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青春版《牡丹亭》杜丽娘形象的凸显及其意义

2013-04-29 00:44王文涛
西江月·中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现代意义杜丽娘牡丹亭

王文涛

【摘 要】青春版《牡丹亭》对杜丽娘形象的凸显主要表现在游园伤春形象、孤独无助形象、以情抗理形象的凸显三个方面,这样就打通了青春的觉醒——个体的孤独——人性的困境——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之间的时空隧道,非常富有现代意义。

【关键词】青春版《牡丹亭》;杜丽娘;凸显;现代意义

昆曲独特的魅力在于它的精致与高雅,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它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着曲高和寡的困境。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由白先勇先生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大学和社会中演出,盛况空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谓昆曲传承的一大壮举。不可否认,其成功是多方面的因素使然,但是剧本的整编应是至关重要的原因。

一、游园伤春——青春觉醒

《惊梦》可分为“游园”和“惊梦”两个部分,“游园”讲述了杜丽娘在春香的引导下,游览后花园而伤春感“情”的情景。“惊梦”则讲述了杜丽娘伤春而梦,梦中与柳梦梅欢会的情景。值得一提的是,青春版“游园”自始至终都带有悲伤的情调,这也就凸显了杜丽娘游园伤春的形象。

虽未游园,杜丽娘之情已近于悲。“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院。”一个“立”字,可以看出杜丽娘的孤寂之感。“画廊金粉半零星,池馆苍苔一片情。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面对如此的美景,本该非常喜悦,但是杜丽娘却发出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的感叹,眼前的花红柳绿,终将付诸断井颓垣,这是她因春感情所致,纵使春色满园,良辰美景,无佳人陪伴,诚为虚度青春。此处以乐景写哀,可以看出丽娘触景更伤情,使得下文中的梦中欢会情景出现的更加自然。

另外,青春版【醉扶归】一支的删改也可以看出对杜丽娘游园伤春形象的影响。【醉扶归】中对园林景色的赞美本出自春香之口,“进得园来,看画廊金粉半零星”、“金鱼池,池馆苍苔一片青”本来都是春香的唱词,青春版则改为丽娘主唱。游园之时,主仆二人沿着画廊、池馆、草径、花圃穿行观赏,丽娘看到花园中的零星的落花,以及金鱼池边的大片的苍苔,由丽娘主唱就更能突出她自己对春天美景的独特感悟,表现一个长期幽居香闺的少女在生命中第一次有意识地游历花园的时候所受到的巨大的震撼。可以说,她通过游园第一次深刻地感悟到了自己青春的荒废与生命的孤独,她对爱情的追求不只是追求爱情也是生命自我实现的艰难历程;

二、孤独无助——个体孤独

《寻梦》上承游园惊梦,讲述了杜丽娘为情所困,独自向园林中寻梦的情节。青春版《寻梦》改动较大,虽然保留原本的出目不多,却十分准确地突出了杜丽娘寻梦的形象,独自寻梦更加凸显了杜丽娘为情所困、孤独无助的形象,而其孤独无助形象的背后体现的是个体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无法实现的彻底的孤独。这也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创新之处。

青春版删去春香戏份,以丽娘一人来演绎《寻梦》全折,就增强了杜丽娘为情所困的孤独无助之感。春香原本是帮助杜丽娘解除心中苦闷的最佳人选,可是她的内心却显得幼稚,不能理解丽娘之“情”。对比原本即可得知,原本以春香与杜丽娘的对话来展现寻梦之由。“昨日所梦,池亭俨然。只图旧梦重来,其奈新愁一段。”杜丽娘对旧梦的念念不忘使得她向后花园中寻梦。青春版则是杜丽娘直接点明为寻梦而来,“一径行来,但觉情思辗转,园内风物依然。趁此悄的无人,正好寻梦也。”杜丽娘寻梦急切,这样也就减少了对杜丽娘无心梳洗装扮、进食的描述,使得《寻梦》一出的中心集中在杜丽娘独自一人寻梦上。

《寻梦》一折句句围绕杜丽娘的“情”思。“最撩人春色是今年。”一个“撩”字,暗示杜丽娘心中的不安与忧愁,无端春色怎会惹人愁,明明是心中的愁情所致。“昨日梦里,那书生将柳枝来赠我,要我题咏,强我欢会之时,好不话长也。”一句道出丽娘内心情之所由,“他兴心儿紧咽咽,呜着咱香肩。俺可也慢掂掂做意儿周旋。”对昨日梦境犹意犹未尽,仿佛就在刚才一样,不相信此刻独自面对着寂寥春色。“那牡丹亭,那芍药畔,怎生这般凄凉冷落,杳无人迹?好伤感人也。”寻来寻去,只有满园的芍药、垂柳、榆钱,唯独不见梦中的书生,草木又不知她的感情,伤心失望之感油然而生。“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无人能解其意,便道出死后葬于梅树下面的夙愿。青春觉醒后的杜丽娘极力渴望追求爱情而不得使她感到迷茫、孤独无助。

她的爱情、生命的觉醒与当时整个社会的道德礼法要求是极不相符的,她对爱情的追求表现为“异类”,而且她的心事也无人能够倾诉,她自己觉醒了但她身边的人却还在“沉睡”,她只能为情所困最后因情而死,这种孤独和现代人是相通的,个体的理想总是会跟社会不一致,这时候人就面临着孤独,青春版突出这一点意义恐怕也在此。

三、以情抗理——人性困境

《寻梦》中杜丽娘的独唱,鲜明地表现出了杜丽娘这样一位敢于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杜丽娘的自发觉醒,导致了自觉寻梦,乃至为情而死。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讲“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丽娘之情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并且与“程朱理学”相违,与传统的“道德伦常”相逆,她敢于以情抗理,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极具革命性的。杜丽娘敢于去追求爱情,虽然仅仅是一场梦,但是她愿意相信那是真实的。“是谁家少俊来近远,敢迤逗这香闺去沁园?”对昨日梦中的书生仍然是猜测遐想,虽为身处现实,却时时以梦境为念。“咱不是前生爱眷,又素乏平生半面。则道来生出现,乍便今生梦见。”对于梦见的书生,不愿相信来生相见,心中似有不甘。“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此句道出了杜丽娘的爱情宣言,生死无怨,守得个梅根相见!这就突出表现了杜丽娘勇敢追求爱情的形象。

个人的价值追求总是会与社会有矛盾,这是普遍的人性的困境。青春版《牡丹亭》突出了杜丽娘以情抗理的人物形象也反映了人性的普遍困境,情与理的对抗反映了个人的追求与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之间的对立,个人既然生活在社会中也就必然会面临着这种困境,这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会面临的人性困境。

这种人性的困境也是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孤独已经渗入了人类灵魂深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更是出了“他人即地狱”这样的观点。正如张庚、郭汉城在其主编的《中国戏剧通论》中所写到的“所谓戏曲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照我们的理解,不是要求戏曲仅仅在形式上花样翻新,也不是要求它玩弄一些时髦的名词,或是追逐一些所谓时代新潮,而是要求它认真地、严肃地、并且有一定深度地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i,青春版《牡丹亭》对《牡丹亭》的重新演绎,赋予其现代色彩,使它深入地展现了现代人的绝对孤独这样一种生存境遇。

通过对《牡丹亭》的重新演绎,青春版《牡丹亭》实现了其艺术和思想的跨时空超越,并且深入地展现了现代人的绝对孤独的生存境遇,这对现代人如何处理好个体追求与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注释:

i 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剧通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505页。

【参考文献】

[1]汤显祖.牡丹亭[M].徐朔方,杨笑梅,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2]张庚,郭汉城.中国戏剧通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3]王骥德.曲律[M].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4]白先勇.姹紫嫣红《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吴瑞霞.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与批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现代意义杜丽娘牡丹亭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一生爱好是天然”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研究综述
试论美德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应有之义
浅析居友的道德生殖原则及其现代意义
关于女性主义的剖析
读《牡丹亭》
药名戏与《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