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斌
摘 要: 导语设置使学生迅速“入题”;表情朗读使学生迅速“入境”;问题设置使学生迅速“入情”;适当总结使学生迅速“入神”;五分钟朗读体悟。
关键词: 《将进酒》 导语设计 表情朗读 问题设置 适当总结
《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是李白歌行体诗歌的代表作,也是学生很感兴趣、很喜欢的一首古诗,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带领学生走进诗歌,深入理解。带着这个目的,我设置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导语设计使学生迅速“入题”
导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本课特点和李白的身份地位,导语设计如下: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导语过后适当解题介绍作者及背景:《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
这首诗是一首劝酒歌,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即安史之乱前四五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用消极的办法进行反抗,借酒消愁,“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这种反抗方式,跟《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借寻仙表现不事权贵的意志的写法颇为相似。
二、表情朗读使学生迅速“入境”
“境”,指的是环境,就是说要知道作者在诗中写的是什么。即读懂诗词的字面意思,在脑中形成一个大致的图像,并把自己置于图像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通过自己的语调表达出那种环境,营造出诗词中的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关于我的经验》中写道:“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上……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可能做教师。”由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用教师的范读感染学生,引生入境,让学生在诵读生中体味李白的豪放。
三、问题设置使学生迅速“入情”
诗人追求对外部事物的机械再现不是他们的终极目的,想透过字里行间表达他们的某种情感才是其写作意图所在。读诗的人,只有把这种情感读出来,才能真切地让听者领悟到这首诗词的内涵。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我设置了以下问题,帮助学生把握诗人的感情: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作者在这首诗中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明确: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悲→欢→愤→狂。
1.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之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2.“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同样是人生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3.“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些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强化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伏笔。
4.“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极点。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四、适当总结使学生迅速“入神”
“入神”就是在“入境”、“入情”的基础上把自己对诗词的某种共鸣加进去。这样读出来的诗词就不仅仅是情感的再现,更是情感的扩充和升华。这样展示的效果是具有震撼力的。应该讲达到“入神”之境的要求很苛刻,它需要的是对诗词的深层体会,更需要人生的积累和体验。因此我要求学生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纵情读文,读出你心中的李白。
为此设置如下问题:(1)诗歌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明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成为主旨句的原因: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2)诗人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为什么单举曹植为例?明确:钦佩他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兼以自况。(3)为什么“愁”令李白难以释怀,要借酒来消?明确:为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叹息;为古来圣贤不得重用而扼腕悲叹。(4)从这首诗的哪些语句你能读出李白的豪放飘逸的诗风?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之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豪放杰出,用词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通过课堂上这样层层深入的展开,师生共同领会李白这首千古名篇的魅力。
五、五分钟朗读体悟
这是整个课堂重要的五分钟,也是整节课中“留白”的五分钟,学生在投入感情的朗读中,对诗歌的把握将更到位。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关于我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