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可久
摘 要 分析2012年北京卷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依据,同时由考场佳作寻求高三写作教学的本质。拒绝套作和宿构,呼唤本色写作,真诚为文。
关键词 高考作文 作文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082-02
2012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语文作文试题、作文得分以及《汽笛为老“计”而鸣——2012北京市高考作文选评》也已出炉。考后思“考”,感慨良多。
一、就题说题
1.2012北京卷高考作文题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负责巡视铁路,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敬礼,此时,列车也鸣响汽笛,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庄重的敬礼,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命题特点
信息丰富,材料立体。老计的工作环境“大山深处”、任务“巡视铁路”、状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老计对工作所持的态度、认识及理解“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敬礼”;老计的工作对象对老计的反应“列车也鸣响汽笛”;由老计工作的外在状态到内在认识,由老计的服务内容到服务对象的反应,具体多向,条理清晰。
切入点多,开放度大。老计的故事中有许多生长点,“一个人”“工作”“大山深处”“负责”“安全”“每天”“独自”“庄重”“鸣响汽笛”“久久回响”……以材料中的这些词语为起点,循着恰当的切口深入挖掘,就能淘到宝贝,能写出不同于一般的文章。
关注生活,普适性强。“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提示考生:题目所给材料只是一个引子,由此及彼,最终要延展到考生自己的生活中去。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就人就事来论理,表达自己对生活中同类行为、品格、精神的理解和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做出自己的评价。
3.命题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今年的作文命题很好地践行了新课标精神,为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提供了方向标。
语料的理解没有太大的难度,有一定的限制但也有很强的开放性,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写,不同层次的学生肯定会有不同境界的表现,而这种差异也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可能。
二、从考场佳作看高三作文训练的本质
很庆幸考后字然写了一篇考场回忆文给我,也很庆幸《汽笛为老“计”而鸣——2012北京市高考作文选评》一书出版,我很惊喜地在此书P129页找到了字然的考场作文《本真英雄》,并附有王忠亚老师的精到点评,为我的教学反思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文章设计很巧妙。开篇先对比不同大学校庆主席台上就坐者的身份,表达鲜明的感情倾向。接着由虚拟的“台下就坐的我”展开想象,拟写老季的工作状态,并且把老季与“什么长们”进行对比,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情感态度并提出文章的观点。然后文章又用自然界中的本真、人类生活中的本真进一步强化观点。文章至此本可收束,可作者却又设置了一个小的波澜,即通过有人的反驳将自己的观点置于众人的重新审视之下,不过作者却将其巧妙化解。
文章的感情很本色。不造作,不浮夸,真情实感,自然为文。“好高骛远或照搬模仿都会造成与自己本性相悖而失衡丑陋的恶果,只有当你默默在自己的舞台上苦练经年,当你听到台下早已掌声雷动时,你便知道,我已做到本真无悔,我亦为英雄。”文章不隐饰自己的爱憎,不人为拔高自己的认识,情感随行文自然流露。
文章语言很丰富。既有内容上的丰富,也有形式上的丰富。文章语言时而优美,时而深刻,时而质朴,不刻意追求一词一句的变化,也不刻意追求所谓的句式整齐,语言只是为情感服务,本色语言表达本色情感。
本色文章,人生本色!
王忠亚老师评析
我认为考场作文是一种特殊的写作,是“带着镣铐的舞蹈”,考查的是考生在接受一定限制的前提下挥洒才情的能力;考场作文是考生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下短时间成文,并短时间获得判卷老师的认可;因此考场作文难以完美,但绝对是展现考生写作素质的最合理、最现实的载体。字然的《本真英雄》抓住语料中的“大山深处”“工作”“庄重”“敬礼”等关键词,动情展现巡路工老计的精神世界,并由此生发,同向联想到三嫂这一普通的食堂服务员,反向联想到“装潢精美的办公室里的那些所谓‘什么长”,联想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进而由自然的花圃类比联想到朱光潜先生谈到的社会的差异性和系统性,从而把自己肯定、赞扬老计们的原因和感情做了充分地抒写。
而生活中的字然本人就具有这种认识和境界。拥有较好的语文和英语素养的她文理分科时选择了理科,班级分层时她进了普通班,有些失落的她默默发奋是理所当然的了。长期努力之后她考进了重点班,那种得到肯定的高兴自是不言自明。重点班最终不适合她,最后她又回普通班了,又面临一次更困难的情绪调整。她什么也没说,默默地努力,最终展现了自己的“最美”。“好高骛远或照搬模仿都会造成与自己本性相悖而失衡丑陋的恶果,只有当你默默在自己的舞台上苦练经年,当你听到台下早已掌声雷动时,你便知道,我已做到本真无悔,我亦为英雄。”这文字中寄寓了她自己几多的人生感慨!文如其人,而王忠亚老师的“本色”点评又是多么的精当!
考场佳作的特质在于本色自然。写作最初的动机就是表达个人的思考和情感。写自己而不是去写别人是作文的天然法则。本色文章,因为考题提供的信息激发了考生深厚的生命积淀,使考生走回自己的内心,探索生活发源的深处,拾捡起过去久已消沉了的动人往事,探寻到其间承载着的快乐与宁静、 悲伤与愤怒,从不同的角度深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让摆脱不掉的这些情感和思想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笔,目光还不忍离开。紧张的高考结束之后,还能再次重新找回当时的感受,再次兴奋下笔成文。因为文章就在生命深处,考场佳作也是。
这样的考场佳作,从阅卷者的感受来说,必定是能够很流畅地从开始读到结尾,文章的起伏带动读者的内心跌宕起伏,或展开想象的空间,或把读者带入深度思考。阅卷成为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考场佳作的本色不同于本真。本真有高下之分,有品位之别。作为受过多年教育的优秀考生,重视精神追求。既具有理性,又从不丢失梦想;现实却不庸俗,独立却不偏激;在抒发真情时会带着理性的判断,在展现自得之见时会有着辩证的思考。本色是挣脱平庸的“本我”,表现既真实又有品位的“超我”。
叶圣陶先生说:“我想劝大家不要把作文当技能看,说或写似技能,实质上是其人的表现。”
这说明,作文本质上不是一种技能,“说”也好,“写”也罢,背后都站着一个活生生的“人”,都体现出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全,人品是否正派。我们应该在人格培养上多下工夫,先做人后作文,摒弃作文中一切虚假的东西,还原生活的本真,还原作者个体一切真实的情感、认知、智慧、价值取向,这样的作文才能真正感动人。
想要打造文,必须打造人。考场作文,功夫在考场之外。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的心路成长历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写作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强调:“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那么,作为这一事业重要部分的写作教学,如果不能充分张扬生命本色,把写作教学浅化为庸俗化为没有灵魂的写作技巧的堆积,那显然将不只是考生一己作文考试的失败,更是“养成人格”的教育事业本身的失败。
三、拒绝套作宿构,营造真诚气象,张扬生命个性,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以下方面做工作
1.抓住孩子刚进高三的有利契机,动员孩子拒绝新八股,扭转文风。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发的,这已经成了20世纪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的一个信条。写作是一种行为,因此学生写作必有动机驱使。驱使行为的力量分为外在驱力与内在驱力。应试作文就是命题人或教师命题学生去写,在内在驱力不足的情形下,高考应试作文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假大空”,程式化、模式化严重,模仿痕迹明显;内容空洞无物,没有生活气息、真情实感。撒谎作文以及套路作文的长期存在,让孩子缺少独立意识和诚信意识。不必写真性情的文章,孩子养不成对身边事物的洞察力和感知力,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高三学生压力大,任务重,时间紧,精力有限,很容易被考场八股作文淹没,陷入宿构和套作的泥潭之中。作为教师,应该抓住刚进高三的有利契机,给学生把道理讲清楚。不讲功利是最大的功利,坚决摒弃套作和宿构,关注自然、社会和人生,在考场上写真诚作文。
2.详细解读《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展示阅卷组长评卷心得,坚决杜绝孩子走捷径的侥幸心理,下决心写真诚作文,在平时的讲评中对新八股绝不含糊姑息。
3.教师应该提升授课层次,把对文章本身的关注提高到对生命体验的关注上来,打通阅读与写作两大板块,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提升其思维品质,重视道德修养的熏陶。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认为:“教师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富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氛围的营造,甚至用一套什么样的语言,背后都有思想的底蕴。”
“我国中小学教师或多或少的缺少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一种坚定的对于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一言以蔽之,缺乏思想。”
“其后果是,中小学教师付出的大量劳动停留在低层次上,缺乏对于学生精神上的引领,缺乏对于自身工作高远的立意,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说得极端一点,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为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
教师设计专题设计学案时,应该注重凸显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核心价值理念,关注学生在文化、精神、生命成长等方面的内在需求,使孩子在学习中产生触动、撞击,最终达到积极整合,推动年轻的个性化的“人”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