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首先考虑功能所要求的空间大小、高矮、宽窄、形态、闭合与开放的幅度。只有符合这样的条件,方可使得空间诞生很好的对比效应,突破这种一成不变的呆板单调感。国家艺术博物馆中央大厅的空间处理的独到之处在于巧妙地设置和利用夹层、廊桥而使数层间相互穿插、渗透,从而大大地深入和丰富了空间层次感。几乎所有人仰视的时候,视线就会穿越楼层而直达顶部四面锥体的空间网架天窗。太阳光透过这些空间倾泻而下,让大厅充满了活跃和灵动的感觉,宛如一个室内庭院。
关键词:封闭与敞开 对比 层次
一.居室虚拟空间的对比设计关系
虚拟空间没有明显的界定,属于建筑空间,具备一定的领域范围。首先是功能使用上的需要。海特摄政旅馆共享大厅有休息区、酒吧、餐厅等。由于虚拟空间的手法处理得好取得了闹中取静的效果。另外具备精神方面的需求。亚特兰大旅馆共享大厅中的虚拟空间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当人们坐在突出的圆空间中,就象在水上方面泛舟一样,使人得到一种心理满足感。
同时在室内设计空间、绿化空间、街道空间、休息空间最大限度的满足功能所需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在公共服务设施为使用者的生活所提供的方便程度,所以要根据使用者的生活习惯、活动特点采用合理的分级结构和宜人的尺度,使小空间内的公共服务半径最短,使用者来往的活动路线最顺畅,并且利于经营管理,这样才能创造出良好的、方便的室内设计。
天花的漏空部分与地面的绿化捕风捉影相呼应,成为一个对应的空间;半截隔墙把室内室外的空间区别开来;矮墙分隔地上与地下空间;柱子与抬高的地面又形成一部分虚拟空间。这样就形成了几个不同区域的虚拟空间,使得该空间层次丰富,富有自然情趣。
一个室外的虚拟空间,它是由一块地面与天花顶棚组合而成的。该空间妙在地面中央设水池和山石,周围安条凳,水中种植篁竹,顶上开设与地面相对应的空洞。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安逸而幽静的休息空间——虚拟空间。该空间很大,由于做了一些不同手法的处理而形成了几个不同的相对独立的虚拟空间。首先由天花、地面的错落使过厅与门厅两个空间区别开来。其次由隔断、隔墙、隔栅形成了内外有别的通过空间和休息间。
二.居室动态空间对比设计
动态空间分为两种,一种包含动态设计要素。较高的顶棚能产生庄重的气氛,特别是在整体设计规划时应给予足够的考虑,例如,可以高悬一些豪华的灯具和装饰物。低顶棚设计能给人一种亲切感,但过于低矮也会适得其反,使人感到压抑。低顶棚一般多用于走廊和过廊。在室内整体空间中,通过内外局部空间高低的变换,还有助于限定空间边界,划分使用范围,强化室内装饰的气氛。
有机地组织动态空间,要想取得空间的流动效果,首先要从整体布局上去有机组织流动空间。构成室内空间的本身要素——地面、墙、天花等是不动的,然而要使空间动起来。线形表现形式能产生明确的方向感;格子形的设计形式和有聚焦点的放射形式能产生很好的凝聚感;双坡形顶棚设计可以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中间屋脊的高度和长度上,使人产生安全的心理感受;中心尖顶的顶棚设计给人的感觉是崇高、神圣;多级形的顶棚设计会使顶棚平面与坚直墙面产生缓和过渡与连接,丰富层次感。
三.居室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过度
在古代建筑中,建筑师把建筑艺术看成是一种造型艺术,把主要精力放在建筑实体的艺术处理上;近代建筑师认为墙、柱、房顶等不过是建筑的外壳,而建造房屋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取得这个外壳,而在于取得这个外壳所包容的那个空着的部分,即建筑空间。我们应用更多的精力研究和处理好建筑中的各种空间。
在实体空间中,同样是室内一角,通过“围”与“透”的处理手法,其空间效果也大不一样。在空间比较低矮时,室内多用垂直线来划分空间,这样会使房子增高的感觉。水平线给人以平静、轻快之感,能使人进入安详、松弛的状态。所以在一些要求宁静的场合,通常采用长的窗台和窗帘盒以及横向的百叶窗和低矮的家具,形成一个宁静的休息环境。曲线有优美活泼之感,在由直线形成的空间内出现一组曲线,那么这个空间的气氛就会变得活泼。统一而有变化的弧线,给人以朴实无华、亲新明快的艺术感受;封闭的圆、椭圆显得安定、统一、完美。要想使过大的空间产生丰富的艺术效果,那就要用许多不同的手法去处理,空间的宽度如果超出了结构(梁)的允许限度,就需要设置柱子。功能性的景点多以工艺品、纪念品以及一些特殊嗜好的物品为主。通过灯光的照射、展示柜的摆设,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而观赏性的景点,可采用插花艺术或植物组合起来进行过渡、延伸、分割、柔化空间,又可用来丰富活跃室内气氛。在景点设计中,要遵从简洁、明快、突出的原则,不宜过繁,否则会引起杂乱堆砌的感觉。
四.居室空间的层次与借景
借景、对景我国古典庭院常用的手法,其特点是通过门、窗等孔洞去看另一个空间的景物,如山石、亭榭,从而把一个空间引入另一个空间。空间的封闭、开敞的程度取决于空间的使用功能。如餐厅、茶楼、咖啡馆可以开敞一些;卧室、教室、阅览室、会议室等这些空间不宜作得太通透。空间的封闭、开敞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而定,不一定强行开敞、通透。如北方与南方的差异。
参考文献:
[1]〔美〕M.萨利赫·乌丁著张永刚陆卫东译.建筑设计数字化.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丁鸣,男,湖北宜昌人,重庆三峡学院美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