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亚歌 杭荣华
大学生人格障碍研究进展
董亚歌 杭荣华
人格障碍是一种与社会适应息息相关的心理疾病。本文着重从人格障碍的阳性率、人格障碍患者或人格障碍倾向者的特点、人格障碍的易感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并且总结了人格障碍治疗的一些方法。
大学生;人格障碍;综述
在变态心理学中,将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定义为一种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使个人的人格特征明显偏离了正常人格以及其所生活的文化[1]。在DSM-Ⅳ诊断系统中,人格障碍是指一个18岁以上的成年人在认知内容、情绪发放、冲动行为控制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异常。这种异常行为通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并长期发展至成年或终生。
有文献报道[2-3],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格障碍阳性率为5.92%~6.40%。大学生由于经常待在学校这个相对简单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人格发展方面会有一些不足,容易导致各型人格障碍的发生。而人格障碍是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大学生群体又是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承担者和接班人,培养出人格健全、能适应社会的合格者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近几年有关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文献进行综述,以便大致了解大学生的人格状况,从而为预防大学生人格障碍发生、提高大学生人格素质提供参考。
1.1 人格障碍的阳性率 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大多数调查显示人格障碍阳性率远远高于之前的数据。邓晓峰[4](2010)对某一传媒学校2 002名低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强迫型人格障碍阳性率达到了59.5%,依赖型人格障碍的阳性率最低却也达到了11.5%;黄灿泽等[5](2010)从3 227名本科生检出293名人格障碍阳性者,阳性率为9.1%;黄上上等[6](2010)调查的693名大学生中,表演型人格障碍的阳性率为26%,边缘型人格障碍为18.6%。金莹等[7](2013)对82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人格障碍阳性率为40.7%。
但也有一些研究和之前的阳性率保持基本一致的水平:陈燕芬等[8](2011)对1 74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有4.58%的大学生达到了人格障碍的检出分数。土文珍等[9](2013)对1 205名某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人格障碍阳性率为6.30%,他们又进一步对人格障碍阳性者进行确诊,患病率为2.49%。朱丽亚[10](2014)也对2 205名大学生人格障碍患病率进行了研究,得到的人格障碍患病率为2.5%。
1.2 人格障碍的特点 在对人格障碍现状进行调查的同时,一些学者也探讨了人格障碍倾向者的一些特点。
1.2.1 防御方式 项锦晶等[11](2010)的研究发现边缘型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多使用否认和投射等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吴青枝[12](2012)发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与正常组学生相比更倾向于使用潜意显现的防御方式,并且在消耗倾向上也显著高于正常组学生,但很少使用反作用形成的防御机制。
1.2.2 认知功能 Williams BT等[13](2007)认为分裂型人格障碍(SPD)患者是否在社会认知功能上存在缺陷尚待解决。后来李惠等[14](2010)对分裂型人格障碍患者进行面孔识别程度的研究发现,SPD患者的面孔表情识别能力与正常组相比受到一定损伤,有理由认为他们的认知功能有某种缺陷。
1.2.3 自尊特点 金莹等[15](2013)对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自尊研究发现,他们自尊较低且脆弱,高条件自尊是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典型特点。金莹等发现强迫型人格障碍组同学的条件自尊和不稳定自尊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依赖型和回避型人格障碍倾向组的外显自尊及防御性较正常组低,但不稳定、条件化程度较高。
2.1 创伤经历 Fred等[16](2004)和Jack等[17](2005)发现,童年期虐待和忽视对成年后的人格有重要影响。黄灿泽等[5]认为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其在童年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创伤经历。刘文俐等[18](2011)也认为童年期情感虐待、不良的亲子关系模式和父亲控制过严的教养行为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彭咏梅等[19](2011)的研究结果显示,儿童期虐待和依恋对B群人格障碍倾向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并且儿童期虐待还通过依恋间接影响B群人格障碍倾向。
2.2 家庭及父母教养方式 黄上上等[6]的研究发现,人格障碍的形成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父亲或母亲控制与关爱可以预测一些人格障碍倾向的发生。陈哲等[20](2011)的研究表明,不良的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孩子反社会性格的形成;而经历过虐待的大学生也会更容易形成暴力性格;不安全依恋的形成也会导致后来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形成。王利平[21](2012)认为婴儿期的不良依恋形式、缺乏家庭正确教养、父母管教严格或者不适当的表达是发生人格障碍的重要原因。认知歪曲、自我效能感低以及童年期创伤也是人格障碍的易感因素。土文珍等[9](2013)而单亲家庭以及父母关系不和睦是人格障碍发生的重要因素。蔡蓉等[22](2011)的研究表明情感虐待、母亲角色倒置、对母亲愤怒、父亲控制、对父母消极评价对B群人格障碍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2.3 社会交往及其他因素 陈燕芬等[8]发现家庭环境、童年期经历以及社会交往对人格障碍形成有很大相关。如对自己评价低、父亲心理健康情况差、家庭冲突多、父母不和或有轻生行为等都是使大学生患人格障碍的易感因素。吴亮等[23](2013)对社交范围研究发现,交往范围越小,在分裂样、回避等人格障碍维度得分越高;其对大学生上网时间也做了研究,发现日均上网的时间越长,反社会的人格障碍维度得分越高。
通过对目前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大学生人格障碍的阳性率相比于过去大大的增加了,而对于其易感因素的预防我们却做的不够。人格障碍是一种由于长期的积累形成的心理疾病,在治疗上是需要时间比较长的,并且并没有专门的针对性的治疗,但是也不乏有成功的案例。黄婕[24](2010)、李听等[25](2012)分别对人格障碍患者进行了心理咨询工作,虽然用时较长,但是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治疗方面由于病患可利用资源因素或者治疗上的不便,我们在对有人格障碍倾向者的关注也是不够的。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人格障碍的成因及预防干预措施进行研究,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1]刘新民.变态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73.
[2]黄悦勤,李立明,刘秀芬,等.理工科一年级大学生人格障碍及其危险因素的现状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33(1):44-46.
[3]刘秀芬,孙建功,黄悦勤.人格障碍与学业研究成就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6(3):122-124.
[4]邓晓峰.大学生人格障碍调查研究[J].科协论坛,2010(4):80-81.
[5]黄灿泽,宋东峰,栾融融,等.边缘型人格障碍大学生的童年期创伤经历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3):228-231.
[6]黄上上,唐卫东,陈志伟.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心理,2010(9):165-166.
[7]金莹,卢宁.C类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自尊异质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2):220-223.
[8]陈燕芬,张迪,寇长贵,等.大学生人格障碍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9):1077-1078.
[9]土文珍,石华孟,王小同,等.某高校文科一年级学生人格障碍现况及其危险因素调查[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3,43(2):130-132.
[10]朱丽亚.探析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形成因素与实施对策[J].创新教育,2014(17):206-207.
[11]项锦晶,李巍,申荷永.边缘型人格障碍大学生的潜在防御机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4):275-278.
[12]吴青枝.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防御机制及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2):34-38.
[13]Williams BT,Henry JD,Green MJ.Facial affect recogni-tion and schizotypy[J].Early InterventPsychiatry,2007(1):177-182.
[14]李惠,陈增堂,唐云翔,等.分裂型人格障碍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功能[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4):270-274.
[15]金莹,卢宁.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自尊异质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3):422-425.
[16]Fred A,Dante C.Child maltreatment and emergent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perspectives from the five-factor model[J].Journal of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04,32(2):123-145.
[17]Jack W.Maltreatment and trauma: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abused children from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J].Child and Ad-olescentSocialWork Journal,2005(22):3-4.
[18]刘文俐,陈哲,蔡蓉,等.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倾向的早期家庭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2):218-220.
[19]彭咏梅,陈哲,蔡蓉,等.童年期虐待、依恋与青少年B群人格障碍倾向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1):63-65.
[20]陈哲,付丽,彭咏梅,等.父母教养方式、儿童期虐待、依恋与反社会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2):212-214.
[21]王利平.大学生人格障碍成因及干预综述[J].教育与职业,2012(17):68-69.
[22]蔡蓉,陈哲,彭咏梅,等.工读学校与普通学校学生B群人格障碍筛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1):69-71.
[24]黄婕.大学生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心理辅导案例报告[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5):46-48.
[25]李听,吴磊.体育专业大学生偏执型人格障碍心理辅导案例报告[J].北京文学,2012(9):248.
Personality disorder is a kind of psychological disease which is closely linked with social adaptation.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ositive rate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disposing factors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or personality disorder tendencies,and it also summarizes some treatment methods for personality disorder.
College students;Personality disorder;Review
2015-04-13)
1005-619X(2015)07-0697-03
10.13517/j.cnki.ccm.2015.07.010
241000 皖南医学院南校区
①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皖南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②2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840005)
杭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