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的讨论更具实效

2013-04-29 00:44张振富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题目过程教师

课堂教学既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因此,打造高效愉悦课堂,让语文课堂的讨论更具实效,亦是语文教师为之奋斗与追寻的目标。

目前,讨论已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但是许多教师对这种合作学习方式认识不够,他们往往把复杂的问题、难题推给学生,在经过一阵乱哄哄貌似热烈的讨论之后,教师登场亮相,明确答案。这种讨论,缺乏对问题的解决过程的清醒认识,也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其结果可想而知。那么,如何讨论才能更具实效呢?

一.创设宽松的讨论氛围

学生上课讨论不积极,或者抱着完成任务的观点敷衍了事,原因众多。首先受社会习惯势力的影响。他们从小生长在一个缺乏协商讨论的家庭环境中,上学后,又习惯于服从教师,围绕着老师的权威转圈子,甚至自己组织的活动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突然之间,给学生以民主,让他们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必然感到茫然。其次受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的影响。一个微小的细节,譬如在众人面前腰带断了,对于一个内向型性格的学生来说,很可能导致出现心理障碍。再次受班级风气的影响,如果一群性格内向、办事沉稳的孩子占班级主流,要想让全班学生都潇洒一回,掀起个小高潮,那是很难的事。

创设宽松的讨论氛围,能够慢慢化解来自各方面的不利因素,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都能生龙活虎地跳出来,畅谈自己的观点感受,经常在这样的氛围中协商讨论,学生会慢慢形成自然。怎样创设宽松的讨论氛围呢?首先教师要有宽容一切的心胸。学生毕竟是个孩子,他的思维,心理品质还不成熟,所以经常要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错了再改,即使有时学生严重冲撞了教师的尊严乃至价值观,也应该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发生的现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师确实应该有师者风范。宽容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一旦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征服,必定义无反顾地“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让每个孩子都说出自己的意见。“学习面前,人人平等”,虽然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认识层次不一,可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力。“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深度、广度,正是他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源泉。再次,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这是教师密切联系学生的绝好机会,又是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其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脱出心理桎梏的学生会以加倍的活力投入到讨论活动中去。最后把讨论问题设计成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讨论活动中解决问题。有些教师,仅把讨论当成完成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在思想中,他们只是把讨论看成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个点缀,这种肤浅的认识导致学生讨论的低效率。讨论是一个相互启发、逐渐推进的过程,讨论是一种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动力。

二.设置讨论题目目的明确,难度适中

讨论能否顺利进行与设置题目有很大的关系。设置题目思路不清晰,该达到什么目标不明确,在对讨论过程进行控制时,就很难把握好控制的尺度,如时间长短、讨论是否需加深,如何引导讨论进一步加深等问题。把握不好讨论目标,即使有了讨论结果,与期望结果不符,也很难进行下一步引导,或者把讨论过程和其他的教学部分融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讨论目的一般有探究问题,掌握基本技能和学科内容,个人分工小组整合,发展社交技能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方法,达到相应的目的。

运用讨论这种学习方式达到目的明确了,接下来要设计好讨论的题目。题目过于简单,讨论气氛就“火”了;过难,就容易冷场,都说不出个所以然。设置题目要充分考虑讨论的目的、要达到的程度。增广见闻开拓视野性质的,讨论程度不易太深,只需彼此激发想象、联想的火花就足够了。开放性题目,既要求从纵深度上深掘下去,又要求从横的方面上发散出去,讨论程度,就单个话题来说应深入。就横的发散方面看,不需太深。探究性题目,则是相互激发、相互交流的渐进过程,学生应在合作中进行深度讨论、多次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设置题目还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同样的讨论题目,放在不同的班级,结果可能大相径庭。所以设置题目难度适宜,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吃,学生既通过自身努力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又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可极大地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控制讨论过程,发挥小组效应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制订相应的讨论目标,并设置出难度适宜的题目。讨论之前,教师创设讨论氛围,但讨论结果并不总是令人满意。这是因为缺乏对讨论过程的有效控制,没发挥出小组成员应有的潜能。怎样控制讨论过程,充分发挥小组的集体效应呢?

l.小组设组长,负责讨论组织,讨论分工以及讨论整合工作。

每个小组设讨论组长1名,组长必须是学习较好的同学,以便有能力带好小组其他同学的学习。组长的任务是组织小组成员迅速进入讨论,维持讨论纪律。遇到需分工的问题,根据学生能力和意愿进行分工。在其他组员缺乏整合能力的情况下,起示范带头作用。组长的设立避免了讨论中互相推倭、挑轻怕重的现象。同时,组长又是普通的组员,他没有什么特权,只能靠自身的权威力量约束他人。平等的地位使得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建立在公正、公平、合理的基础之上。

2.优化大、小组组合,提高讨论效率。

有些简单问题,譬如开放性题目,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问题,需大组讨论,即全班讨论。这样讨论面广,能让全班同学清晰地看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解决过程,且过程容易调控。不足是参与的学生较少,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当遇到探究性问题,实践性强的题目时,则不能大组展开讨论,需小组成员分工进行,小组讨论保证了参与的全面性,但讨论的好坏与否取决于组长的管理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的质量相对来说打了折扣。两种讨论形式交叉运用,能避免一些讨论缺馅,大幅度地提高讨论效率。

3.及时反馈讨论情况,加强学生的责任感。

小组讨论,学生有时责任心不强,不是全身心投入,因此讨论的结果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教师应及时反馈讨论问题,提问学生小组的讨论情况,及时纠正。并且在课堂提问中引入竞争机制,比赛机制,让全班的讨论小组进行比赛,不记个人成绩,只算小组成绩,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做到与小组其他成员荣辱与共。同时,应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把讨论也看成是一种学习。观念转变了,学生讨论的责任心自然就增强了。

反馈讨论的效果,要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评价功能,还要关注学习困难生的讨论效果。长此以往,自然受益颇多。

四.创造性开掘个人潜能,加深讨论深度

l.将一个问题分成几个部分,有分有合,合作解决。学生责任感不强,与他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小组内的作用有重大关系。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小组内的作用,才能调动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在没有讨论时,将问题分成几个部分,让学生各司其职,能从内部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适当引入辩论的形式。

在学生讨论不积极时,可人为地将学生分成对立的两方。围绕问题展开争论,这样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但也容易流于浮躁的形式讨论。初中学生自制力不太强,对于这种方式,应该有节制的使用。

3.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讨论的答案不管对错,学生要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才能保证讨论有深度,不流于形式。在说出自己的理由时,鼓励学生围绕讨论问题,结合课本内容引经据典,陈述自己的理由。不一定每一个问题都采取这种做法,像概括性的问题,但至少也要学生说出自己答案的来源,长期这样做,就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力,加深讨论时的深度。

4.恰当运用主问题教学设计。

在阅读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化解文章重点和难点,能够激活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重要提问或主问题。

例如我教学《狼》一文,就设计了这样几个主问题:

A.展开想象,小组中复述《狼》的故事。

B.《狼》表现了屠户和狼的斗争,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紧张曲折。请举例进行分析。

C.《狼》篇幅短小,结构紧凑,语言简洁生动。“语言简洁生动”表现在哪些地方?

D. 请你以“狡猾”与“机智”为话题,谈谈对《狼》这个故事的理解。

这样,一线串珠,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始终兴致盎然地投入到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状态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欲求高效课堂,必须重视有效的讨论。

张振富,语文教师,现居山东青岛。责任编校:郑利玲

猜你喜欢
题目过程教师
最美教师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教师如何说课
关于题目的要求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一道不等式题目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