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就极端 心态没放平

2013-04-29 12:59马志国
新天地 2013年9期
关键词:制造者人格障碍暴力事件

马志国

婴儿当街被摔、温州老人活动房与黑龙江敬老院接连被纵火……种种社会怪现象似乎在不断挑动社会的底线,更让人惊愕的是,因为一点点小事,有一大把人生阅历的老年人居然也成了此类极端事件的主角。

个人极端事例不等于治安恶化

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并非中国独有。例如,美国有哈桑发动的福德堡美军基地袭击案,欧洲有挪威的布雷维克枪击事件。与中国今天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不同,它们都有极端意识形态作为支撑。而我国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多出于个人利益或精神健康方面的原因。

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发生突然、手段残忍、后果严重,令公共安全部门的防范、打击十分困难,中外概莫能外。目前,我国个人极端事件的频发并不能说明总体治安形势的恶化。与此同时,也反映一个事实: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生命价值更加珍视,对政府公共安全服务供给能力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社会转型期,人心变冷硬

这类事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而且分布不均衡,很可能会造成人人自危的社会后果。这种所谓的不安全感弥漫,让人都感到他人有威胁。

这是因为随着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公众社会心理不断走向开放、进步,但同时公众社会心理中一些病态心理、深层次的问题也强烈地凸显出来,如暴戾心、浮躁心、自我膨胀等等,做事越来越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有社会观察者说“社会变狠的趋势正在加剧”,还有人说“变狠正成为中国人的社会性格”。

在过去,中国是一个讲究人情的“熟人社会”。人们常常认为熟人才好办事,陌生人间交流遇到障碍就认为遇到了刁难,因而产生了敌意、愤怒、怨恨。这种“熟人社会”遇到了社会转型期,社会的规则、秩序还没有完善,社会信任感被挤压破碎。

极端事件的制造者情商低

根据现有的报道,极端事件的制造者往往存在一些严重的人格障碍或者精神障碍。极端事件制造者常有爆发型人格障碍,就是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出非常强烈而又无法控制的愤怒情绪甚至暴力行为。其次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种人内心体验与外在行为违背社会常情和社会规范,为人自私自利,缺乏起码的同情心,无视社会道德规范,缺乏罪责感。

此外极端事件的制造者往往情商低下,就狭义心理学上说,构建情商的一个最重要能力就是克制冲动的能力。因此,情商低的人很容易成为极端事件的主角,让自己沦为激情的奴隶。

看待极端事件要理性

“极端事件”不能只看到破坏性,也应当看到极端事件已用另一种方式促使社会进步,比如说孙志刚对于废除收容方面的法规所起的作用,近期的极端事例发生提醒人们注意社会安全漏洞。社会文明就是要化解那些天然的、社会生活中避不可免的大大小小的敌意。这些事件从某一角度也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公平公正公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从根本上减少消除病态社会心理形成的土壤,也就可以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

在高度透明的时代,事件经过媒体报道后很容易导致恐怖情绪的广泛传播。这就是风险的放大效应。这同时也鼓励大家理性思考,客观冷静对待这些事情。完全没必要自己吓自己。风险社会确实有很多安全风险,但没有渲染的那么可怕,不要被那种负面的情绪所感染。理性的公民能够客观地看待媒体的报道,得出正确的结论。

抚平内心的戾气

当下的社会图景太复杂了:有备受争议的“校长开房”,也有车祸中舍身推开学生的教师;有对“小悦悦”漠然的过路人,也有伸出双臂救坠楼儿童的最美妈妈……因此,对于社会的判断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上,而必须结合我国社会的种种深层变化来判断当下的社会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在社会极端事例之外,“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等系列引起热议,体现出百姓在不约而同地树立自己心目中的道德典型,反映出人们的道德自觉,这说明整体上社会的道德水平是积极向上的。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投射和认同的说法。当极端事件所传递的怒气投射到个人身上时,这个人内心足够强大,并不认同这种做法,那么这件事就不会影响到他。个人在受到负面思潮影响时,提高自控能力,拥有充实的生活内容,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让内心滋润平和,洋溢着快乐之情,这无疑能抚平内心的戾气。

(作者系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

(责编:孙展)

猜你喜欢
制造者人格障碍暴力事件
遮天蔽日的硝烟制造者:军用发烟罐
是不是太自恋,一测便知
儿童心理虐待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成人依恋的中介作用
传奇制造者B-25(下)
传奇制造者B-25(上)
DSM和ICD诊断体系人格障碍诊断的最新进展
海尔“空净合一”空调:室内洁净空气制造者
大学生人格障碍研究进展
社会戾气背景下极端暴力事件的影响因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