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吟诵走进语文教学

2013-04-29 00:44高姝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古诗文节奏美的

我国古代的诗词散文,流传至今的往往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它们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为适宜。这些诗文篇篇文质兼美,它们或歌咏奇山大川,或记述亲身经历,或阐发人生哲理,或抒发胸中情怀,表达了古仁人志士对生活的追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妙绝的山水风景画,引发了我们无穷的想象,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并学会在自然中超然脱俗;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所表达的想要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思想,会涤荡着学生的心灵,从而使他们树立崇高的爱国情怀;而左丘明的散文《烛之武退秦师》,除了让我们看到不畏强暴的精神和浩然正气外,更多的是还能让学生学会说话的技巧,懂得说话的艺术,从而在生活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磨练口才。总之,我国古代的诗、词、散文,都非常优美,带领学生沉浸其中,必能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而要感受我国古代诗、词、散文的魅力,不吟诵是无法感受它的美的。因为古诗文毕竟是语言艺术,汉语言是优美的,古诗文的语言更优美。很多古诗文节奏感强,言简意赅,又具有极强的音乐性,甚至可以配乐吟唱,让人百读不厌,耐人回味。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吟诵既能把他们引入想象空间的美好意境,使他们在鉴赏时更充分地领略作品的意境美,也可以通过吟诵创设音乐情境,启迪他们欣赏古诗文中的语言美,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情感美。

一.吟诵能把学生引入想象空间,使学生在鉴赏时更充分地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古诗词,之所以久为传诵,主要就是因为这些作品用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能把读者引入想象空间的美好意境。所以在吟诵的实践活动中,只有将感觉、情感、思维一起投入,展开积极而协调的心理活动,才能充分感受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形象,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在意蕴,创造性地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在吟诵时,先发音高亢,于是这首词上片的开头两句所展现的“滚滚东流的长江与千古风流人物”一起呈现在眼前,词人的豪情壮志就显而易见了;接着音调渐降,因为这两句是交代此地是三国时著名的古战场;下面“乱石”三句又应高声入云,让人想象出一幅惊心动魄又意气满怀的奇险壮丽的境界;上片最后两句音调稍有下降,让人不禁赞叹江山之美和三国英雄之多。下片前三句吟诵的音调稍低,后两句变高亢激越,不禁让人想见周瑜当年的勃勃英姿和他指挥赤壁大战的非凡气概。从“故国神游”开始,音调开始下降,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词人对现实和人生际遇的感慨,情绪变得低沉。

吟诵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时,可在“杨柳岸”、“晓风”、“残月”后面各作一顿挫,这样,可让听众细细玩味一下由杨柳依依,晓风习习、残月如钩这三组意象所构成的凄清的意境,同时,也能引起他们去想象岸边舟中的词人酒醒后无法摆脱离愁别恨的痛苦情状。

培养中学生对经典诗文的审美情趣,在于通过吟诵,巧妙点拨,调动学生联想力,激励学生敢于根据诗象描写的特征指向,去顿悟诗象的“韵外之致”。这样既避免了要领化剖析的单调乏味,又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二.吟诵可以创设音乐情境,启迪学生欣赏古诗文中的语言美

古典诗文中的用词造句往往都是经过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的,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古人称“作诗”为“吟诗”,因为只有放声“吟诵”,才能体现出诗歌的节奏、音律、神韵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说的就是“吟诗”之苦——古人作“诗”是按照诗的格律反复“吟诵”而成的;古人作“词”,也是按有腔有调的词谱来“填”的,就连散文也十分讲求行文的节奏和声韵,还要“吟哦”再三。古诗文“掷地作金石声”、“琅琅上口”,正是源于此。

所以学生在放声诵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也就是在涵泳体味古人苦心孤诣地创造出的诗词的音乐美。如,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学生可以以这样的节奏来吟诵: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为平起仄收式,节奏明显,形成二、二、一和二、一、二这样的“停顿”,上下句和谐、整齐,节奏长短搭配,抑扬顿挫,而且上下两联各自形成对仗,给人一种和谐、整一的音乐美。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不但能感受到诗歌的鲜明的意象,而且能感悟到和谐的韵律之美。

不仅古典诗词在语音上严格用韵,讲究平仄,而且古典散文也在形式上或对称平衡,或参差错落,读来节奏明快,听来耳中清亮,给人以美感。

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妙语迭出,珠圆玉润,优美铿锵。“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文章开头分别由三、四、六、七字句组成,长短相间,参差成趣。

因为古诗文的词句有的讲究对称,有的讲究平仄,有的讲究压韵,所以,吟诵的时候也应有轻重,有快慢,有起伏。每首诗词都有各自不同的节奏停顿和不同的韵律。韵律是由节奏规律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情调,是一种富有情感的节奏。这种抑扬顿挫的节奏和节奏的和谐流动所传达出来的诗的情感韵味,只有通过吟诵,才能感受出来。正如杜甫所说:“晚节渐于诗律细,新诗改罢自长吟。”因此,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反复吟诵,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美的韵律,才能充分领略诗的情致和韵味。

三.吟诵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情感美

诗歌,无论古今中外,其主要功能都在于抒情。在我国的古诗文中,有对爱情执着的追求,有对故乡、对亲友刻骨的思念,也有对自然的赞美、对祖国的忠诚。吟诵古诗文,体味诗人或欣喜愉悦、或凄婉缠绵、或抑郁苦闷的情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诗歌教学,说到底就是情感的教育,更是美的教育。

吟诵王维的《山居秋暝》,我们应徐气吐声,从而体会作者悠闲自适的心情和温和仁厚的性格。

吟诵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我们应细气柔声,从而体会出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爱恋和温柔的性格。

吟诵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开头三句写织女牛郎带着长时间的相思而不得相见的离愁别恨,在低沉的吟诵中可见两人在七夕夜的银河之畔相会时的低沉心情;上阕的后两句在上扬的声音中,我们体会到的是作者认为这一年一次的相会,要胜过人间普通夫妇的无数次相会的情感;下阕开头三句又转为低沉,因为两人刚相会又很快要离别了,于是陷入极度的痛苦;最后在高扬的声音中,写两人心绪忽然振起,互相勉励对方。在声音的高低起伏变化中,我们体会到的是情感的起伏变化。

中国古典诗词不仅仅是为歌唱而写,更是为抒情或言志或说理而写。所以,在教师在教学生赏析古诗词时,要通过对古诗文的吟诵,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写作意图,体会诗人的情感、志向和理趣。如此学诗,学生的心灵便能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同时,也会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我国的传统教学是十分重视吟诵的,有此为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充分见证了吟诵在古诗文学习中的功效。可以说,吟诵是学习古诗文的一把钥匙,而古诗文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的美无与伦比。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情感和信念端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利用古诗语言优美的特点,通过反复吟诵,让学生去体味作品反映的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情趣就会得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得以提高。

高姝,教师,现居江苏启东。

猜你喜欢
古诗文节奏美的
花有自己的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YOUNG·节奏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