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俊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自主阅读和平等对话基础之上的,它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个性化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阅读的反映。
关键词: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指导
一、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即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与交流的氛围。
二、立足于教材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材是活生生的“例子”,学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完成人与文之间的和谐对话。
立足文本,还要进行多元化解读。比如外延式阅读,即在学生阅读课文时,努力使学生拓展课文的外延,把作者没有说出来的东西挖掘出来,并进行合理演绎,扩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大胆整合教材,引进难度适宜的一些名家名篇进行课堂阅读,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从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看,也需要我们及时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具有较强时代气息的阅读材料。
四、阅读向课外延伸是个性化阅读永不枯竭的动力,中外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首选材料
除新课标中明确提及的中外名著之外,我重点推荐了以下“人类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作品: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外国作品: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等。
五、符合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书籍不容忽视
学生的阅读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喜欢读政治类的,有的喜欢读军事类的,有的爱读历史,有的爱读文学,有的爱读琴棋书画方面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专门性的书籍来读,对发展自身的爱好、特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六、教师要主动设计一些阅读活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开展“我读什么书”“看书说故事比赛”“名人轶事会”“读书笔记评优”“手抄报”“比赛查阅资料”“课外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能有效地营造民主、和谐的个性化阅读氛围,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阅读步步深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和成功,丰富个人的生活经历,彰显个性色彩,有效提升阅读品位。
七、广开书源,激活思维,让阅读成为习惯
首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尽可能根据课程要求和教材需要补充新的阅读信息,让学生在课堂内外充分阅读。其次,各班在充分借阅学校图书室的书籍之外,成立班级图书角,班内学生共享图书资源;同时,建立班级图书卡,收集全班学生图书信息,交换优秀读物,以求读书资源最大限度得到应用;鼓励学生绿色上网。大量阅读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基础,更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也是语文新课标的终极目标。
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学生的自我领悟体会,阅读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发展学生的个性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注重个性化的阅读,为每一个学生创设适合自己的学习条件和成长空间,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阅读中,让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作者单位 湖北省阳新县黄颡口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