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函数与图形形状结合问题的一般方法

2013-04-29 14:06吴文军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3年9期
关键词:直角三角形抛物线变式

吴文军

坐标系背景下的函数与图形形状结合问题往往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也是教师教学中最困惑的问题.许多教师缺少对此类问题一般方法的分析、概括和提炼.很多时候单靠大量的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好比“摸着石头过河”,缺乏思想方法的指导.学生怕,老师累.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在数学思想方法上给学生以点拨、指导和训练.本文以中考专题复习课“函数与图形形状结合问题的解决”的几个片段为例,拟探究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供读者商榷.

片段一:模式的概括

例如图1,抛物线y=-x2向上移动,与y轴交于点A,与x轴交于B,C两点,若△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求移动后的抛物线的解析式.变式1:△ABC为等边三角形,求移动后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设计意图:利用简单而常见的函数、图形为题材,让学生感觉熟悉又有亲切感,但综合在一起,难度骤然加大.通过变式,让学生觉得图形的形状、位置虽然变了,但题目的模式并未发生变化,体会到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进而体会到解题方法的重要性.

上课开始时老师展示例题,并让学生先尝试性地做几分钟.46名同学中仅有7名同学做对,其中有5名学生是用特殊值凑出来的.然后老师变式:(如变式1)将△ABC变为等边三角形.师:题目简简单单,但又觉得难,原因在于方法的缺失.师:先把题中的条件按数学形式分分类.经学生七嘴八舌,老师点拨、概括,题中条件可分为函数类条件(y=-x2等)和图形形状类条件(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师:对此类问题能否用一个简单的模式进行概括?经老师引导,学生热烈的讨论,大家形成一个共识,用下列模式:函数—图形形状.

片段二:“题眼”的提炼

师:刚才我们只是对题型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还不清楚.生:老师,我觉得刚才这个模式中,在函数和图形之间肯定有一种联系的要点或方法.师:有道理,在函数和图形间需要一条纽带,学生表示认可.师:那么联结这条纽带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学生讨论激烈.生:这条纽带应该是点的坐标.因为题中△ABC的三个顶点既是三角形的顶点,又是函数图像上的点.老师加以肯定,并分析点的坐标就如这个模式的眼睛,这条通道的窗口.然后对模式又做了一次修改补充.

片段三:点的表示法的探求

师:如何打开这个突破口呢?生:把点的坐标求出来.师:能否直接求出点的坐标?生:不能!师:怎么办?学生又一次激烈的讨论.生:用未知数把点的坐标表示出来.师:对.今天我们解这类问题的最关键之处就是怎样表示这些点的坐标.师:如果单考虑函数条件,如图1,抛开△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一条件,A,B,C的坐标可以怎样表示?生:可设A的坐标为(0,m),抛物线的解析式y=-x2+m,B,C又是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通过代入A的坐标(0,m)得0=-x2+m, x=±m,所以B,C的坐标分别可表示为(-m,0),(m,0).师:接下来你能求出m的值吗?生:可以求的,因为△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O⊥BC,所以OA=OB=OC,可得m=±m,解出来m1=1或0,0舍去,所以m=1.师:做得很好,完全正确.反之是否可行呢?即:单考虑几何条件,抛开A,B,C都是y=-x2上的点这一条件,A,B,C的点又怎么表示?生:设A的坐标为(0,m),因为△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O⊥BC,所以OA=OB=OC,所以B的坐标为(-m,0),C的坐标为(m,0).师:怎么求?生:因为移动后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m,把B(-m,0)代入解析式得0=-m2+m,解之得m1=1,m2=0(舍去).师:刚才大家能顺利解题是因为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抓住了“怎样表示点的坐标”这一关键.接下来我们把刚才两种解法进行对比,对点的表示方法作进一步的概括,对解题模式再作提炼.经过师生互动和深入讨论,对点的表示法概括出两点:(1)数设形代法.数设:通过函数、坐标系等代数条件,表示出点的坐标.如:A,B,C分别为抛物线的顶点、与两轴的交点,由此A,B,C三点的坐标分别可表示为A(0,m),B(-m,0),C(m,0).形代:然后把点的坐标代入反映形的关系式中.如:OA=OB=OC,得m=±m.(2)形设数代法.形设:通过形的关系式表示出点的坐标.如可由关系式OA=OB=OC反映△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形状,进而设出A(0,m),B(-m,0),C(m,0).数代:再把A,B,C三点坐标代入反映数的关系式.如抛物线的解析式y=-x2+m,得0=-(±m)2+m.最后又把解题模式进行了完善.

课中又安排了一些适应性的练习.如例1的变式1、变式2、练习题等.变式1:解法一(数设形代法):设A的坐标为A(0,m),则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m,B,C的坐标分别为B(-m,0),C(m,0),又因为△ABC为等边三角形,且AO⊥BC,所以AO=3BO=3CO,得m=±3m,

实践表明,用这种方法来指导学生解函数与图形形状结合问题,学生的思路就会清晰许多.就好比找到“题眼”,总觉得有點可抓,有口可破,有路可走,学生的畏难情绪就会大大减少.老师在指导学生解题时,就好比抓到“衣领”,有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感.在数学教学工作中,老师若对各类题型能在数学思想与方法上不断地创新、提炼,并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会大幅度调高,达到“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的效果,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解题意境,数学的魅力也将会得到更充分的彰显.

猜你喜欢
直角三角形抛物线变式
含30°角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巧求抛物线解析式
赏析抛物线中的定比分点问题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5.2 图形的相似与解直角三角形
抛物线变换出来的精彩
玩转抛物线
拼搭直角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