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当好基层教研员

2013-04-29 17:45刘爱莲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3年8期
关键词:教研员

刘爱莲

[摘 要]:教研员只有学会学习去观察了解同行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教研等方面的改革动态,多关注各个学科及至整个教育的发展变化,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与实际工作能力,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后发优势。

[关键词]:当好 六勤 教研员

“新课改”引动着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又必然会引动着县乡教研员角色与工作行为的转变。这就要求基层教研员在对自身工作进行重新定位的同时,应主动从工作数量到质量的结合上做到“六勤”。

一、要做到“眼勤”

“眼勤”,就是教研员要多读书、多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教研员就是一个区域内某个学科的“教头”。教研员凭什么去当“教头”?当然不能只凭学历、经历、经验、热情或关系,只有凭真才实学。教研员的真才实学从何而来?自然是从学习和实践中来。

教研员的学习,不在形式,重在效果。有效果的学习,一般是那种结合本职工作、带着具体问题、以研究的态度去进行的学习,尤其是那种采取“直接法”进行的学习。比如,在上公开课前、课题研讨前、学术讲座前、论文写作前的准备性学习;在教改实验中的研究性学习;在经验总结后的反思性学习等,常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

教研员的学习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要读好各种有字之书。比如,应有系统或有选择地学好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各种来自报刊和网上的相关教研文章、本学科的课标和教科书、现代教育技术等。二是要善于读好实践这本无字之书。比如,通过各种教研工作会议或网络,去观察了解同行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教研等方面的改革动态,多关注各个学科及至整个教育的发展变化。一个教研员只有学会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与实际工作能力,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后发优势。

二、要做到“耳勤”

“耳勤”,就是教研员要多听课,多听别人言谈。善于听课或听别人言谈的教研员,很多工作智慧和灵感,往往得来全不费工夫。

比如听课,教研员不仅要多听,而且要会听。一般听课有五种类型:研究性听课、指导性听课、检查性听课、总结性听课、观摩性听课。听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侧重点。如研究性听课,就要注重去发现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教学态度有何不同;不同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认知投入、行为投入、思维投入和情感投入有何不同。

教研员在听课时,不能居高临下以一种领导者或检查者的身份出现,不能有一种专找教师差错的心态,如果教师知道教研员听课是为了找他们的“碴儿”,他们就有可能投其所好给教研员上“假课”。

三、要做到“脑勤”

“脑勤”,就是教研员要多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教研员与一般教师的区别,就是其工作更具思考性、研究性。这就要求教研员在工作上要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善于将各种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变成自己的工作行为。

教研员要思考的问题很多,比如,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怎样引导教师确立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以帮助他们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怎样”的问题。又比如,如何指导教师进行实效性教学和实用性教研?如何引导教研活动服务“新课改”和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变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育现实?如何发挥教研员在“新课改”中的作用……

教研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切入,要在“前思”、“中思”和“反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把自己的脑袋长在别人的肩膀上,更不能人云亦云不带脑袋去工作。

四、要做到“腿勤”

“腿勤”,就是教研员要多走出去,不能只呆在办公室里,搞些价值不大的“书斋教研”、“电话教研”、“报表教研”和“想象教研”。

教研员一是要多往“下”走。多到那些教学、教研工作一直搞得比较好的学校去,多到那些教学、教研工作上得较快的学校去,多到那些教学、教研工作上不去的学校去,多到那些师生意见比较大、问题比较多的学校去。二是要多往“上”走。比如,多到上级教育行政、教育科研部门去。三是要多往“外”走。比如,到一些教学教研工作搞得比较好的兄弟单位去学习,到外面参加一些教研工作会议等。

教研员不管往哪里走,都应带着想法而去,带着办法而回。比如,去学校一定要多接触教师和学生,一定要以学习和帮助师生成长的心态,平和地与师生多谈心、多聊天,看看师生在教与学中有哪些新问题、新建议,对那些带普遍性的问题,一定要认真解剖,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办法进行解决;对一些成功的教学、教研经验,要及时进行总结和推广。再比如,往“上”走,应注意摸清上面在教学、教研工作上,有何新要求、新精神。往“外”走,应注意看看别人在教学、教研工作上,有何新招数、新变化,以取人之长、补已所短。

五、要做到“口勤”

“口勤”,就是教研员要常开口、开好口。应该说,一个称职的教研员说的话,在一定区域和某个学科内的教师心目中,是有分量和引领作用的。这就要求教研员在该说话时,要说话,要会说话。

目前,在一些县乡教研员身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不太说话。比如,有的教研员听了教师的课,不跟教师交换意见或基本上不跟教师交换意见,搞得授课教师十分茫然;还有的教研员,在组织全县或全乡教研活动时,除了讲几句类似会议主持人说的话外,很少在教研会上表明自己的观点,给人一种像行政长官或领导说的话,不像开教研会的感觉。

二是乱说话。比如,有的教研员下基层爱夸夸其谈,尤其是听课,常常采取先入为主的办法,凭着自己那几条经久耐用的“标准”,凭着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信口开河甚至离题发挥去评课,不与教师交流,不管教师是否接受,硬把自己的观点强塞给人家。

说话是一门艺术。教研员要通过定期为教师上教改研究课、搞学术讲座、和师生聊天等形式,去锤炼好自己的“口功”,尤其是每听完一节课,一定要以一种尊重教师的心态,平等地和教师交换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决不能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动不动就对教师一节课下个好、中、差结论,或把一节课简单地分成几条优点几条缺点。在评课中,教研员不能自己说了算,应让教师有机会发表意见。

六、要做到“手勤”

“手勤”,就是教研员要多动笔去写点东西。目前在县乡教研员中,有写作爱好、习惯的人不多,能发表一些文章或能写出一份质量较高的经验总结、调研报告的人就更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有不少教研员会说,我们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写。其实,这不是理由。作为教研员要懂得:写作不仅是自己的一项基本功,更是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写作时间完全挤得出来。一些优秀教研员的成功经验表明:善于“以写促学”、“以写促思”、“以写促研”,往往是教研员快速成长的奥秘所在。

巴金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教研员应多注重自己的学识积累和生活积累,多拿起笔来写自己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多在自己有感而发和有感而写之时,以教育故事、教学后记、反思日记、教研随笔等方式去动笔,这样天长日久,就能成为一名有教研理念、教研能力、教研成果的教研员。

猜你喜欢
教研员
健全学前教研员队伍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关于教研员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的报告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做好教研员 唯有学在前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