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超额利润与国际剥削

2013-04-29 00:44张永辉
经济研究导刊 2013年8期

张永辉

摘 要:国际超额利润问题是《资本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中关于国际超额利润的源泉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对《资本论》的研读,认识到,国际超额利润应源于国际企业价值的转移,而并非来自企业自身的劳动所创造。因此,针对等价交换条件下的国际超额利润来源及国际剥削问题作出具体分析。

关键词:国际超额利润;国际剥削;价值转移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07-02

世界市场上,国际超额利润是来自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工人自身的剩余劳动创造,还是来自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的价值转移,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对《资本论》的研读,笔者认为,国际超额利润应源于国际企业价值的转移,即来自于对生产力落后国家的价值剥削,而并非来自本国企业自身的劳动创造。

一、国际超额利润的来源

在一国内部,商品的价值本来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但是,当商品超越国家的地域范围进入世界市场时,其价值就不再由任何一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实现,而是由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去实现。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1]“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就是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耗费的世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构成商品的国际价值。当然,这一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每个国家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世界市场上只能表现为国别价值。

至于一国商品的国别价值在多大程度上表现为国际价值,要视各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劳动强度及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一国的经济技术水平越高,劳动强高和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时间就越低于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的国别价值就越低于国际价值。反之,它的国别价值就会高于国际价值。在国际市场上,按照国际价值决定各个国家的商品价值,其结果,“不同国家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同种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国际价值。”[1]也就是说,在世界市场上,各国商品竞争的结果表现为商品国际价值的形成。率先采用先进生产技术与设备,提高国内劳动生产率的国家,就使其商品的国内价值低于国际价值,就可以从世界市场上取得超额利润。而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的国家由于其商品国内价值高于国际价值,在世界市场上就会吃亏。

有相当的一部分学者认为,国际超额利润是由本国企业的工人劳动创造的,即国际上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的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比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企业的劳动可以创造较高的价值,因此可以获取一定的超额剩余价值。持这种观点的人同样认为,世界范围内生产力高的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同样的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主要原因在于这种生产力较高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程度较高或者强度较大的劳动。

笔者并不否认复杂程度较高或者强度较大的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创造较多的价值。然而,在当今社会各个国家的劳动复杂程度以及劳动强度差别并不明显。如果有点差别的话,笔者倒是认为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国家劳动强度更大一些,因为相对落后的国家由于生产技术与设备方面比较落后,他们不得不靠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来弥补生产上的不足。可见,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的差别不应该归于各个国家劳动复杂程度以及劳动强度的差别,而应主要归因于各国劳动效率的差别,即各国劳动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运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水平、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的不同所导致的差别。可见,国际超额利润的源泉不能归为本国企业的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部分。

这样一来,国际超额利润只能来源于别国同类企业的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價值部分了。当一国商品拿到世界市场上进行出售时,市场固有的竞争机制就会要求同种商品按照统一的国际价值进行实现。一国的经济技术水平越高,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效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国别时间就越低于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它的国别价值就越低于国际价值。但是,“只要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他们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1]这样,会实现一个超额利润。针对这个超额利润部分,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并没有为之付出相应的劳动量,只是由于自己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做”强度较大的劳动的结果。虽然它影响商品价值的决定,但并不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这就导致不同的国别价值之间的重新分配,实现价值的转移。国际价值本质上是一个价值的实现过程,而并非价值的创造过程。

可见,国际超额利润是国际上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同类企业或生产者创造的价值转移的结果。正是这种转移过程,才导致此类商品的同一的国际价值的实现。

二、国际超额利润与国际剥削

等价交换中,国际超额利润来源于国际上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同类企业创造的价值的一种转移。也就是说,它来自对世界市场上所有低于世界平均劳动效率的同类企业的剥削。但是,由于那些高于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企业一般都是发达国家的企业,而那些低于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往往是经济落后国家的企业,因此,总体来讲,仍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这是一种间接的剥削,它来自于价值的生产领域而非流通领域,因为这种价值的转移并不直接发生在交换的双方。反过来说,如果这种超额利润来自流通领域,即直接发生在商品的国际交换双方的话,那就根本谈不上是等价交换了。

为了较好地说明国际超额利润的来源和具体市场交易主体之间的关系,笔者举例如下:假如有两种商品比如食盐和上衣,有三个国家生产食盐,它们分别是美国、韩国、朝鲜。美国1小时生产6袋,韩国2小时生产6袋,朝鲜3小时生产6袋,那么,平均每袋食盐的国际价值为1/3劳动小时。其中韩国的生产效率居中,单位商品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相等。另有三个国家生产上衣,它们分别是日本、新加坡、越南。日本1小时生产3件,新加坡2小时生产3件,越南3小时生产3件,平均每件上衣国际价值为2/3劳动小时。其中新加坡的生产效率居中,单位商品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相等。

由于韩国生产食盐的劳动等于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因此其商品国别价值就与国际价值相吻合,新加坡生产上衣的劳动等于世界平均劳动生产率,其商品国别价值也与国际价值相吻合,又因两者都付出了同样的劳动时间,因此,韩国2小时生产的6袋食盐与新加坡2小时生产的3件上衣不但国别价值相等而且国际价值也相等。他们之间的交换不会发生任何个别价值的转移,这一点没有人有任何异议。

但是,如果是美国生产的6袋食盐与新加坡生产的3件上衣相交换时,又该如何去认识呢?虽然美国每袋食盐的国别价值为1/6劳动小时,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仍会按食盐的国际价值进行实现,因此,美国生产的6袋食盐的国际价值应为2个劳动小时。所以,美国生产的6袋食盐与新加坡生产的3件上衣相交换时仍为等价交换。虽然两者的国际价值相等,但是各自的国别价值毕竟是不同的。美国生产的6袋食盐的国别价值为1个劳动小时,而新加坡生产的3件上衣的国别价值为2个劳动小时,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在美国与新加坡的交换中存在国别价值的转移呢?答案是否定的。根据上面我们做过的分析可知,美国生产的6袋食盐按国际价值出售时的确实现了1个劳动时间的国际超额利润,但是,这一超额利润是部门内部劳动生产率不同的企业由于竞争而导致的国别价值转移的结果,或者说,是国际上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国别价值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企业的结果。以本例来说,美国实现了1个劳动时间的国际超额利润是来自朝鲜而不是新加坡,虽然商品的交换是在美国与新加坡之间进行的。

如果与美国发生交换的是越南的话,我们又该如何去认识呢?美国的6袋食盐与越南的3件上衣相交换,它们的国际价值是相等的,都表现为2个劳动小时。然而,它们代表的国别价值却相差较大,美国6袋食盐的国别价值为1劳动小时,而越南3件上衣的国别价值为3个劳动小时。前面已经说过,美国实现的1个劳动小时的国际超额利润是来自于部门内部竞争导致的国别价值转移的结果,它来自于朝鲜的企业。同样道理,由于越南的劳动生产效率低于本部门的国际平均水平,必然导致国别价值转移至高于本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他国企业。本部门商品的国际价值之所以能够形成,就是这种国别价值或劳动转移的结果。在本例中,日本获得的1个劳动时间的国际超额利润就是其价值转移的结果。在食盐的国际价值形成过程中,美国获得了来自于朝鲜的1个劳动小时的国别价值,商品的国际价值表现为2个劳动小时。在上衣的国际价值形成过程中,越南转移了1个劳动小时的国别价值给日本,商品的国际价值表现为2个劳动小时。可见,在美国与越南两国交易的过程中,并不存在价值的直接转移,这些转移早在本部门商品的国际价值形成过程中已经实现了。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情况要复杂的多,因为一个国家不可能只生产一类商品,如本例中,美国不仅生产食盐也可能生产上衣,越南也不仅生产上衣也可能生产食盐,各国生产的产品表现为一种交叉的现象。但是,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总体处于劣势,这就在整体上表现为一种发展中国家的商品价值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价值转移的现象,这是一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相对落后国家的剥削现象,摆脱这种现象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求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民族经济,尽快提高自己的劳动生产率。

只有生产率提高上去了,由国际社会平均劳动所决定的国际价值对其商品的国别价值的作用才会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国别价值的转移量才会日趋减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地位才会趋于平等。因此,目前发展中国家最迫切任务的就是要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跨越,为提高本国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