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研究综述

2017-02-10 16:11徐芳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现代意义

徐芳

摘要:清末明初女子教科书随着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变化而变化,按女子教育的发展脉络,女子教科书也清晰地分为了四个时期,分别为以宗教内容为主的教会女子教科书时期、以自编内容为主的私学女子教科书时期、以政府审定和编写的官学女子教科书时期以及民初女子教科书全面兴盛的时期四个阶段。在这四个发展阶段里,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又主要是分成 “传记范本”、“修身礼仪”、“知识常识”和“家政技能”这四个大分类,这四个大类都与当时的“贤母良妻”的教育目标紧密相关,对当代代女子教育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清末明初; 女子教科书; 贤母良妻; 现代意义

由于清末民初受时局动荡的影响,出于不同的培养目的各式的女子学校设置了不同的课程,也就有了应目的不同而与之配套的女子教科书。从最早的女子教会学校由西方传教士编制的女校用书,到后来由中国进步人士为女子私学编撰的女子用书,再到随着官办女子学校的出现,清政府、各类出版社和教育家都逐渐加入了女子教科书的编辑和发行队伍中,就有了逐步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官方现代女子教科书出现,这使得各种类别的教科书盛行于世,大规模的女子教科书的出现,必然存在良莠不齐的局面。但尽管如此,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凸显了女性定位,在对女子思想启蒙及人才培养方面却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地促进了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不同时期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各具特色

清末民初女校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女子教科书的诉求必然是不同的。在1844年女校建立到1919年正式男女合校这一段时间里,基于教科书编写者对于学科和课程的理解还有教科书使用群体定位的理解不同,使得女子教科书的编排以及内容的组织和选择呈现出鲜明的特点。而纵观清末民初女校发展史,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西方宗教传教士创办的女子教会学校时期、中国进步人士借鉴女子教会学校兴办的私学、清政府正式颁布了女子教育章程之后开办官办女学堂以及民国成立之后女学兴盛这四个时期,这四个阶段之间并没有严格地片段似地被割断,在新的阶段来临时,已经存在的女校与新式女校共存。这四个时期大致代表了清末民初那段时期里女子教育变化的轮廓,本文参照了这一线索从这四个不同时期里女子教科书中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读本做一些简要的评介。

(一)以圣经及其相关宗教科书为主的首倡期

女子教会学校是清末民初也是我们历史上最早的正规女子学校。它以培养宗教信徒为唯一目的,因此,最早的教会学校课程往往拒绝中国传统的“女教经书”,因此宗教课程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圣经》是女子教会学校中最为重要的课本。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基督教内容的课本如《马太福音》、《使徒行传》、《我的两个朋友》、《真理的权衡》、《基督教信仰的论证》等等,和浅显的科学书籍也成为教会女校的教科书组成部分。而一直被刻意放弃的中国传统的儒家经书和传统女教经典读本直到女子教会学校的中后期才被选用,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四书》、《五经》及《女四书》、《家范》、《内则》、《闺范》等等。虽然也有少量的由传教士根据儒学经典编撰的《素女三字经》、《圣教三字经》等小册子被选入女校教科书,总的来说,教会女子学校的国文教育内容大致分为三类,一为宗教知识,二为自然科学常识,三为中国传统经书。其中《圣经》是女校最重要的教科书。在初期女子教会学校里,教科书多是现成的经典书籍,1877年由狄考文、林乐知等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成立了“学校和教科书委员会”,该委员会成立后编写了许多女子教育的教科书,教科书涉及的学科范围很广。1890年成立的“中国教育会”接管“学校和教科书委员会”,继续关注学校的教科书问题。

(二)以进步知识分子与教育界人士自编为主的自由期

在教会学校之后,晚清政治势力的变化也影响着女校的建立,随着保守势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的进步人士逐渐开始筹办自己的女子学校,1898年,5月31日,经元善等人在上海开办了第一所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女学堂——经正女学堂。至此,女子学校开始急速发展,尤其到了20世纪初的时候,民间创办的女子学堂已经呈现出了遍地开花的繁荣局面。中国自办的女校的课程设置部分沿袭教会女子学校,以“中西并重”为基本原则,不仅设有中文课程《女孝经》、《女四书》、《幼学须知句解》、《内则衍义》、唐诗、古文等,还设有西文课程,如英文、算术、地理、图画等,除此之外,还要兼习体操、琴学、女红。但在这种类型的女校里,作为教会女校最重要的教科书《圣经》及其他西方宗教传播材料都不再选入学校课堂。

在以进步知识分子与教育界人士筹办的女子学校里,所用的课本基本上都是他们自行编写的女子读本或妇孺读本,或者是民间教科书团体编写的女子教科书,这些教科书的编写没有经过政府的审定,与教会女子学校所采用的女子教科书一样,具有前期的随意性和不专业性等缺点。其有代表性的自编教科书有1903年由会文学社出版的《普通百科全书》、1904年文明书局出版的由杨千里编辑的《女子新读本》、1905年中国教育改良会出版的由谢允燮编辑的《(官话)最新女子修身教科书(上、下卷)》、1906年2月由上海会文学社出版的由何琪编纂的《最新女子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4册)》、1906年上海群学社出版的由许家惺编辑的《最新女子修身教科书(1—4)》、1906年由会文学社出版的《初等小学女子国文教科书》、1906年6月由锟记书社出版的《绘图女学修身教科书》等都是自编的优秀女子教科书。

(三)以清政府清学部审定编写和颁布为主的发展期

自1907年颁布章程以来,清政府为了规范教科书的出版和控制,加紧了对出版社女子教科书的审定,同时也加紧了国定教科书的编写。随着女教的兴盛发展,大批经政府审核批准的女子教科书出现,尤其在1910年至1911年,小学、中学、师范等各类女子教科书大批量编订和颁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1907年3月由上海群学社出版的邵廉存编辑的《(官话)女子修身教科书(1—3册)》和1908年9月由会文学社出版的由何琪编的《最新女子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1—8册)》等。

此阶段出现了新式教科书,新式女子教科书开启童蒙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学会基本的读写算技能,还承担着涵养性情、女子思想启蒙、培养道德和养成现代女子公民意识的责任。新式教科书对中国传统 “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不必受教育,并且以为不配受教育”等陈腐观念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尽管清政府颁布的章程对女子修身课程进行了规范,并明确规定师范学堂的修身教科书,必须根据经训并荟萃《列女传》《女诫》《女训》《女孝经》等书。它还规定,如果参考、借鉴外国教科书,吸取的内容不能违背中国风教。而晚清学部还掌握着对民间编的女子修身教科书的审查权,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止女子教科书加入女性解放意识。

(四)集聚各方力量官私合力发展的兴盛期

从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教育部公布中小学令,到1921年,国文改成国语这个时期,是教科书历史上公认的民国初年。民国成立以后,教育民主普及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男女同校”这些观念被社会广泛接纳以后,女子教育进入兴盛时期,女子学校逐渐涉及到小学、师范、中学、职业学校,甚至有了女子大学,这使得女子教科书在种类科目和选材上也随之极大地丰富了,从而满足了各级各类女子教育的需求。

二、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的分类举要

(一)以《女子新读本》为代表的传记范本类

以文明书局1904年出版的由杨千里编辑的《女子新读本》为代表的传纪范本类教科书从内容编排上吸取了传统女学读物如《列女传》、《女诫》等的影响,主要分以人物为中心来编排和以德目为中心来编排两种基本方式。以人物为中心的编排除了选取了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女性榜样,也吸收了西方一些具有现代品质和独立个性的优秀女性作为范例,有贤良淑德的母亲角色,有孝行躬亲的女孩形象,有独立谋生的干练女子形象等等,借助这些优秀的例子以彰扬女性的光荣,推崇优秀的女子精神,让杰出的女性来激励当时的女性。如《女子新读本》一部两册的模范女性故事集,上册十八章介绍了孟母、班昭、木兰、缇萦、秦良玉、孟光、吴彩鸾等这些“我中国新女国民已去之导师”;下册则推荐了南丁格尔、罗兰夫人、斯托夫人等作为学习的楷模。

(二)以《女子修身教科书》为代表的修身仪礼类

在清政府正式颁布章程承认女子学堂的合法性之后,中国女校才逐渐成规模发展,而清学部对女子教育的两大设想之一就是“保存礼教”,认为新教育不应该摒弃旧式的传统女德,因此,在女子教科书中陈腐的道德说教还比比皆是,教科书篇名中就出现“修身”二字的就有《(官话)最新女子修身教科书》、《最新女子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最新女子修身教科书》、《绘图女学修身教科书》、《(官话)女子修身教科书》、《女子师范修身学》、《最新女子修身教科书》等。如《官话女子修身教科书》中还有关于:“从一”、“节烈”、“安分”、“不妒”、“贞操”等落后的观念,而大部分教科书仍然认同“男女有别”的观念,认为“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皆道德之事也”。

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继承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关于幼童关于规范养成的礼仪教育范式,培养女性对社会习俗、道德礼仪的敬畏感。当时的女子教育有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给出一些可执行的行为规范,让女性遵照执行。比如,在陈子褒编写的《绘图妇孺三四五字书》中,有幼仪等内容:“同台食饭,手脏莫摸。若系饮汤,让人起羹。”商务印书馆的《女子国文教科书》中有:“人之衣服,当求清洁,不必华美。若绸衣而污,不如布衣而洁也。”“俞母为女裁衣,向邻家借尺,用毕,命女往还之,女方嬉戏,不愿行。母催之速往,曰:他人常用之物,不宜久借,故用后宜亟还之。”“人居室中,饮食坐卧,皆需器具,惟匠人造器,,劳心力,费时日,其成不易,用器之人,应知爱惜,不可任意毁伤也。”

(三)以《女子国文教科书》为代表的知识常识类

与传统的女学教科书不同,清末民初兴盛的女子教科书很大部分都是知识技能类的教科书,其知识内容丰富,涵盖基础的自然、社会科学以及女子家政和谋生手段,而且运用了大量的插图,浅显易懂,形象生动,让新式教科书让广大女性受教育者所喜闻乐见。以《女子国文教科书》为例,就有旨在使囿于家庭的中国女子增长见识的科普知识,如有关节日、季节、节气的知识,如“元旦”、“新秋”等,有关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如“赏雪”、“登高”、“观潮”等,尤其是像以插图方式来讲解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关系和特征的天文知识更是开阔了中国女子的眼界。

(四)以《家事教科书》为代表的家政技能类

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中出现的大量的家政知识,虽然仍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有一定的关系,并没有禁锢女性,成为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阻碍,相反,反而是提升女性修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政内容的出现,与传统封建女教中完全只关涉女德教养相区别开来,这是女子教育大大的进步。女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她们经营生活的能力,为贤母良妻的培养打好了基础。

三、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推动女子教育走向现代

关于女子学习、谋生和独立的重要性课文是女子国文教科书迈入近代意义的进步体现。与中国传统古代女学教科书内容全部集中在妇德涵养、闺门礼仪相区别的是,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最大的特点是内容涵盖面广,尤其到了官方认可女校教育之后,更多的教育专家加入了女子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他们选取符合女童生活和心理的内容,注意循序渐进,以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插画,有些还注意音韵使诵读能够朗朗上口。尽管仍然受传统女教的影响,还有一些女子教科书内有妇德涵养甚至盲目孝行或贞义节烈的内容存在,但更多的还是旨在女子开阔眼界,学习技能,以实现“强国保种”“国民之母”的教育目标。

(一)鼓励女子学习,内容丰富涵盖面广

“世无难事,有志竟成,女学久失,今始发明,莫畏科学难,只需功夫深,班昭能修史,伏女能传经,经史大科学,传布在女人。” 中国社会的男女不平等,很大程度是是封建社会剥夺了女性的受教育的权力,养成女子的学识和道德是争女权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力图唤起女性思想的女子教科书中就有不少倡议女子“上学堂”、“读书”、“好学”、“请书”,通过读书学习来取得平等地位的内容。如,商务《订正女子国文教科书》的就有“女子宜求学”:“我国旧俗,女子常居闺中,不求学问呢,非特古今大事,未尝闻知,即写信记账,往往不能。非智力不逮,盖失学之害耳。今女学渐兴,少年女子,亟宜求学,庶不为人轻视也。”邵廉存也在其编撰的《官话女子修身教科书》中说道:“我们中国的女人,除会些刺绣习点烹调外,其上等的,亦不过懂几句诗词,所以识量狭小,往往不明大义。那知女人心思材力与男人同,难道男人要求学问、明道理、干事业,女人可不必吗?”鼓励了女子向学的精神,清末民初的教科书编著者们将海量的知识选入了女子教科书的编写之中,其中许多女子教科书选材角度多种多样,以会文学社出版的《最新女子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为例,内容就涉及了“季节时间的认识”、“生物学的知识”、“破除封建迷信的意识”,甚至包括“现代公民素质培养”等等方面。

(二)培养生活谋生技能,不再限于道德说教

女性的经济独立是中国女性自主意识唤起的重要基础,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将女性禁锢在家庭之中,剥夺了她们读书受教育的权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剥夺了她们自力更生的谋生权力,使女性在经济上一直是依附地位,从客观上丧失了话语权。因此,清末民初的女子教科书在大力呼吁人格独立的同时强调女性一定要重视经济独立,并鼓励女性走出家门,学习技能,自主谋生,摆脱对男性的经济上的依赖。何琪编的《最新女子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其中《谋生》一课说:“妇人多坐食,此为最恶习。蚕吐丝,蜂酿蜜,鸡犬尚知自觅食。女子犹是人,人可不如物?”商务出版社出版的《女子新国文》论述了女子拥有生计技能的重要性,课文鼓励女子出外谋生:由是观之女子苟具智识则社会之事,凡与其才性所宜者,固无不可为也。籍一艺以自娱亦不虚生此世。吾顾少年女子共勉之。”“人生于世,当有职业,今裁缝纺织,汝皆不能,是无用之人也,妆饰虽美,徒为他人轻视耳。”不仅如此,教科书还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女性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实现谋生和自立。

(三)“贤母良妻”向“国民之母”转向,有了新的内涵

教育是可以用来改变世界的最强有力的武器。教育确实也是改变国民眼光、个性,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要求培养女性:“渐及于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以激发进取的志气,养成爱国爱群之精神。”女子是国民之母,是幼儿蒙学之母,女子是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将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未来。清末民初的女子教科书就开始将女性教育提到国民教育根基的高度。如文明书局1904年出版的《女子新读本》的导言里就如此写道:以今日之言,教育莫急于救育国民。然而女子者,国民之母也。不教育女子,不能教育国民。然而,女子而不以教育国民者教育之,则与不教育等。许家惺在《最新女子修身教科书》的首篇课文中宣称“女子教育为国家存立之基础”。谢允燮编的《最新女子修身教科书(官话)》头两课课文中就写道:“女子为国民的母”,“有了好母,方有好子”,“女学兴,人材就多了,人材多,国就强了”。

清末民初的女性教育为中国培养出了不少时代的杰出女性,女子教科书的作用功不可没。女子教科书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与中国女性的文化背景、心理发展、社会需求紧密相关,因此取得了彪炳千秋的成绩,为中国女子教育迈向现代作出了巨大贡献。故今日的女子教育,要针对女性性别特征制定出有实践操作意义的,对女性个人人格完整起到作用的女性教科书。内容要以涵养现代女子德性为宗旨,帮助现代女性修成完全的人格;要包含专业的文化知识也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毕竟,家庭生活也是女性生活的重要部分,经营好幸福的家庭,做一名当代的贤母良妻才能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注释:

雷熙.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缘起及演变——基于女子思想启蒙与角色定位的文本研究,[D].第14页;

谷忠玉著, 《中国近代女性观的演变与女子学校教育》, [M].安徽教育出版社 , 2006.8, 第69页

谷忠玉著 , 《中国近代女性观的演变与女子学校教育》, [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8, 第134页;

雷熙,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缘起及演变——基于女子思想启蒙与角色定位的文本研究,[J].硕士论文,2012,05.

雷熙,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缘起及演变——基于女子思想启蒙与角色定位的文本研究,[J].硕士论文,2012年05月,27页;

雷熙.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缘起及演变——基于女子思想启蒙与角色定位的文本研究,[D].硕士论文.2012(5,24页;

戴克敦,蒋维乔等编著,女子国文教科书,商务印书馆,2013年1月版,第176页;

杨千里,女子新读本,上海:文明书局,1904:2;

谢允燮,《女学原因》、《兴女学》,转自《最新女子修身教科书(官话)》;

参考文献:

[1]梁启超. 论女学[J].时务报, 1897,(4):6 .

[2]石鸥. 清末我国早期女子教科书[J].书屋,2008,(08).

[3]戴克敦等. 中国女子国文教科书[M].第五册·缠足之害[M].中华书局出版,1914.

[4]石鸥,吴小鸥.从有限渗入到广泛传播——清末民初中小学教科书的民主政治启蒙意义[J].教育学报,2010(2):62.

[5]杨千里. 女子新读本[M].上海,文明书局,1904:2.

[6]谢允燮.《女学原因》、《兴女学》[J].转自《最新女子修身教科书(官话)》.

[7]陈子褒.绘图妇孺三四五字书[M].转载自: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37.

[8]舒新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变迁史[J].妇女杂志第十四卷第三号,1928:7.

[9]戴克敦,蒋维乔等编著.女子国文教科书[M].商务印书馆,2013(1):176.

[10]谷忠玉.中国近代女性观的演变与女子学校教育[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8).

猜你喜欢
现代意义
浅谈传统师德理论的教育实践及现代意义
关于女性主义的剖析
论周公思想文化及其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