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娟 李幸伟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已成为导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大多数病人由于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常产生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而这些心理反应可影响疾病的预后,为减轻患者的不良心理,促进康复,对笔者所在科室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干预冠心病影响
在冠心病的发病因素中,其心理行为因素可能比生物因素的危害更大,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情绪变化有密切联系,不良的心理因素与躯体因素在治疗过程中互相影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2]。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因此,良好的心理干预可有效地协同提高冠心病的治疗效果。
1 加强心理护理
1.1部分患者入院后,虽能坚持按时服药,但对疗效不甚满意,于是便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使患者理解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的作用,进而依从有规律的、复杂的综合性心理干预,对于焦虑、抑郁较重的患者,可邀请院内心理咨询师为他们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这不仅可缩短冠心病的病程,而且可减少事件发生的概率。如文献报道[3]伴有中度至重度抑郁情绪的冠心病患者较无抑郁情绪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的机会高69%,较发生其他原因病死机率大78%。责任护士要与患者主动交流、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让患者明白心理状态与冠心病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2根据不同年龄和家庭经济状况进行心理干预,如老年患者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减退,易出现固执,我们曾听说或见到过一些老人因为一点小事而想不开与他人发生争执,以致因生气而死亡的也不在少数,因此我们要耐心、细致使其转变,不能说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的话,“冷刺激”是冠心病患者的隐形杀手,同时我们要懂得“良言是妙药,恶语是杀手”的道理。对于年轻患者,特别是患者平时身体很棒,又是家里的顶梁柱,患病后情绪一直处于焦虑状态之中,甚至脾气变得暴躁,担心疾病的预后,以及以后能不能再撑起自己的家庭,护理人员要给予安慰,指导患者调整好心态,放下思想包袱,积极配合治疗,彻底治愈疾病,并告诉他们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喝酒,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切忌暴饮暴食及食辛辣刺激性东西,劳逸结合,对于肥胖者,适当控制体重。一些经济状况差的病人,由于负担不起医药费,心理压力极大,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对于此类病人,除了给予心理安慰外,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奉献爱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重新点燃起生的希望。
1.3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病,病程往往较长,治愈后且易复发,某些患者因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表现为恐惧、抑郁、消极和悲观等心理,从而产生烦躁、紧张情绪,护理人员要积极给予心理干预,让患者认识到复发的诱因,给予安慰鼓励,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增加安全感,减少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并且在科室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如练习书法、下棋、听音乐、看健康讲座和心理疗法视频等,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2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作用
由于患者缺乏对心理疗法的认识,不加强自我心理保健,常导致疾病恢复较慢,甚至恶化,因此,应加强冠心病病人的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疗法是通过改变不恰当的认知方式,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4]。冠心病患者在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心理干预,可以较快地控制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调整其心理状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的发生,从而提高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3 心理干预与疾病疗效及满意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30名住院患者发放量表,调查结果如下:
结果显示:实施心理干预不但能较快地控制患者的病情,而且对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也有一定的作用。
4 家庭护理不容忽视,是医院护理的补充,二者互为关联,密不可分
患者在住院期间,不仅要有医务人员的关心和爱护及良好的心理护理,家庭护理也十分重要,只有好的医院护理,没有满意的家庭护理,冠心病患者的恢复仍然困难。因此,要把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拓展到家庭护理之中。患者在出院时,护理人员要指导家属经常陪伴病人,生活上给予关心,心理上给予安慰,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干预患者合理安排生活,每天最好定时休息,不要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促进体力的恢复,并让患者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使其保持心情愉快。只有家庭护理和医院护理密切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患者把心理压力降低到最小,从而树立信心,战胜病魔。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理问题,如不重视,会加重躯体疾病并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采取良好的心理干预能减轻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压力,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应对能力,有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大大减少了心肌梗死、心脏猝死等心脏意外事件的發生,把医学心理学知识应用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去,对提高疗效,治愈疾病,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国华内科学[M]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127.
[2] 孟卫平老年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心理干预研究[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10(2):131—133.
[3] 孙玲,吴敏玲,陈冬梅,冠心病病人健康教育前后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6,20(4):961.
[4] 周桃梅,黄明珍,心理干预对中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5,20(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