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宇 康光淸
因为需要,人们有时候会去调查大学生一些敏感性问题.例如,学校领导可能想通过调查了解在校学生中究竟有多少人在考试中做过弊,社会研究员想了解大学生究竟有多少学生在谈恋爱.假如你直截了当地去提问,不仅了解不到真实情况,还会遭到被调查者的白眼,因为你调查的问题涉及了他们的隐私.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打消被调查者的顾虑,争取得到他们的配合,以便获取真实的调查信息呢?现在,我们从统计模型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分析.
方法一(随机回答法)
要调查某一敏感问题,你的提问肯定会涉及这一问题.一点都不涉及这一敏感问题,你又怎么可能了解你想要的结果?可是,如果你直接去问你的调查对象:“你作弊过吗?”“你是同性恋者吗?”这类问题,又明显是在了解别人的隐私.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去调查呢?
要让被调查者讲真话,必须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方法之一就是采用所谓随机回答法(Randomized Response Method),调查者不是只提出敏感问题,而是多提出几个问题,将此敏感问题隐含在其中,让被调查者回答其中的一个问题,由于调查者并不知道被调查者回答的是哪一个问题,如果被调查者确信调查者不可能从回答中了解他个人的隐私,也就没有必要再講假话了.
情境1调查者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你曾经在考试中做过弊吗?
(问题2)你从不在考试中作弊吗?
在一个纸盒里装上若干纸条,其中的一部分写着1,其余的写着2.让被调查者检查一下,确信纸盒中既有1也有2,然后自行从中抽出一张,抽到1就回答问题1,抽到2就回答问题2.回答“是”或者“不是”的人既可能是曾经做过弊的,也可能是从不做弊的,由于调查者不知道他在回答哪一个问题,从而不可能知道他究竟是哪一类人.
方法二(不相关问题模型)
1967年,Simmons提出了一个被称为不相关问题模型的改进方法.Simmons认为,如果提出的两个问题均与敏感问题有关,一些不完全懂得随机提问法的被调查者可能会担心你是否会像魔术师变戏法一样,套出他的隐私来,为了保险,他宁可讲假话.
Simmons建议:假如在提出一个敏感问题的同时,另外提一个与敏感问题无关的不敏感问题,将有利于取得被调查者的配合.下面,我们采纳Simmons的建议,再次来调查一下做过弊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
情境2提出以下两个问题,并使用前面用过的工具,即装着纸条的纸盒.
(问面1)你曾经做过弊吗?
进而又可由此计算出相应的置信区间.
用(4)算出的值小于用(2)算出的值,因而在方差意义下,不相关问题模型优于随机回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