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让课堂弥散语文芬芳

2013-04-29 02:08孙小丽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冷雨语感课文

孙小丽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很适合朗读,课堂上我和学生一起走进霏霏冷雨,品味那富有乐感兼具特殊音韵的语言,体味余光中那浓浓的乡愁。在这节课上,我单找了几个朗读好的学生朗读,所以效果不错,让人觉得有语文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偏爱叫他们来朗读,因为实践发现很多学生实在是读不好,但是朗读绝对不是几个学生的事情,只有大家都学会朗读,喜欢,语文素养才谈得上真正的提高。笔者就朗读教学、语感、语文素养等方面,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语文学科应设立朗读测试机制

现状:对于朗读,不能说没有,每个学校都有早自习,但却是放任学生随意朗读。因为教师认为高中生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去有针对性地朗读,他们自己应该知道读些什么。而实际上,在许多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并不真正知道自己该朗读些什么,该怎样朗读。我发现学生早读时随意翻开课文,任意选取一篇或一段读一遍了事。这样的所谓朗读是体现不了语文的芬芳的。有些学生即便高中毕业了还有很多常用字模棱两可,拿到报纸上的文章读得结结巴巴,词不达意。语文学科是一个工具性学科,朗读不合标准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记得在上《渔父》这课时,渔父问屈原“子非三闾大夫与”,学生念成了“子非三阉大夫与”。由于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许多教师强调说课文“课外自己熟读”,这岂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结果是上课分析课文时,学生一问三不知,尤其是课前课文一遍也没读的同学,更是不知老师所云。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对策:我们都知道英语有专门的口语测试,语文作为我们的国语,更需要一个测试的机制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督促学生重视课文的朗读。鉴于此,我们应该再次强调:课文必须扎扎实实地读,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光靠教师的督促收效甚微,应当设立过关性的考试机制,每年一次,就在本学年的课文中随机抽一篇,作为一个学分给学生,我认为会让学生给予重视,早读也会很好地利用起来。提高了语感,课堂上教师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学生一起体会语文课的魅力。

二、教师要重视课文朗读

朗读作为语文传统教学法,是极有道理的,它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朗读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通过实践,我发现朗读训练有许多好处: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利于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有利于从读到写,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渐渐进入课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审美教育,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也包含了我国古代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没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只是应量应时朗读,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与水平,从另一个方面破坏语文学习的美感与气氛,制约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会读书了,语感自然就强了,语文素养也会获得提高,这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三、教师不必课课范读

应该根据老师的声音特质和文章风格来确定老师是否范读。分析我的个人情况,我的音质不适合读低沉或豪迈的文章,适合读抒情性的文章,所以在上《听听那冷雨》时我就选择了范读第一段,同学生一起走进那霏霏冷雨,品味那富有乐感和特殊音韵的语言,体味余光中那浓浓的乡愁,效果很好。有老师好的示范,就能调动学生的热情。但若是用非常激昂高亢的语调,我相信是读不出那种美感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夹杂着作者淡淡的喜,淡淡的愁。鲁迅先生的文章,选择一位声音低沉的男中音或低音来读,我想更能表现出那种压抑的愤怒、激动、旗帜鲜明。因此,如果老师不适合示范,不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自由读,他们会越来越进入状态。

四、朗读方式不必花式繁多

就语文学科的性质而言,朗读训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必须有系统性、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如训练学生的声调、重音、语气及表情;且不同的文章要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针对性、目的性也不尽相同。剧本或人物对话较多的文章,应针对人物形象要求,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比方说《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主人公强烈的感情,诗化的语言,学生肯定可以读得声情并茂,能感染人。感情性较强的文章,应针对其感情表达的丰富性,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如果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有所欠缺,教师可以在这方面加大朗读训练的力度,以期在反复朗读中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努力掌握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制定朗读训练的教学计划,以求循序渐进,取得好的效果。像《胡同文化》这一课,在开头朗读是把它作为引子,把学生注意力引入学习状态。这篇文章里有一部分是老北京人的对话,这是极有京腔京韵的语言,请学生分角色揣摩朗读能让他们很快地投入“老北京”的角色中去,从而产生共鸣,体验感情。分角色读是个很好的方式,我觉得适合运用于朗读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我的这堂课没有把重心放在朗读上而是放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上,所以还应该加强学生的课前阅读,让学生在高质量的对话中触摸语言的世界,体会这带有浓重北京味道的语言,让那些文字直扑入学生的眼睛,打动他们的心灵。

特级教师黄孟轲说过,文本细读就是仔细领会语言内在的精妙之处,细细品味文学语言的节奏和肌理,质疑隐藏在作品中的缝隙,感悟其中的空白意义,进入言语的灵魂世界。文本细读是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世界。

朗读有很多方式:范读、齐读、伴读、轮读、接读、领导读、互换读、分组读、自由读、指定读、分角色读、默读等等,每一种方式有不同的作用,也用在不同的环节里,这需要视具体教学情况而定。每一个学生学语文首先一定要学会读课文。

朗读也许不是语文第一教学法,但朗读教学对于语文课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如果一篇文章学完了,学生读书还是磕磕绊绊的,还根本不能真正和作者有心灵的碰撞,岂不贻笑大方?对这个问题要引起重视。

猜你喜欢
冷雨语感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清平乐·初冬夜半惊雷
相见欢·无聊独自彷徨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背课文的小偷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卜算子·清明
立冬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