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磊
课堂提问作为体现生本主体教育、实现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普遍形式,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问可以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我们平日的历史课堂提问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历史课堂提问的实际效果。所以,教师有必要对课堂提问进行深入研究。
一、课堂提问要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课堂上的任何提问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大体上有如下一些类型:一是以了解和诊断学生学习情况为目的设计的提问,如为了查明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些知识与技能、存在哪些缺陷;二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而设计的提问,如在学生的预习、学习、复习过程中,提出一些有引导性的、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三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而设计的提问。不论提出什么问题,都要为实现总的教学目的而服务,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
2.启发性原则。好的课堂提问,必须富有启发性,不仅要使学生能答出“是什么”,还应该使学生能讲出“为什么”,进而还能提出和答出自己的见解。切忌什么都问,要围绕教材的重点和教学难点内容进行提问,设计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引起学生生疑思考,并力求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另外,提问题的用语也应简单明确,不让学生产生理解上的模糊性和随意性。
3.趣味性原则。课堂提问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悦中接受知识,教师不要用强制的语气和态度提问学生。
4.整体性原则。一堂课的提问系统,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目的。因此提问设计要有全局观点,问题设计要合理,要围绕中心问题使各种提问相辅相成、环环相扣、配套贯通。一般来说,可围绕一个“训练点”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要能揭示作者的写作思路,要能体现教师教学的思路,要能打通学生学习的思路。
二、教师要研究课标、立足学情,适时机而问
1.深入研究课标内容,围绕重点、难点提问。教师在课前必须研读、细化新课程标准,把握好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进而准确地确定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问题,并在课上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提问展开对话。例如《挑战“两极”》这节课的重点是欧盟形成的过程、日本推动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因素以及日本快速崛起对我国的借鉴作用;难点是新的力量中心形成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出示“欧元”组图并设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欧盟的形成过程”,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欧盟旗帜》和《欧盟成员国示意图》设计问题。利用多媒体展示战后初期日本陷于崩溃的经济状况和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的视频,使学生通过对比这种巨大的差异,引起探索这一变化的原因的强烈欲望。可以从我国国情出发,联系生活体验,对中日两国的不同国情对比分析,对日本好的做法加以借鉴。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2.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可感知并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否活跃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如果提问过于宽泛、思维指向不明,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这时提问需分步骤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讲解《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一课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情况,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将学生带入15世纪初的历史情境中,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让学生充分想象郑和在接受遣使后到达这些地区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趁热打铁再问“面对诸多困难,郑和船队最终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探究郑和的船队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与困难的。从课堂的表现来看,学生被充分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师生进行了共同探究。
随着课改的深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的重点,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作为一门教学艺术,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课堂提问是一种课堂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以更好地达成学习的三维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功率,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