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狭窄对腔隙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分析

2013-04-29 21:02张钢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危险因素

张钢

【摘要】目的 探讨腔隙性卒中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腔隙型脑梗死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根据核磁共振血管造影结果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颅内动脉狭窄组(狭窄程度>50%)和无狭窄组,并对2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进行比较。采用lol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9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组冠心病和糖尿病以及颈动脉IMT增厚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无颅内动脉狭窄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性低于无颅内动脉狭窄组。多变量lol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腔隙性梗死患者的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而HDL水平较高是腔隙性梗死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多合并颅内动脉狭窄,冠心病和糖尿病是腔隙性梗死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颅内动脉狭窄;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194-02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连续急性腔隙性梗死患者。纳入标准:(1)临床表现为不同类型的腔梗综合症;(2)发病7d内;(3)头颅MRI显示梗死灶直径<2cm;(4)住院期间行全脑血管造影或头颅MRA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排除标准:(1)MRI未发现病灶或梗死灶直径>2cm;(2)相关检查结果不完善。

1.2 一般资料收集: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颈动脉超声和MRI检查结果,患者入院时、入院10d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应用表示短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

1.3 颅脑MRI和MRA检查:采用WASID方法判断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即狭窄程度=(1-狭窄直径/正常直径)×100%。正常动脉直径标准首选动脉近端管腔最宽且无弯曲的正常节段,如动脉近端有病变,则由动脉远端管腔最宽且直行的正常节段代替。如果某条动脉多处狭窄,选最重处。颅内动脉狭窄定义为狭窄程度>50%。根据患者是否存在颅内动脉狭窄分为颅内动脉无狭窄组和狭窄组。

1.4 颈动脉超声检查: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1.0mm~1.3mm判定为IMT增厚,IMT>1.3mm判定为颈动脉斑块。

1.5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腔隙性梗死患者伴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检验水准α= 005。

2结果

2.1一般资料:收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共98例,年龄22-82岁,平均年龄(63.89±11.17)岁。颈动脉超声发现IMT增厚42例,颈动脉内膜斑块96例,就诊时平均NIHSS(3.02±4.887)分,出院时平均NIHSS(1.98±2.929)分,短期神经功能改善(1.92±3.719)分。

2.2 腔隙性脑梗塞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组与无颅内动脉狭窄组比较(见表1)

3讨论

本研究发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前3位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60.6%),高脂血症(49.5% ),冠心病(31.3%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血管壁硬化和重塑,动脉内膜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高血压还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张力增加,加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内皮细胞损伤以及血小板活化和黏附引起局部血栓形成。因此积极控制高血压无疑能减少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率。本研究发现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腔梗患者,患糖尿病的比率(25.6%)高与对照组(10.4%),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既能导致大动脉粥样硬化,又能引起小动脉玻璃样变。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全身性、进展性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颅内动脉狭窄相关。

本研究发现,无颅内动脉狭窄的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血HDL水平高对老年缺血性卒中有保护作用。低HDL能显著增加正常人群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HDL是颅内动脉狭窄的保护因素,

本研究发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比率(29.7%)高于对照组(7.8%),提示颅内动脉狭窄与颈动脉病变有相关性。

综上所述,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颅内动脉狭窄非常普遍,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腔梗前3位的危险因素,颅内动脉狭窄的腔梗患者多合并冠心病、糖尿病,无颅内动脉狭窄的腔梗患者血HDL水平高,短期神经功能改善好。明确不同血管危险因素对腔隙性脑梗死所施加的不同风险,对进一步研究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高山,黄家星,黄一宁,等. 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梗死的发病机制[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36:155-157.

[2]王艳,王伊龙,吴敌,等.颅内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07,2:486-490.

[3]顾苏兵,林高平,施天明,等. 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J].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0年,18:395-397.

[4]邓晓,石胜良,程道宾,等. 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9:666-669.

猜你喜欢
危险因素
急性胸痛恶性事件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及治疗策略
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联的临床研究
甲状腺非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
产后抑郁症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保健指导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