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网络媒体的影响力日益扩大,网络新闻评论越来越成为主要的社会舆论阵地,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逐渐成为新闻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对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管理等进行了讨论,以使其收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 网络 新闻评论 过度依赖 非理性言语
王文发,延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在大众新闻传播领域,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两种最基本的新闻表现手段。新闻评论并非以一成不变的静态形式存在,而是随着新闻评论载体的不断发展而发生变化。网络新闻评论是网民或网络媒体组织对新闻事实或现今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发表的一种评价性意见,它有效聚合了以前大众传播中新闻评论的所有表现样式,特别是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的“新浪微博”更是给网络新闻评论注入了新的血液。传统的新闻媒体因受到体制和资源等多重要素的困扰,其表现出的更多是传播资源所有者的声音,主要起着引导舆论导向的作用,而网络时代则给网络新闻评论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声”渠道,可多维度地反映当前社会现状。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人民网的“观点频道”、新华网的“新华网评”和凤凰网的“评中评”等。
一、网络新闻评论的新表现
网络新闻评论除具备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新闻性和政论性外,还具有网络媒体自身的特点。网络评论是传统评论在网站、论坛、跟帖、微博等网络新载体、新生态下的延伸。
1. 群体极化。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将群体极化定义为: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之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传统新闻评论中由于受到媒介属性和传播机制的影响,很难出现群体极化现象,而现在很多网络聊天室和网络论坛不是把持有不同政见的各类公民吸引到网上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协商和讨论,而是把思想、政见、价值观和个人爱好趋于一致的个人吸引到一起进而加深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和偏见,而目的并非为挑战和改造先前已存在的价值观和偏见。[1]
2. 语言个性化。传统媒体由于其一贯的权威地位,发表的新闻评论一般都语言比较严肃,逻辑思维清晰。但自网络媒体诞生而出现网络评论之后,这一现象得到改观。原因在于网民的平民化身份使其网络语言更加通俗化,再加上网络语言固有的生动性使得网络新闻评论摆脱了以往沉闷的说教方式,形成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的形式。要使网络中的观点有效传播,只有立足于语言有吸引力,如此才能吸引受众的参与进而影响受众。
3. 动态化。传统媒体中的新闻评论具有定时和静态的特征,而网络新闻评论则不然,它呈现出一种连续和动态的特点。在网络平台上,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网民可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且顺畅地交换各自的意见,在这个交流网当中,用户就是一个结点,一旦对某一问题发表了评论,则其他的网民也可随之参与其中,彼此间形成了一种即时聊天模式,每当有跟帖或新的评论内容出现时,聊天室或者论坛就会自动提醒网民,使对该问题的评论呈现出连续性和动态性。
4. 趣味化。传统新闻评论大多持有媒体的官方立场,通常评论主体深思熟虑、评论内容条理清晰,虽有些评论文章诙谐幽默,但其背后仍蕴含着强烈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而网络新闻评论则是网友们阅读新闻时即时性的顺手拈来,在宽松随意的发言语境和互动氛围中,大多不经历思维转换的过程,显得不受拘束、自由自在,嬉笑怒骂者有之,嘲讽抬杠者亦有之。如同一个活生生的市井社区,虽存在着一些粗鄙无聊的言论,但更多的是活泼生动、妙趣横生的互动交流,使发帖者和浏览者收获了一份轻松愉悦的心情。
二、网络新闻评论面临的新问题
网络新闻评论近年来虽说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其毕竟和新媒体一样正处于起步阶段,因而,网络新闻评论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在情理之中。
1. 过度依赖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网络新闻评论起源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很大程度上还留有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烙印,有些更只是对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简单延伸甚至是简单复制。如有人统计了2011年8月29日至30日华商网的“华商时评”内容,发现在11篇时评中,有8篇来源于华商报,1篇来自于广州日报。从以上数据可见,网络评论还摆脱不了对传统媒体的依赖。
2. 非理性言语和情绪宣泄泛滥成灾。新闻评论本应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理性思考和细致分析来完成之,但在匿名网络环境中,评论者可随意地对新闻事件加以评说,某些情绪化、愤青式的网络评论已司空见惯,甚至有的评论言语偏激,处于违法的临界地带,污染了网络环境。[2]
3. 议程设置被弱化。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认为:议程设置即大众媒介选择并突出某些报道问题,使得这些问题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并形成媒介所预期的舆论或者社会情绪。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民掌握了发布信息的主动权,也使传统媒体中由于编辑的把关作用所形成的议程设置在网络上被大大削弱,网络媒体发布一条新闻供网民们探讨时,对讨论过程中的议题集中和议题优化缺乏引导能力,时有偏离现象的发生。
4. 网站评论频道设置单调。网络新闻评论虽拓展了网民的评论空间,但网络平台的整体运营情况并不理想,突出表现在评论频道设置较为单一。综合新浪、网易、搜狐等大多网站的评论频道,从栏目设置到页面编排,都相对简单平庸,凸显不出其个性所在。
三、网络新闻评论的改进策略
网络新闻评论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对新闻评论发展作出了大量创新和贡献,同时也存在层次复杂、控制力弱等问题需要改进。结合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和既有的实践,网络新闻评论如何形成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监督舆论的良性循环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1. 增强新闻评论的原创性。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须摆脱对传统媒体新闻评论的过度依赖,通过有机整合使网络新闻评论增值。所谓“整合”指网络媒体可从传统媒体中寻找新闻线索,借鉴传统媒体中的新闻评论形式,遴选出其中具有新闻价值的部分,从而提炼出具有网络特色的独特观点。在当前传播过度时代,受众普遍关注那些有着独特视角的新闻报道和对新闻事件的特有解读。当前媒介竞争已从以前单纯的新闻内容之间的竞争,转向内容和评论相结合的双向竞争,发出同众多传统媒体不同的独有声音,是衡量一个网站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和获得成功的重要依据。如荣获中国新闻奖的网评《谁代表网友给小慧的后妈道歉》纠正了传统媒体对小慧继母贴以“史上最恶毒后妈”标签的误传,并呼吁全体网友主持正义和公道,为这起冤案的受害者——小慧的继母道歉。虽然这则网络短评仅寥寥七百余字,但富有特色,并没有陷入人云亦云的口水战中,同时贴近民众的伦理取向。[3]
2. 消除“意见领袖”的中介角色。“消除”并不是说“意见领袖”的信息中介作用消失了,而是凸显出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具有“粉丝”容易接近的特点。由于微博意见领袖与网民容易形成呼应,也就增强了意见领袖的号召力。网络新闻评论依托网络平台而存在,摆脱不了媒体自身舆论引导的属性,因此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要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杜绝那些不健康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传播。如在荣获中国新闻奖的网评《“华南虎事件”能否成为一个契机?》中,记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事件有关部门的“缺位”和“失语”,既体现了专业媒体人“不畏”和“不媚”的职业素养,同时也大力弘扬了“以人为本”的主流价值观。应引起注意的是,随着“意见领袖”越来越从幕后走向台前,完全暴露于舆论“包围圈”之中,他们须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迎接没有遮挡的挑战。如果一味以传统方式进行形象管理,甚至刻意作秀,可能会遭遇被先前的追随者从“佛龛”上直接掀翻在地的命运。
3. 增设微博网站的自律专员。所谓自律专员,指对该微博网站负责,但工作又独立于该微博网站的社会各界人士。自律专员的职责是对在微博网站中发布的诸如危害国家安全、危害社会稳定、违背法律法规以及虚假、诈骗等信息进行监督。如新浪网通过公开邀请等方式,向社会招募人士成为微博自律专员,当前该网站自律专员总数至此已升到15人,但随着微博的快速发展和注册人数的增多,自律专员的数量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4. 优化网络议题。当前网络新闻评论中经常会发生主题分散的问题,因此优化网络议题以突出舆论重点比较关键。通常的做法是通过重要新闻大标题凸现、重点评论提供相关新闻链接、评论栏目分门别类、以排行榜形式突出热点评论、以嘉宾在线的方式吸引网评眼球等方式来设置议题,确保舆论的主流按网站的设计前行。[3]如“郭美美事件”中,凤凰网设有“郭美美事件持续发酵,红十字会陷信任危机”的专题,这其中不但有专门的分析评论板块,转载各大纸媒对该事件的评论,也有凤凰网评论员的自家评论。这些评论各持观点,引导受众不要人云亦云,为红十字会和我国的慈善事业如何走出困境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5. 优化网页编排,丰富内容表现形式。国内很多大型网站的评论页面显得拥挤不堪,让本来欲抒发情绪的网民愈觉压抑。而国外的大型网站首先在网页编排上比较疏朗,给受众以宽松、自如的感觉。评论频道的色彩搭配也比较协调美观,既有自己独特的主色调,同时有着明度和纯度之间搭配关系的自然变化,给人浑然一体而又不觉单调的感觉。其次,国外网站在评论上还突破了传统媒介的技术限制,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使评论内容图文并茂、视听共现。与传统纸媒不同,网络媒介除了文字表述之外,更适宜于图表、视频、音频和动画等表现手法,从而让网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 侯金亮.微博传播的“双刃剑效应” [J].青年记者,2010(11).
[2] 李林坚.微博带来谣言时代?[J].青年记者,2010(8 ).
[3] 张琳.浅析微博的新闻传播效应[J].新闻窗,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