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探析

2013-04-29 22:30沈春梅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3年9期
关键词:移情品德教育社会性

沈春梅

幼儿期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但有研究表明,在相当数量的幼儿园和家庭中,存在着“重说轻行”的倾向,致使不少幼儿讲起来头头是道,而行动却是另外一套。因此,笔者认为幼儿品德教育中的当务之急是要改革那些无助于促进(反而妨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品德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调整、充实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以求品德教育的最佳效果。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呢?

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幼儿主体性功能。杜威说:“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强迫它喝水,”也就是说,教育的可能性最终应归结于教育对象主体本身。要顾及幼儿的个别特点与差异,结合幼儿日常生活、交往中的具体事例,通过与幼儿共同谈话、分析、讨论,使幼儿真正明了、懂得行为准则。同时,引导幼儿感情上的转换、激发训练,对幼儿日常实际交往中的交往行为进行及时、随时的观察和正、负反馈。因此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与心理水平出发,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在多年的实践中笔者尝试和积累了一些品德教育的方法,如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且切实、有效的教育培养内容和途径进行有的放矢的干预。其次是采用讨论法讨论具体事例、体验尝试法体验角色感受、转换—移情、价值澄清法、评价法和创设情景、及时强化等,把认知理解、情感激唤、行为练习和适时强化紧紧贯穿在一起,前后交叠,相互加强,充分给予幼儿自主抉择的机会,在幼儿相互交往中,鼓励幼儿自己解决疑难和纠纷等,以此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的。

二、培养幼儿认识和行为的一致性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要避免纯粹的口头说教,应注重认识和行为的一致性培养,使幼儿真正理解行为标准的内容和意义,并用这种真正意义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形成良好行为的目的。例如,对大班幼儿进行爱护树木的教育时,可带领幼儿到幼儿园附近、街道旁或公园里观察各种树木,同时还可请家长协助孩子收集有关树的图片、图书、影碟等,周末再让家长带孩子走进山林,进一步认识树。当幼儿对树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再组织集中教育活动与幼儿一起讨论树的各种用途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并小结。让幼儿懂得有的树木长得很快,树的枝叶像伞一样,可以为人们遮挡夏天的太阳;有的树木的某些部位可以吃或做中药为人们治病;有的树木的叶子和花很美,可供人们欣赏,果实很可口,可工人们品尝。树木多的地方空气很新鲜,对人身体有好处,而且树林为鸟儿和动物提供食物,让它们有一个安静、快乐的家;树木多的地方,树像墙一样挡住风沙,让人们不受风沙的侵害;树木可以加固防洪的堤坝,不让洪水冲垮大坝、淹没房子和庄稼;树木还可以做成纸,供人们写画、印书,还可以加工成家具、筷子,废木头还能作燃料。树对人类的用处很多,是我们的好朋友,人们离不开树。听完教师的小结后,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收集的图片、图书并讨论没有树木或树林被毁坏的危害。如近年来的洪灾、沙尘暴就是人们忽视了树木的重要,滥砍滥伐,大片的森林没有了,为人们挡风沙、洪水的“树墙”没有了,许多地方就常受风沙、大水的侵害。当幼儿有了对树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后再教育幼儿平时不攀折花木,不要摇晃小树,提醒别人也要爱护小树。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便能激发起幼儿爱护树木保护树木的情感。

三、坚持教育活动的多样性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又是很复杂的,包含了多种关系,因此,只有通过组织调查、访问、参观等直接深入社会生活的活动,才能让幼儿感知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激发幼儿的情感,使幼儿理解相关的社会行为规范,实践有关的社会行为。如组织幼儿参观北街居委会、城关派出所。使幼儿初步知道在我们居住的地方有居委会和派出所,它们是管理周围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地方。使幼儿初步了解居委会工作人员和派出所公安民警们的工作,教育幼儿尊重人们的劳动,爱护环境卫生,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活动后,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派出所”与“居委会”的角色游戏活动,让幼儿扮演各类工作人员,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周围社区生活的了解。由此可见,多种教育形式的有机结合,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注重训练方法的实效性

移情训练法是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我国吸收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一项突破性的进展。它主要涉及社会认知、社会情感两个方面。通过训练,使幼儿知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如让幼儿体验看不到东西时难过和不愉快的心情,然后让幼儿去体会盲童(或眼睛受到伤害时)的不幸和碰到的困难,使幼儿把自己刚才由于看不到东西引起的体验与盲童现实的状况联系起来,并从他人的角度去体验他人当前的情绪,即情感换位,达到移情的目的。在移情训练中,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情绪反应的关心、安慰等过程,一方面强化对特定情绪的理解和分享,另一方面,使移情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导出良好的社会行为,如前述活动中幼儿去关心、照顾盲童。移情训练的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景表演、生活情景体验、开展游戏等。由此可见,运用移情训练法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猜你喜欢
移情品德教育社会性
通过家园共育提升幼儿品德教育有效性的探索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关于“移情作用”在音乐审美体验中的思考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