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凤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关于语言艺术传授的学科,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而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主要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阅读课,其实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借助文本和作者心灵对话,是借助教师和文本对话。
从2010年开始,我校启动了省级课题“现代文高效阅读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工作。我们制定了《剑津中学高效课堂语文常态课教学流程》,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最能达到高效目标和最能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就是“讨论交流”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施,大部分是依靠教师问题的设制和学生的讨论反馈来落实的。因此,笔者认为这一教学流程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
笔者觉得,要真正实现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高效,要把好以下“三关”:
一、把好“问”关
肯尼基·胡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课堂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发现,从而获得知识。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一要触动课文的“神经”,即牵动文章核心的重要问题,所提问题要恰好是重点、难点;二要触动学生的“神经”,把他们引领到探求问题的忘我境界,以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1.按合理的水平层级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为“认知性问题、理解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创造性问题”四个水平层级。笔者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阶段中的问题,应该主要是“理解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回答时必须对所接受或所记忆的资料进行统整、分析、比较、推理,并用自己的话提供简明的叙述和解释,它能够起到深化教学内容、引导思维方向、训练分析能力的作用。而“评价性问题”是批判课文观点、情感倾向、价值取向、鉴赏好恶的问题类型。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观点、认识和经验为参照解决问题,能较好地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能力。
如一位教师在上《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时,以下几个问题就设计得很到位:(1)毕业典礼上,“我”回忆了爸爸的哪些事?回忆中的这些事对“我”的成长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2)文中的哪些事(哪句话)体现了“我”的成长?(3)文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含蓄优美或充满生活情趣,请找出来并试着品味一下。
2.问题编拟应有序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说过:“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学生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在一堂课中,问题不会是独立的一个,它是由多个问题组成的问题序列,因而要注意问题的排列顺序和排列的方法。既要抓住思路,着眼整体,突出基础,围绕规律设计提问,又要沿着文章的思路,抓住主要人物、主要线索及主要特征提出关键性的问题,并能从一个问题引到另一个问题,使每个问题成为整个链条里的一环。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上《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你能否根据各段的内容要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2)根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看出全文的结构。(3)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试以赵洲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结果学生在反馈这些问题时,不断地重复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而且使课堂缺乏条理性。如果能把问题的顺序调成(3)(2)(1)的话,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其他两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问题的设置注意突出“语文味”
郑桂华说过:“语文课要重点挖掘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中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尽量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因此,对课文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言语形式,我们要敏锐地加以捕捉,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高效课堂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设置问题,上出“语文味”:
(1)精妙的字词。首先要关注那些高度凝炼、表现力极强的字,关注那些准确、生动、形象的动词、形容词及词性的活用。如《济南的冬天》中“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一句中的“不忍得”一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把水写得富有人情味,写活了。
(2)精美的句段。精美的句段有的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有的塑造了生动的形象,有的是一些深刻隽永的句子……它们往往是文章言语形式上的亮点,是我们必须关注的语文的东西。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妙处,对他们的语言积累和写作大有裨益。如《故乡》中的最后一段“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它通过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示了永恒的文学魅力。
(3)精巧的谋篇。如《社戏》中看戏前的一波三折,使文章跌跖起伏,对它的分析,不仅可以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对作文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4)特殊的标点。人们常用“一字千金”来形容文辞的佳妙难得,而精当、巧妙、独特的标点符号的运用,也能起到“一号千金”的妙处。它有时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补白,有时是字面语言的中止及感情的延伸,其含蕴隽永、意味无穷,妙用之处屡见不鲜,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如《孔乙己》中“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里两处省略号,造成了句子间较大的空隙,表现了孔乙己在短衣帮的“攻击”面前,为达到替自己辩护、反对对方的目的而极力思索。
二、把好“答”关
有问就一定得有答。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对于正确的、有独特见解的观点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和鼓励,对于错误的、有争议的观点给予点拨纠正。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注意倾听——用心捕捉回答话语的主要长处和短处,记住主要错误和亮点,边听边思考对策;第二,及时鼓励——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与回答的质量与教师的赞许和肯定成正比;第三,补充探究——教师做简单的补充、说明、提示、追问,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三、把好“结”关
叶圣陶先生曾教导我们:“学生学习教科书上的文章,就要学会阅读同类的课外文章。”一个高效的课堂好比一朵盛开的鲜花,绚丽美妙。那么,一个恰到好处的课堂小结就是那整个大花朵的花托,没有了它,那花便无可依托,只成了一堆散落的花瓣。课堂小结对教师而言,它是对“教”的一种回顾,犹如一面镜子,折射着这堂课是否完美;对学生而言,是对“学”的一种深化。
首先,经过前一环节对若干问题的讨论、反馈,学生对于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的印象较松散,这时极需要教师通过三言两语的梳理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把握。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笔者这样小结:长妈妈做的一些事,由这些事可以概括她的形象;这么多事详写买《山海经》,表达感情;先抑后扬的写法加深印象;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
其次,教师还可以在回顾、总结本节课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炼知识背后潜存的规律,从而使课堂功能由知识向能力提升、转化。如教学《春》一课,笔者在课堂小结时,就引导学生归纳出这篇文章写景的方法:要选好材料,安排好详略,可以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进行描写等。抽取出了这一点,学生无疑就初步掌握了此类写景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高效课堂的根本落脚点。
再次,在课堂小结环节要注意以下几点:语言要简洁有力,表达要准确恰当,挖掘要深入到位。
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