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讨论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2013-04-29 00:44:03倪小青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分类讨论数学课堂渗透

倪小青

[摘要] 分类讨论思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思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按步骤引导学生建立分类讨论的思维,学会分类方法,揭示分类讨论思维的本质,自觉合理地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相应数学问题,形成能力。

[关键词]分类讨论;渗透;数学课堂

分类讨论思维是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维。它是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根据需要对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然后逐类进行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渗透分类讨论思想,可以增强思考的周密性、条理性,提高学生研究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不过分类思维的掌握不是几节课就能做到的,它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知识发展水平的特点,反复渗透,深化理解,最终形成能力。

一、逐步渗透分类思维,培养自觉分类的意识

初中教材中有很多定义、定理、公式本身是分类呈现的,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如“数的分类”“绝对值的意义”“不等式的性质”等等,让学生初步体会标准不同则分类不同,还要注意不重复,不遗漏。因此,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内隐的分类思想,把握渗透的契机,使学生形成自觉分类的意识。

二、学习分类方法,增强思维的缜密性

初中生分类讨论的意识不强,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举出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需要分情况讨论的例子,教学生学会分类方法,增强思维的缜密性。下面结合教学中的一些实例具体谈谈。

分析:只要能判断k的符号,画出示意图象,数形结合,便可求解。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不要漏解。可分为k>0和k<0两种情况。在确定k的符号后,还需进一步分:①A、B在同一象限;②A、B在不同象限两种情况讨论。

【例2】在Rt△ABC中,∠BAC=90° , AB = AC =2,以AC为边,在△ABC的外部作一个等腰直角△ACD,求线段BD的长。

分析:在三角形外部作等腰直角△ACD,所作三角形有两种情况:①斜边等于2; ② 直角边等于2。在第二种情况下,又可分为①点A、B、D在同一直线上;②点 A、B、D不在同一直线上。

这两道例题在初中数学当中很常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具体的实例逐步掌握分类讨论思想,也就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分而治之;其次,分类有时不能一步完成,需要逐级分类。

三、引导学生分类讨论,提高综合解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增强分类讨论的意识,并将之运用到解题中,做到授之以“渔” ,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探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平时教学中要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自觉应用分类讨论的意识。

【例3】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cm,其中一条边长为6cm,求另外两边的长。

分析:该题是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和一边长,求另一边长的问题。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当腰长为6cm时,当底边长为6cm时。

【例4】平面上有三点A、B、C,能否在平面上找到一点D,使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分析:这个问题也应分两种情况讨论:①点A、B、C在同一直线上,这时不能构成四边形;②点A、B、C不在同一直线上,可以作出平行四边形,而且还有几种情况。

【例5】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4cm,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分析:题中并没有明确指出直角边和斜边,应分类讨论:①长为4cm的边为直角边;②长为4cm的边为斜边。

四、对分类思想适时“盘点”

分类思想以内隐的形式贯穿在整个初中数学教材中,要使学生自觉把这种思想内化,运用它解决问题,就要对分类思想适时“盘点”,归纳总结。在总结中要注意几个问题:(1)分类应有统一标准,还要 “不重不漏”;( 2 )分类要层次清晰,逐级逐类进行。

责任编辑 一 觉

猜你喜欢
分类讨论数学课堂渗透
分类讨论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未来英才(2016年17期)2017-01-06 11:49:35
从三角函数领悟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3:48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9:08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8:24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0:57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环球时报(2014-10-30)2014-10-30 1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