产业上下苦功,全力扶持以桑蚕、名优水果、干果、特色高原农业、无公害蔬菜等基地建设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好辐射带动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实现以工哺农,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趋势,尽快增加农民收入。三是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医疗、文化、广电、通信等社会服务事业。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规范村级卫生室,逐步改善提高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村现代化程度,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现代文明的成果。四是要打好扶贫攻坚战。引导农民跳出本地市场,瞄准国内外大市场的广泛需求,开拓新兴市场,拓展市场空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增强农村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乡风文明”典范。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步入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让先进思想和良好的外来文化传入农村,提高当地农民群众各方面的素质,逐步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五是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建立、完善各类公共服务体系。要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搞活农产品流通的一个重要手段,努力扩大订单农业市场占有额,鼓励和扶持民间专业大户、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二三产业。
(五)新农村建设要重视人的因素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决定因素在人。一是要举贤任能,选好领头人。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头人的选拔任用、新生力量的培养发展、基层组织综合素质的提高等环节入手,重点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形成团结战斗的领导力量和坚强堡垒。二是要留住培养造就出的新型农民。培养造就一批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的力量源泉。同时,留住这一批批新型农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县、乡、村劳务输出网络,加强劳务协调工作。近年来,劳务输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明显,相关部门要更加主动地与劳动力需求较大的地区建立相对稳固的劳务输出协作关系,促进劳务输出合理、有序、稳定发展。四是要加大劳动力就地转移力度。积极开辟一些适合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就业门路,开工建设一批开发时间长、就业岗位多的项目,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就地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