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来也
摘要: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教学教研的重要一环,历来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获得大量人力、物力支持。但是,时代发展日新月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始终墨守成规,没有突破性进展,实效性也越来越弱。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担负起新时代所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能否与时俱进至、开拓创新,今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导致其实效性不强,如何增强其实效性随之成为了社会各界众说纷纭的热门话题。本文试图通过描述高校思想教育的发展现状,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各方面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要做事,先做人”,这是老百姓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俗语。这句话语虽俗,道理却不俗。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辛勤数十年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如果他们“其身不正”,对待祖国和人民不能诚心正意,将留下莫大隐患,可能在将来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思想政治教育如此重要,而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现状又如此突出,固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不良现状,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研究增强其实效性的方法刻不容缓。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都按照国家统一教材展开,按部就班,十分统一。尽管教材编得非常详实、丰富,但学生却大都觉得无聊、烦闷、学不到东西。笔者曾在大学校园里随机询问过不少学生,他们也大多反映如是。有的学生竟然一上这类公共课就玩手机,一个学期过去书本依然光洁如新!更有甚者居然多次逃课!学生诸如此类的表现足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万分警醒。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势在必行。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实效性是指事物经过某种活动过程后,产生的客观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它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或状态。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国内已有诸多知名学者对其做了详细定义,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动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1]“它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效果,即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效益,即通过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上, 即以一定的人、财、物、时间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化的效益。”[2]“就是指高校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要求,结合大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实际特点,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活动的结果(即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格和心理素质)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3]笔者认为这些定义在现阶段已大致完善,兹不赘述,下面开始着重分析当前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
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最直接原因。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目的是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的头脑,培养人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如战国赵公子赵括般生搬硬套、纸上谈兵,最后误人误己。在高校里,虽然思想政治是门理论课程,但它的旨归却是实践,这其实是一个相当高的课程要求,教学者不可不慎而重之。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理论和实践无法结合甚至完全脱轨。教育者“填鸭式”地照本宣科,被教育者则盲目背诵应付考试,基本忽视了实践这个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这样以来实效性当然很难保证。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所面临的世界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及多元混杂的文化冲突,使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可避免地要不断适应新情况,迎接新任务。这可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想不被澎湃不已的世界潮流抛弃就必须不畏艰险、排除万难,万不能得过且过,更不能试图回避。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十年如一日,僵硬教条,甚少新意,不能较好地与时俱进。这也是一个影响其实效性的关键因素。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但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顯然未能成功落实,时代性不够鲜明。长期固定的教育模式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泛化和形式化。长此以往,空洞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无法适应我国面向世界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趋势,也蹉跎了学生宝贵的求学岁月,没有很好地学习最先进的创新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化、形式化也是一个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在教育上大多偏重“言传”,而把自古就被推崇备至的“身教”弃置一边。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讲得天花乱坠,但课下却无法做到基本的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了反面典型,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有的老师竟然态度消极,不好好备课,不搭理学生,迟到早退。这直接造成了学生有样学样,也不拿这门课当回事。老师、学生都在混日子,何谈实效性呢?
最后,中国社会的大环境或多或少也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主要又可分文两个方面。其一,在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偏重追求物质效益的影响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公益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求精神的愉悦永远比追求物质的享受来得曲高和寡。其二,极少数代表政府形象的官员不知自爱地贪污腐败,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多困难。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育才树人的百年大计,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面对问题,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就一定会有所建树,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所贡献。下面是笔者针对上述所论问题提出的应对之法。
首先,应适量加大实践活动和环境熏染教育,让直接灌输的显性教育与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相结合。这里,显性教育是指在课堂上由老师讲授的来自书本的理论知识;隐性教育是指并非由老师直接灌输,而是学生在独立的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所明悟的道理。具体操作起来就是不但要保证一定的课堂课时数,还应增加一些社会活动,比如做义工、社工,再比如参加校园社团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实践中感受、运用书本上所学过的知识,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人民大众之中,于日常生活之中。在这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早已着手,现进行得如火如荼,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中国不妨多多研究,多作学习,取长补短,完善自己,千万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紧守门户之见,固步自封,对他国的成就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这样只会阻碍自己进一步发展。
其次,还应着重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走科学发展之路。高校在安排课程进度和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的欲求和心态,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宣传教育。不能只考虑教育管理者的利益,怎么简便怎么安排,怎么省钱怎么计划,妄图高高在上去统治学生只会适得其反,招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本就不理想的实效性变得更糟。高校的管理者、教育者应本着宽容的关爱之心,贴近学生、服务学生,尽己所能让他们在一生最美好的求学时光里学有所成,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笔者建议在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等深层次问题,而不是一板一眼,无法学以致用。或者可以选择在老师指导下适当增添一些灵活的、有趣的课堂活动,燃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消化、理解书本上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绝对不能让学生、老师截然分开,各行其是,不相往来,互不交流。学习是一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微妙过程,需要师生的通力合作,正所谓“教学相长也”。“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的灵异情况绝对不可能发生在教育事业上。
再次,要坚定不移地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但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更要紧抓其道德素质。老师是学生思想、行为的标杆,往往成为学生模仿的偶像。毫无疑问,他们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地位。大家常带着敬重的语气称老师“为人师表”。这个词语在很大意义上是要求老师必须先“为人”才能再“师表”,而众人敬重的也不仅仅是一个老师的学识,更敬重的还是其为人。儒家思想追求德才兼备,但当德才无法兼得之时,从来都是重德选德的。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是对老师品德的最低要求,不可以只在学生面前做样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出色的老师能通过自己正确的言行默默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正如两千年前太史公司马子长在《史记》中形容飞将军李广的那样——“其身正,不令而行”。而一个态度有问题,没有责任心,整日消极怠工的老师自然就是“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了。倘若老师在思想政治方面都出问题,又如何能指望其学生顺利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然后,面对瞬息万变的二十一世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国情,融入世界。我们不能一味儿回避西方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冲击,相反,我们要睁大双眼,拿出大国的心态与气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西方最优秀的、最先进的成果为我所用。同时,也要加大电视传媒和网络传媒的功用,提高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和广度,注意深入浅出。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谁能更好地利用新媒介,谁就掌握了宣传或接受的主动权。众所周知,学生在这方面永远是站在最前沿的,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紧随其后,进入电视、网络新时代,而非止步不前、踌躇徘徊于新旧时代的分岔路口。
最后,政府在行政上应加大政务公开的透明度,在司法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当害群之马被绳之以法的时候,应毫不留情地将其恶性公诸于众,不予宽宥。让老百姓知道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贪污腐败零容忍的态度,从而相信政府中正无私的权威,坚信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既而继续保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熱情。
四、 余论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了,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尤其是航空航天方面。这足以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足以克复任何困难走向辉煌。可是这个伟大的民族为什么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实效性如此不佳?有什么办法可以增强其实效性?怀着这个强烈的现实目的,笔者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入手,接着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孙中山先生有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未来世界变幻莫测,融入世界的中国必将更加复杂多元,而中国高校要想立足世界名校之林,其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面临更大挑战。如何改善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弊端,增强其实效性,将成为经久不衰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沈壮海.关于世纪之交高校德育的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4).
[2]戴克明.关于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0(12).
[3]黄卫国.关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N].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12).
[4]张文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析[J].攀登,2007(8).
[5]何伟.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N].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
[6]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