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
摘 要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转化学困生,是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工作者只有做到班规符合民意、教育循循善诱、教学因材施教,如和风化解坚冰,才能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温暖,快乐地踏上成功成才的道路。对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工作者如何让他们走出“困”呢?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学困生 班规 教育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班规符合民意
“无规矩不以成方圆”。这句千年古训,不知赢得多少人赞美,可任何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规矩也不例外。从某种意义上讲,规矩多了,反而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严重束缚着学生的行为,使人反感,使人产生消极情绪。然而,许多班主任总喜欢在开学之初制定一条条一章章严密的规章制度,并张贴在最显眼的地方,甚至让学生烂熟于心。这样,班容好了,班主任也省心多了。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除了班规以外,学生们更需要的是老师的亲切关怀。即使学生偶尔迟到了,上课偷看小说了,吵嘴打架了……只要学生认识到错误,并自愿改正就行了。至于个别的“惯犯”,我会采用“七擒孟获”的办法,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过程,而改掉一个习惯同样需要一个过程。这样一来,“惯犯”自然改得心服口服。我也变得有人情味了,同学们乐于接近我,我们的关系很和谐,只要一有空我就想到教室和他们聊聊,他们也常常到办公室和我叙叙。实践证明,同学们之间没有了往日的“等级”之别,没有了以往的沉闷压力,更没有了先前老师的歧视,重新找回了本该属于自己的快乐。
2 教育循循善诱
通过调查得知,我班92%的学生有三年后上大学的强烈愿望。他们正是带着这个愿望和一颗好奇的心走进高中的殿堂。可当他们一旦进入学习状态,才发现高中的课程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于是失落感便油然而生。此刻,如果老师采取放任的态度,那么学生将无所适从,又该是三年晕车。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针对这一紧要关头,我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便决定来一个战前动员会: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病重时,吩咐跟随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帮他寻找一个最优秀的闭门弟子。忠实而勤奋的助手不辞劳苦地通过各种渠道四处寻找。他领来一位又一位,却都被苏格拉底婉言拒绝了。半年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离开人世,他的最优秀的闭门弟子却还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床前,语气沉重地说:“我真是对不起您,让您失望了!”“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了很久,很吃力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话没说完,大师就永远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世界。故事讲完了,苏格拉底的话语令人深思,我们谁又能为它补充完整呢?
甲补充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只是我们自己太不自信。”
乙补充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找到闪光点。”
丙补充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矿藏,只是我们自己没有发掘。”
……
同学们兴高采烈。从学生灿烂的表情看,我的演讲已经初见成效,但我知道這对于树立一个人或一个班级的精神而言还只是开头。接着,我又一一列举了我原来的学生成功的例子,讲述他们刚入校时也是200~300分的成绩,后来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而考上了这样或那样的大学。这些事例是很有感召力的,点燃起学生对学习的激情和对成功的渴望。我趁热打铁,要求每一位同学把自己的感受认真写下来。
实践证明:这节班会开得很成功。几年来,同学们学习大都一直很刻苦,我班的各科平均分历次居全年级第一、二名。
3 教学因材施教
对于学困生的转变,不仅要重视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而且还要重抓他们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些学生由于基础差,知识欠缺,因而他们听不懂老师讲授的知识,更谈不上会做作业。就这样晕车一节一节坐下来,一天一天坐下去。于是,他们不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必然会通过其它的方式来消磨时光、排除孤寂。
由此可见,要转变“学困生”,还得从学习抓起,培养他们学习习惯,让他们从中收获求知的乐趣。
通过统计:我班的数学中考成绩(满分150分)是:90分以上的3人,89~80分之间的6人,79~70分之间的11人,69~60分之间的7人,59~50分之间的12人,59~30分之间的6人,30分以下的9人,另有2人没有成绩;中考英语成绩(满分150分)是:90分以上的1人,89~80分之间的7人,79~70分之间的11人,69~60分之间的8人,59~50分之间的13人,59~30分之间的6人,30分以下的8人,另有2人没有成绩。
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这样的成绩如果继续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进度教学,无疑是雪上加霜,教师无论如何教,学生还是跟不上,最终只有选择放弃。可怜的大多数学生只有懵懵懂懂再坐三年晕车。基于这种情况,我和我的同事们进行了一次次研讨。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这些“学困生”在小学时成绩较好,而进入中学后,随着课程门数增多、难度加大,不是在初二年级便是在初三年级掉队;中考时他们都栽在数学和英语两科中的一科或两科上,平常听不懂的也是这两科,只要能将这两科欠缺的知识补上来,再进行高中阶段的数学和英语教学就基本顺利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决定尝试着使用“分科分级分组”进行教学。所谓“分科分级分组进行教学”,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编成不同的教学组,进行“因材施教”。
具体做法是:第一,检测:通过数学和英语两科按初中三个年级分别考试,逐一检验,摸清同学们的具体成绩,找到文化知识断链的具体地方,从断链的地方开始学习,一直学习到与学生本身现行文化课程;第二,分组:初一数学成绩较好的同学分到初二年级组,初二、初三数学成绩较好的同学分到初三年级组,其余的同学都分到初一年级组,英语分法亦如此。第三,缓进:高一上学期数学和英语两科新课暂缓进行,并增加此两科的周课时量,集中精力复习初中数学和英语的知识;第四,训练:数学和英语两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作业要求、考试等各个教学步骤中体现出三个层次,并且力度各有所侧重,通过智力训练、学习技能训练、学习信心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能尽快同步学习。
这种“分科分级分组进行教学”,对老师来说,是挑战,但对学生而言,是进步的阶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从此,我们班的学习风气迅速浓起来,学生学习的成绩可以说“芝麻开花节节高”,次次考试成绩下来,同学们的脸上无不洋溢着春天般的笑颜。
实践证明,“分科分级分组进行教学”的尝试是成功的,每一位学生都从学习中体验到了快乐,即使是成绩最差、最不想学习的学生都把兴趣转向了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2006.10.
[2]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6.
[3] 宋春燕.“无”中花溅发 育得满园春.班主任之友,2009(5).
[4] 洪培峰.后进生的教育措施及对策.2007-06-18.雅虎博客.
[5] 邵聚宝.浅谈后进生的形成原因和对策.2007.10.
[6] 姜桂.当前农村中小学后进生亲源性心理问题调查研究报告.200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