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心怡
摘 要 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产生于不同时期,在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下,教育理念也发生演变。研究二者之间的源流关系,有助于指导现今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关键词 自由教育 通识教育 嬗变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可以说是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古典先驱。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最初的自由教育思想,到19世纪初美国的新兴教育家提倡通识教育,自由教育在这漫长的历史源流中,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它的内涵意义。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高等教育的理念不断发展创新,从19世纪初的美国开始,自由教育逐渐向通识教育演变,但这并不代表否定了自由教育。从本质上来说,自由教育是通识教育的思想基础,也是通识教育的灵魂所在。
1 自由教育的起源
自由教育,又称博雅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雅典教育,它推崇的是对道德和智慧的培养,摈弃实用与功利,以达到身心和谐。在古典传统中的自由教育,是指“对自由人的教育”,或“适合于自由人的教育”。
古希腊时期,雅典的手工业和海外贸易比较发达,文化、科学、哲学、艺术等人类文明也相应地发展较早。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的古希腊教育发展起来了,并天然地带有严格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那个时代,只有非奴隶身份的“自由人”才能接受正规化的教育,当时的理解认为,自由是由“地位、个人的不可侵犯、经济活动的自由以及不受限制的行动权利”组成的,而奴隶“就是这四项属性的缺失。”①这个时期的自由教育,是专门面向自由民、只有自由人才能享有的教育。
从其承担机构来看,自由教育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阿卡德米学院(Academy),是由柏拉图创立的,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中世纪西方古典大学的雏形。当时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艺”( 文法、修辞学、辨证法)和“四艺”( 算术、天文、几何和音乐)。
这个时期自由教育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三位,首当其冲的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他在自由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性在于最早系统地阐述了自由教育关于教育的“理想人格”以及“自由人知识”的观念,对后世影响至深。第二位是提出“自由教育”一词的词源cultura animi(灵魂的耕作)的,②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Cicero),他宣扬对生来自由人或出身名门者的教育,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从事政治活动的雄辩家,正如布鲁斯·金博尔所论,西塞罗所代表的是雄辩家的自由教育方案。③另一位塞涅卡(Seneca)在自由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主要源自他的一封回答友人关于“自由人普通学科” (artes liberales)的书信,即著名的第 88 封书信。④在这封书信中,他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自由教育理论,“自由”主要是一种“理智的自由”,真正使人自由的主要不是一个人的出身,而是心灵的自主。⑤
2 自由教育的探索
中世纪以来,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专业化和社会分工方面,教育开始从社会体系中分化独立出来,内部出现分流别派地偏向性发展,自由教育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神学和基督教在中世纪处于主宰地位,教会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来解释神学,改组了古代希腊﹑罗马学校中的一般文化学科,古希腊的著作成为中世纪教育的主要内容。当时的自由教育思想,突出体现在以“七艺”为主要学科的构建,包括文法、修辞、辨证法、算术、数学、几何和天文。⑥在教会的眼中,七艺是为进一步学习神学以达于神明的基础学科。与基督教的神学知识相比,自由技艺成为了“世俗的学问”、“异教的知识”,其地位比古希腊时期降低了。13世纪初期, 以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为典型代表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出现,“七艺”构成了巴黎大学文学部的主要科目。
中世纪的自由教育不再是指充分发展人的理性,而是作为基督教的工具,服务于神学,这背离了传统自由教育为理性发展、为人的价值提升而存在的宗旨。⑦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基督教徒奥古斯丁,他在宗教的基础上论证了自由技艺的合法性,在《论基督教教义》这本被称为“基督教文化宪章”的著作中,奥古斯丁指出“自由技艺”蕴含了一些“非常有用的道德规则”以及一些“有关一神论崇拜的真理”,因此,基督徒为了理解圣经、传达福音,可以正当地利用自由学科。⑧
至文艺复兴时期,自由教育受到反对神性、呼唤人性的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演变为一种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提倡通过古代经典来解放现在的人性,尤其是复兴古希腊时期的教育理想,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为了更准确研究古希腊时期的教育经典,当时的自由教育将重点放在了学习古代的诗歌、历史、修辞学以及希腊語、希伯来语和古典拉丁语上。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一些以自然和人作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教学内容甚至包括了自然科学。⑨
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和古典文学的片面强调下,自由教育的概念慢慢地发生了重大改变:古典文学研究本身就等同于自由教育。⑩这在实质上是对传统自由教育的又一次背离。在当时来说,推崇人文主义教育是具有进步意义和显著成效的,然后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的社会环境下,偏向性提倡古典人文学科逐渐凸显其格格不入的保守性,并且容易导致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盲目排斥。
这个时期自由教育的的主要代表人物,一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Vittorino da Feltre),他创建人文主义新型学校,以“文行并重”为宗旨,通过“完全教育”培养“全人”。另一位是P.P.韦杰里乌斯(Vergerrius.P.P),他提出“自由教育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教育;是一种能唤起训练与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的最高才能的教育。” 并对七艺作了较大的修改,使历史、伦理学和雄辩术成为基础科目。
3 自由教育的演进
18﹑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自然科学和实用主义学科得到社会的重视,现代科学开始挑战自由教育的传统地位,培根(Bacon)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昭示科学脱离哲学取得了独立地位。 大学课程不得不让与自然科学一席之地,自由教育的根基开始动摇。
在这种情况下,以纽曼(Newman)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坚守自由教育传统,提倡回归与科学教育、专业教育相对立的自由教育。他在《大学的理念》中全面阐述了他的自由教育思想,即大学应该传授所有的知识;大学的目的是自由教育,是心扩增,是理性文化的培养;自由教育是最具“有用性”的教育。这明显是对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尽管这种捍卫古典学和神学的意图不可能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但纽曼关于大学理念,特别是自由教育的论述已成经典。
另外一部分学者则展开了对自由教育的批判,认为其已脱离社会实际,赫胥黎祖孙二人更是从理论上把自然科学纳入自由教育,并对自由教育进行了改造。祖父汤姆斯·赫胥黎(Thomas Huxley)将自然科学和实践能力加入到古典自由教育的内容中,把自由教育解释为文﹑理兼备的普通教育。 阿尔杜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在祖父确立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总体框架内论述了自由教育,认为自由教育应当为受教育者做两件事:一是锻炼受教育者的心智和情趣,发掘出受教育者的各种才能。二是供给一个宽廓的机架,其中的杼轴经纬是历史的、逻辑的、以至于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现象所交织成的种种关系。
4 通识教育的出现
高等教育的体系在工业化发展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驱使下逐步向多样化改变。欧洲传统的自由教育理念已经无法满足这种社会发展趋势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在美国高等教育界中出现革新的呼声,提倡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来取代已然不合时宜的从英国引入的自由教育理念,不少大学校长也开始在实践中进行此种改革。通识教育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以自由教育的替代物身份,来弥补专业教育与职业主义的偏窄。
1828年,美国耶鲁大学在对教学情况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耶鲁报告》,又称《为古典学科辩护》,为自由教育哲学和古典课程作了全面辩护,主要论证了任何一个学科、任何一门课程都在学生心智发展中有独特的功用,进一步指出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全面且均衡的教育。为了支持耶鲁报告,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在北美评论上撰文,为大学课程设置中包括古典语文、文学和科学课在内的公共课辩护,认为作为进行专业学习的前提,学生必须学习这些公共课,以得到应有的培养,称这部分教育为通识教育。 这是通识教育概念的最早提出。
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是一种“范式”上的嬗变,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指出,二者的不同取决于不同的社会政治基础、经济基础、人性观和认识论。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时,通识教育独立于自由教育,成为崭新的教育学概念。它既是对自由教育继承前提下的更新和升华,又是对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的批判和回应。
注释
①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3~14
② 黄福涛.从自由教育到通识教育——历史与比较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06.04(4):20.
③ 沈文钦.近代英国博雅教育及其古典渊源[D].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8:75-76.
④ Lucius Annaeus Seneca. Letters from a Stoic.Harmondsworth:Penguin,1969:151.
⑤ Martha Nussbaum.Cultivating humanity,1997:293-297.
⑥ 黃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4-45.
⑦ 王迎兰.论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2):77-79.
⑧ Frederick Van Fleteren.St. Augustine, Neoplatonism, and the Liberal Arts.[A] Arnold, Duane W. H. De doctrina Christiana : a classic of western culture,1995:14-24.
⑨ 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二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160-161.
⑩ 吕向虹,论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J].闽江学院学报,2008(6):106.
滕大春等.外国教育通史(第二卷)[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176.
胡毅,王承绪.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91.
[英]T. H.赫胥黎.科学与教育[M].单中惠,平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9.
赫胥黎.自由教育论.潘光旦文集13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8.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