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来消失的词汇

2013-04-29 09:16南周
党员文摘 2013年8期
关键词:霹雳舞中山装大哥大

南周

BP机已被手机取代,万元户已不是富裕的代名词,军大衣早已不再是时尚的象征……这些曾在国内风靡一时的事物,如今已成为人们心里抹不掉的记忆。

民生文娱

中山装

由于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称中山装为“毛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亿万中国人大多穿中山装。中山装上衣兜里插支钢笔,代表“有文化”。

80年代以后,西装和时装开始流行,中山装很少有人再穿了。

“四大件”

上世纪70年代,结婚的“四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半导体收音机和缝纫机。80年代的“四大件”是黑白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录音机。现在要结婚,房子这一个大件就足以让小年轻们喘不过气来了。

军大衣/解放鞋/军挎包

军大衣,在北方的冬天既保暖,又令人陡生一种英武之气;解放鞋便宜、结实、轻便,防滑效果好,但许多人都无法忘记那种穿久了的臭味;军挎包单肩或斜挎都行,骑车时还可以挂在车把上,经脏耐磨。军大衣、解放鞋和军挎包,对于今天40岁以上的人来说,仍是抹不掉的记忆。

叔叔阿姨头

上世纪80年代盛极一时的发型:鬓角长长地遮住耳朵,头上略烫小波浪,后脑勺留撮“鸭屁股”。女人剪了这个头,前面看上去像阿姨,后面看上去像叔叔;男人剪了这个头正好相反,前面看像叔叔,后面看像阿姨。这道风景早已淡出时尚。

霹雳舞

1987年,美国电影《霹雳舞》引进中国,中国已故“霹雳舞王子”陶金深受震撼,开始苦练这种被当时正统舞蹈门类看成“歪门斜道、流里流气”的新舞步。陶金携新舞蹈上了春晚以后,霹雳舞在全国掀起一阵热潮,青年人戴着霹雳手套,在大街上模仿手臂折断、机器人木偶和月球漫步的谐趣动作,其热情程度,不亚于今天的青年跳街舞。

呼啦圈

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一项新的健身运动席卷全国——呼啦圈。瘦瘦一根塑料管围成一个圈,一群人摇的时候,能听见壮观的“呼啦”声。当时,几乎所有的晚会上都有呼啦圈表演,单人转、组队转、一人身上套多个转。1990年亚运会,呼啦圈更是火得没边没际。1994年春节联欢晚会,创造了旋转98个呼拉圈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上海13岁少女欧阳贝妮登台亮相,引起轰动。

BP机

BP机的中文名称叫寻呼机,是无线寻呼系统中的用户接收机。“有事就拷我”,“可是你拷品真的很差,呼了你那么多遍你都不复机”。再过十年将这样的对白拿给年轻人听,他们会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大哥大”

摩托罗拉3200,因其曾经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警匪片中江湖大佬的标配,赢得了“大哥大”的美称。1987年,我国首个900MHz模拟移动电话网在广东开通,“大哥大”因其昂贵价格和不菲的使用费,一度成为身份的象征。除了信号模式,“大哥大”跟手机最大的不同是,其体型也是重量级的,笨重如砖头。1996年,GSM网开通,手机日益平民化。2001年6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完全关闭模拟移动电话网,“大哥大”退场。

录像带

录像带是磁带的一种,主要用来录制、播放影音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看录像(主要是武打、言情片)是城乡青年最流行的娱乐方式。后来,因数位式储存技术如VCD和更新的DVD的发展,录像带和录像机退出大众市场。

政策制度

毕业分配

新中国建立后,对大学生毕业分配十分重视——1951年10月1日,当时的政务院决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文革”后,百废待兴,恢复高考后的头几届大学生,个个是香饽饽。这一时期依然沿袭“文革”期间中断了的统一分配制度,个人无需为工作操心,却也没有自主权,“一个萝卜一个坑”。

1987年,首次出现大学毕业生分配后被退回的“寒潮”,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凸显。两年后,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报告》。2007年4月,随着西藏取消大学生毕业分配,延续了50多年的毕业生分配制度渐成往事。

万元户

改革开放初期,极少数农民通过各种努力勤劳致富,家庭年收入超过万元,“万元户”因此得名。当时,万元户不仅在农村,在城市也是高收入群体。

大集体

“文革”结束时,大部分知青要求回城。当时中央的政策是“谁家孩子谁抱走”,你父母在哪个单位,哪个单位就负责你的工作安排。国有企业的职工子女被国有企业自己包下来后,又不能马上把他变成国有企业职工,就把他们放在劳动服务公司,形成了厂办大集体。这些“大集体”在市场经济时代多被改制或破产。

倒爷

倒爷分两种:一种受到人民群众痛恨——在价格“双轨制”时代,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悬殊差价牟取暴利;还有一种,只要他卖的是少见的物品,就被叫作“倒爷”。1997年3月,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

招工指标

十几二十年前,这是一个重要词汇。当时想找一份工作,不管国营还是集体,必须有招工指标。招工指标非常少,即便花钱也难以弄到。那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机制还未形成,没有“正式”工作就等于没有了饭碗。 现在,已听不到哪儿还有招工指标,倒是“炒鱿鱼”和“跳槽”成了新的口头禅。

工资区

1956年,中国实行工资制度改革,依据各地自然条件、物价和生活水平、工资状况,适当照顾重点发展地区和艰苦地区,将全国分为11类工资区。规定以一类地区为基准,每高一类,工资标准增加3%(如浙江属二类地区、安徽属三类地区、北京属六类地区、上海属八类地区、广东属十类地区、青海属十一类地区等)。这一规定沿用到1993年。

单位结婚证明

结婚需要组织批准,离婚必须对组织负责,这是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需要遵守的规矩。2003年10月1日,新《婚姻登记条例》实行,结婚不再需要单位或街道盖章出具婚姻状况证明。结婚和离婚都变得更加简单,婚姻开始成为纯粹的两个人之间的私事。

福利分房

单位所建房屋以福利形式分配给职工居住的一种待遇。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出台,决定自当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建立住房分配货币化,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

文化设施

露天电影院

很多年前,中国百姓最美好的光景,是伴随着露天电影度过的——孩子们带着自家小板凳,开演前几小时就去抢地盘,有时候人太多,一部分人不得不去看银幕的反面。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大城市还有少量露天电影院。现在偶尔有地方有露天电影院,也就是让人们怀旧一下了。

小人书

小人书学名连环画。解放后,小人书的题材多半是土地改革、爱国增产、抗美援朝等。上世纪80年代,小人书进入鼎盛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少外国名著和中国名著小人书也在市场热销。90年代,小人书渐渐在书店里消失。今天,这个集体记忆的标本已成为民间逐年升温的紧俏收藏品。

公共澡堂

女作家大老黄这样描绘她对公共澡堂的感受:“我极为讨厌那个地方。除了人多拥挤透不过气外,更重要的是,面对这么多的裸体女人,我感到无所适从。”现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谁家浴室里没有个莲蓬头啊。

四合院

四合院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的民居典型,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具有很强的私密性。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北京许多年代久远的四合院被夷为平地。

(李云贵荐自2013年6月19日《新传奇》)

猜你喜欢
霹雳舞中山装大哥大
霹雳舞:舞出我青春
霹雳舞:青春不息,舞动不止
造型多变的中山装及派生服装
火星是个大哥大
中山装团体标准首次发布
霹雳舞要进2024奥运会
中国霹雳舞“落后30年”?
谈谈中山装的前世今生
也析中山装的政治含义
“大哥大”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