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思考

2013-04-29 00:44姚长起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课例主体课文

姚长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也就是说,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还是更多地关注了教师的教,导致阅读教学的效率低下,课堂效益偏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下面就从关注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这一点入手,通过一些具体的课例片断从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为了主体的发展,准确定位

课例片断呈现1:《生命 生命》的教学目标设计

(1)准确把握文意,了解三个事例的内容。

(2)朗读最后三段,理解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的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

仔细思考这三个目标,目标一没有实现的条件,如果能修改为“通过抓关键词语,准确把握文意,了解三个事例的内容”就会更明确一些。而这个“抓关键词语”,既是条件,也是过程和方法。通过过程和方法落实知识和技能目标,熏陶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落实“三维目标”。“抓关键词语”既是过程与方法,也是目标,这一目标比单纯“准确把握文意,了解三个事例的内容”还要重要,这才是重点。目标三,主体应为学生,通过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所以,有效教学目标应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准确定位。明确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学生学会了什么,会学了什么。因为“教育应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地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学习。

教学目标的出示也宜打破“课前出示目标”的单一化倾向,因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情节”和“场景”中相机呈现或“自然流露”。

二、基于主体的发展,有效导入

一般在讲课前,我们都要创设情境,但什么样的情境导入才是高效的呢?

课例片断呈现2:《童趣》的导入

以下三种导入都是先举了一个孩子想象力丰富的例子,然后教师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象,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象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复的《童趣》一文,看他写的是童年的什么趣事。

(3)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的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同样的例子,同样的情境创设,最后落脚点不同,这几则导入语的效果孰高孰低是显而易见的。

再看两则比较成功的导入片断:

课例片断呈现3:《纸船——寄母亲》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九十年前的故事。那是1923年的夏天,一个23岁的中国女子,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并接受了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准备赴美留学。这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啊!可是,这也是她第一次远离母亲。茫茫大海,飞翔的海鸥,汹涌的海潮,更加深了她对母亲的思念。于是,她写下了献给母亲的最真切最深情的诗篇——《纸船——寄母亲》。她就是我们熟悉的冰心老人。

课例片断呈现4:《再塑生命》的导入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先生曾说过: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海伦·凯勒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已被永远载入史册。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海伦·凯勒?(学生简介)那么,是谁让她的人生出现转机,引领她走向光明呢?我们看课文《再塑生命》。

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导入不能为导入而导入,而应该基于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只有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的导入才是高效的。

三、为主体的学服务,有效引导

课例片断呈现5:两种教学设计对比

《紫藤萝瀑布》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写景状物的技巧,同样用了合作探究的方法。

设计1:请同学们展开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瀑布的?在写景方面给你怎样的启示?

设计2:请同学们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学习本文写景状物、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的?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3)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试作分析。

(4)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怎样的功力?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两相比较,不言自明,设计2单是一个问题组就有效引领了学生的思考,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进行了有效引导。

课例片断呈现6:《行道树》研读与赏析片断

设计1: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反复品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设计2:读一读,品一品:选取你最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可从以下四步入手品读:

第一步:有感情地朗读喜爱的语句。

第二步:概括本段落或本句的内容。

第三步:结合修辞手法或关键词语等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第四步:说明应以怎样的朗读突出感情。

很明显,设计2更符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更具可操作性。

学生应该是有线的“风筝”,而教师是拴着风筝的“线”。借着风儿(文本),把风筝送上蓝天,任风筝自由自在地翱翔;线则顺着风筝或放或收,但始终牵着它,不让它漫无目的。只有教师线儿“牵”得好,“风筝”才会飞得高。

所以,教为学服务。教师教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有效地学,教的含义就是指导、帮助、影响学生学习。有效引导,指导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因此,我们要常常问问自己:我们的教学设计贴近学生吗?我们关注主体的需要了吗?我们的引导是基于学生实际,以学定教,为学服务吗?

四、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细节着手

英国诗人布莱曼说:“一朵花里窥天堂,一粒沙里见世界。”教学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

课例片断呈现7:教师分析先行

《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二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小组讨论:如果你给课文命题,命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后,答:《莫顿·亨特历险记》《生命中的悬崖》《对悬崖的挑战》《难忘的经历》《成功并不遥远》等。教师分析后下结论说,还是课文题目好。

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思考表述这些题目与课文题目相比的优劣之处,而是自己分析下了结论,失去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机会。教学过程中为了节约时间,为了准确起见,我们通常选择自己向学生阐述,而不是让学生试着表达。

课例片断呈现8:指导先行

《记承天寺夜游》片断

教师检查预习,提读课文,提出问题。然后放录音,要学生正音断句。接着教师又在多媒体屏幕上显示了“念\无与为乐者”等五六个重点句子的断句,提示学生听读时注意。

其实,学生已经预习,提读又发现了一些问题,重点内容自己去听即可,没必要听之前就呈现出来,听后检查就可以了。另外,屏幕上的字体偏小,学生也看不太清楚,只想着自己去听去发现,根本顾不上看屏幕。

课例片断呈现9:答案先行

《湖心亭看雪》片断

要学生自己对照注释翻译课文,翻译完后,找学生起来翻译,当出现了不确切的翻译时,教师马上指出,予以订正,用多媒体公布答案,然后问学生:是不是这样?

其实,不妨我们嘴下留情,给学生一个自己订正的机会。

课例片断呈现10:多媒体先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片断

教师检查预习,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订正后,又找一名前面的学生起来读,读了三遍,才将“纤”的调号读对。

形式应以学生能有效学习为准,而不是为形式而形式。上述片段中,屏幕本来就小,画面又占了半个,字小,调号更不清楚,学生又没有记住刚才的订正,结果就只能如此了。我们不如让学生自己课前将预习的生字写在黑板上,出错了就用红笔鲜明地标示出来。

反思这些课堂细节,我们是否包办代替得太多?长此以往不肯放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独立行走?因为我们的目的更多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我们所讲的结论,而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一书中说:“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所以,从教学细节入手,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着力点。

总之,阅读教学必须关注阅读主体,以主体的发展为起点,以主体的发展为归宿,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真正落实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在最大空间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课例主体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背课文的小偷
课例
背课文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