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
进入高三,一次次的考试,考验着学生的意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每次考试后有一些心得体会与进步,知识愈加巩固,应考技巧也逐步提高,自信心随之增强。然而事物有利也有弊,也有另一部分学生会因一次或几次考的不理想,背上思想包袱,导致自信心、上进心不足,成绩节节下滑,苦恼万分。
作为一所非重点高中,我们学校的高三学生中,这一厌学情况相对显得更为突出,而对之的研究探讨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教学中,我接触到几位属于后者的学生,他(她)们的境况基本相同:进入高三后,成绩原地踏步或一降再降,以至于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甚至心灰意冷、产生厌学的情绪,他们就如同突然掉进了荒野中的一口枯井里,井壁光滑坚硬、没有台阶,大声呼救却无人听见,想放弃时,却还能看见蓝天白云、飞翔的鸟儿,此时的感觉,就是压抑和绝望。通过更进一步的调查了解,我发现在高三学生中,这种情况不是少数;而更让人惊讶的是,在我们这类非重点中学里,在学习较好的同学中似乎更多一些。
针对非重点中学高三学生中流行的厌学现象,我们应认真探究这一厌学现象背后的各种原因,从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个角度,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并运用于教学中,从而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育人效果。
主观方面 :
一、自我压力太大
高二下学期,立志于通过考大学实现自己理想的学生增多,开始后程发力。随着高考的日益迫近,学生们都会自我施压,制定目标。学习中保持适当的压力是必需的,因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仅凭兴趣和爱好很难实现质的飞跃,达到预期目标。但是,压力过大、期望值过高,也容易使事情走向反面。对压力大小的把握使学生出现一定的分化,而这种分化又增加了部分学生的心理压力,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学校更有其特殊之处。作为一所特色高中,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体育、音乐、美术类的艺术生,他们的专业高考都是在文化课高考前几个月甚至半年就完成了。而每一次专业高考后,都是艺术生们的一次大分化,也更是他们的一次心理压力的无形增加。
二、缺乏正确的挫折体验,对困难和挫折缺少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大度
许多学生一旦进入高三,突然间就会将学习的成功(具体表现为考试分数)看得高于一切,不允许自己的学习成绩有丝毫的退步,一旦某次或某几次考得不好,便耿耿于怀、备感失落,在挫折面前或者蛮干,或者放弃。这在我们非重点中学的成绩相对比较优秀的学生中,情况尤其严重。
三、没有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中,有自己的“绝招”是很重要的,而一部分同学缺乏独立性与创造性,只是服从于、依附于老师,一旦没有了老师的指挥棒,就乱了方寸,有的就盯着同学,今天向张三学一点,明天向李四讨一点,结果也只能是“邯郸学步”,迷茫中成绩已是悄然滑下。
客观方面:
一、外界期望值过高
这一部分学生一般都是原来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基础相对较好、成绩较优秀的,外界(家长包括学校的老师)对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有一定精神负担,一旦没取得好成绩,他们就可能会饱受思想压力的折磨而失去学习兴趣,滋长消极情绪。我的课代表小珂,前期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了专业课的学习中,在专业高考后才发现自己一直很自信的文化课尤其是语文课,落在了别人的后面,于是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甚至一度非常消沉,要辞去课代表的职务。
二、不被理解
在一些人眼里,好学生必须永远是好学生,一次没考好,可能被认为是偶然,第二次又没考好,就可能招来怀疑、猜忌的目光,往往是被老师父母追问是不是有什么“其它事”分心等等,这时,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极有可能把自己的心锁起,与外界对立起来。
三、唯分数论高低的落后观点
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多年来,我们的唯分数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待学习成绩的心态。这是一个家长、学校、社会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在这些学生中出现厌学现象不是偶然的,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都可能使学生在学习考试中出现一连串的不良反应,形成某一阶段的恶性循环,造成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努力帮学生解开这个心理上的结,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厌学心理。
具体讲,我是从三个方面入手的。
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学生,作为教育的承受方,必须正确看待分数,同时树立“解决问题靠自己,我能克服困难”的信心。考试只是一种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分数不能代表一切,更不是评价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
在具体的心理辅导中,我告诉这些学生,生活中并非永远充满阳光,“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只不过是人们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已,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对学习中的挫折与困难,多一份从容与大度,寻找适当的方法进行自我调试,认真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不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找出解决的办法,不能让它成为困住自己的一口井。
我还建议同学们,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目标,制定一个恢复自信的小计划,以一次测验或月考为基点,争取小幅度的提高,让自己每次考试都能感觉到进步。这非常利于消除焦虑,恢复自信心。而我具体的教学实践也最终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可取的,这些暂时感到迷茫的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自信,找回了心灵的宁静与心态的平和。
其次,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与施动者,我留心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
每个学生都各有特点,想法更不相同,作为教师,我尽量清楚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才能找到根源,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挫折,解开心中的死结,从而重新树立信心,培养学习成功的体验,逐步走出厌学的困境。
前面提到的课代表小珂,针对她的情况,我一方面在作文、随笔(我针对高三学生使用的一种练笔方法,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的批语中给予点拨和引导,使其能正确看待一时的成功和失败;同时,我又多次借和她探讨班级语文复习计划的时机,跟她谈论语文的复习方法与策略;每次测验后,试卷发下来,我总有意无意地走过她的桌边,随手指出她试卷中很有代表性的得与失之处,恰当点拨,话语不多,却效果极佳。很快,小珂的文化课成绩开始稳步提升,她最终丢掉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走出了消沉、焦虑的心理阴影,重新开始了紧张而又自信、快乐的高三学习生活。
再次,我认为,家长(往往代表着社会)必须用正确的、理性的方式关爱学生。
许多家长往往有这样一种误区:对于学校,就是“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剩下的事就由老师来做,孩子学不好是你们的责任”;而对于孩子,则是“我什么都给你了,再考不好就不能怨我们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而不负责任的观点。现在,家长与社会已经是教育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学生最需要的是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关心与帮助,而不仅仅是衣食无忧、花钱不愁。为此,我加强了对高三学生家长的联系与交流,经常和学生的家长交流对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高考等问题的意见,形成共识,齐抓共管。这一举措,效果明显,许多学生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相对科学的关心;高三学生从家长那里得到的不再是简单的压力,而是理解、温暖和动力,他们的心情因而开朗阳光,他们的学习因而踏实勤奋,他们的成绩也因而稳步上升。
总之,身为高三的老师,我们只有认真做好学生思想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心理认知上的及时疏导,学习方法上的恰当指导,同时再加上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提高、学校校园各类有益实践活动的成功开展,以及家庭、社会环境氛围的温馨、和谐,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中学生尤其非重点中学高三学生的厌学问题,有力保证他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勤奋学习,积极进步,健康成长,身心愉快地走过美好的中学时光,最终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