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波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时刚刚导入新课,很多学生都懂了,但教师为了执行自己预设的教案,让学生“装不懂”,浪费了很多时间;有时“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或难以开展,课堂显得苍白无力;有时教师以为容易掌握的内容,学生做起作业却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种种问题的产生都源于教师对教学起点的把握不准,对学生学习起点的预测失误,要想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必须设定适度教学起点,才能达到应有的目的。
一、深度解读文本
1.解读课标——把握教学方向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和准则。要解读课程标准,首先是熟读课程标准,要经常读、反复读,养成读课程标准的习惯,直至熟读成诵、烂熟于胸,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对课程标准的高度敏感性和自觉性。比如关于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等。
2.解读教材——定位育人目标
准确地把握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真正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首先,通读教材,把教材内容按知识体系进行归类,实现目标“定位准确、不越位、不缺位”。其次,在清楚每节课在单元和整册书中的位置和作用后,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弄清编排意图,找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把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找难点,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变通,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总之,只有通览教材,全面了解知识底数,钻进教材之中研思解读,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理解教材。教师只有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
二、深入研究学生
“要把学生引向一个地方,首先得知道他们现在哪里。”这是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的一句话。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了。如果教师按事先所设定的内容教学,起点不一定是真实起点。要按照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就必须把握教学的真实起点。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思考: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没有掌握的是哪些知识?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自主学习,哪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通过对学情的分析,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从而较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突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在一堂课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也只有深入研究学生,顺应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l.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话,把握经验起点
现在的学生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以前往往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只有把学习活动的起点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生才会感到亲切、自信,从而产生认知的冲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建构知识。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要考虑学生的生活教学经验。例如,在学习一般过去时时,让学生交流自己或家人曾经经历过的一件事。这种交流是学生在个人兴趣指引下,基于自身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开发并利用教学资源的最集中体现。通过交流,既可以增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又能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交流中,学生选取共同关注的话题,精心准备,并借助照片或录像展现出来,不仅赢得了其他学生的喜欢,也让教师由衷地感叹。如六(1)班的杨思润同学介绍了五一假期中一家人去苏州游历的见闻。除了关于苏州的介绍如概况、著名景点、所见所感等外,他还将沿途他父亲拍摄的录像带来,边播放边作讲解。图文并茂的讲解,使同学们兴趣盎然,宛如亲身游历一般。由此可见,充分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抓住知识的生长点、连接点设定教学起点并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的整体性就会更强。
2.与学生的心理需求对话,激发情感起点
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起点,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中年级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高年级虽然抽象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要形象思维的支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各自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点,我们要依据这些特点,利用他们的真实起点来进行有效教学。如数学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与学生的心理需求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三维视角构筑学生数学学习的起点。也只有把学习内容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为此,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首先,应让学生对教师本身产生良好的情感。小学生的情感易感而外露,他们的感情因素单纯,往往是喜欢一位老师就喜欢这位教师上的课。老师的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声亲切的问候,一次平等的交流,都能给学生以极大的鼓舞。其次,让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良好的情感。教师应根据需要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活动应依据本节课中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的侧重点来设计,给学生真正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3.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对话,寻找认知起点
陶行知先生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有利于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形成对知识的体验。有效的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阶段尤其是低中年级段是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学习需求的学习策略并能不断进行调整;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为学生独立学习留出空间和时间,使他们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经验,从而增强信心,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