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中解析字理的几种方法

2013-04-29 00:44:03刘香芹
新教师 2013年9期
关键词:音义古文字字理

刘香芹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构字方式主要是用意符表意,音符表音,使字形里体现出构字理据(简称字理)。虽然现代汉字中有一部分已经符号化,很难看出理据了,但是多数字仍具备字理。如何科学利用这部分字的字理因素以提高识字效率,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归纳出如下方法。

一、明确目的,溯源讲解

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字理,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对汉字表意性质有所体会。识字之初,多学独体字。独体汉字在产生之初多为象形字,比如“月”甲骨文写作“”,是月牙形,学生容易理解。但是,象形字发展到楷体,已不再象形,“月”变成了梯形成为表示月亮的意符。为了让小学生掌握好“月”字,就应追溯字源,展示月的古文字形,使学生理解到“月”的两横是月弦和月光。小学语文现行的各套教材都安排有溯源古文字的识字课,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在识字(一)第2课,安排有“口、耳、目、羊、鸟、兔”等古代象形字。教材中配有形象的图画、古文字或字形演变等。教学时,教师将这些图、古文字与楷书字形比较,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形义结合教学,孩子们就发现了那些横竖点折交错搭成的符号,原来是自己熟悉的事物图形变来的,他们充满了好奇,逐渐地就会自己饶有兴趣地推测所见汉字这样写的原因,进而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识字之初溯源讲解字理,在达成识字教学目标,提高识字效率的同时,继承着丰厚的汉字文化。

汉字中有大量同音字、形近字,在区分这些字时,也应讲清字理,使学生轻松识记。如,“即”和“既”音近且形似,学生常混淆,就是因为没有明白字义与字形之间的联系。而从楷书字形又很难讲清二字的形义关系。这时,用溯源讲解就会化难为易。从甲骨文来看,“”“”,两字都是会意字,都从“皀”(jí盛食物的高足容器),但是“即”右边“卩”(jié跪坐的人),表示人正在就餐。本义是就餐,引申为接近,靠近,就,如“若即若离”“即将”。进而引申为走上、登上,如“即位”。虚化为副词,相当于就是,如“知识即力量”。用作连词,表示假设,如“即使”“即便”。而“既”右边“旡”(jì人扭头向后张口打饱嗝),表示人食毕。本义是吃完饭,引申为完,尽,如,“言未既”。虚化为副词,相当于已经,如“既然”“既往不咎”。又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如“既好又快”。像这样的古代会意字,溯源讲解,能够形象地说明两个字的构意(构形意义),进而准确理解字义,辨别字形。

二、溯源有限,适当讲解

在识字教学中利用汉字构形原理进行溯源分析,符合汉字科学,顺应儿童认知规律,而且能激发儿童对汉字、汉字文化的兴趣。但是,不必要也没办法每个字都溯源分析。一是教学时间有限,个个溯源费力耗时。如,关于偏旁“卩”,在“即、却、印”等字中是意符,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卩”的形音义,第一次出现时可以出示古文字“”,而在“节”“爷”字中是音符,就没有必要溯源了。二是有些字古今音义差别很大,也不合适溯源。如,“页”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像一个头部突出,头发和眼睛清晰可见的跪坐之人。本义是人头,旧读xié。但此义已不单用,只作意符用在合体字中,所从字与人的头部有关,如“顶、项、题”。现在已假借作书页之“页”,音yè,用作量词,表示书册的一张,或每张纸的一面。

我们教的是现代汉字,能用现代汉字直接讲清字理,就尽量用现代汉字解析。如“宝”是房里有玉,“拿”是合手为拿,“森”是三木表示树多。再如“鸡、邓、欢”里的“又”分别替代繁体字中的声旁“奚、登、雚”,讲解这几个字只需用繁体字说明就可以了。

无论用现代汉字还是溯源古文字解析字理,都要遵循汉字科学,不能随心所欲地讲。如果讲错了偏旁的形音义,就会使整个字的讲解发生错误。如,有些教师将“修”中间的短竖说成是小钉子,不能丢掉;有的讲成一个人拿着镜子(短竖)在修饰自己的眉毛等都是错误的。“修”是形声字,从彡,攸声。本义是修饰,如“装修”“修辞”。引申为整治、恢复完美,如“修理”“修复”等。从“修”的本义、引申义看,其义的来源都出自意符“彡(花纹状的装饰)”,如果将其讲成会意字或其他,就无法解释通整个字的形音义,而且会破坏了汉字系统。如将“修”中的短竖讲成钉子、镜子,那“攸”“悠”中的短竖怎么解释呢?其实“攸”中的短竖是“水”,《段注》解释,“攸”从人从氵从攴(攵),会意为“人用工具(攴)疏通水道”,后来“氵”被连写而成短竖。

三、用基本字,系统讲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验稿“多认少写”基础上又提出了“先认先写”理念,并增加《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以下称《基本字表》)。表中指出:“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先学这些字,有利于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有利于发展识字、写字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这300个“基本字”的选择综合了很多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优先选择字理明确的字。如“穿”,从牙从穴,会意为用牙啃出洞,“窗”从穴从囱,本义是屋顶上开的洞(天窗),从二字中可归纳出“穴”表示孔洞的意思。再如,从“妈、姐、妹、奶”等称谓中,学生可以顺利地归纳“女”的音义及带“女”的汉字表示与女性有关。笔者对人教版、北师大版、语文S版3个版本现行教材第一学段识字中300个基本字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各版教材第一学段识字量基本涵盖了300字,其中80%安排在一年级。但就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看,基本字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大部分教师不清楚《基本字表》有何作用,教学中更没有有意识地重点讲解。300个字分属117个部首系统,其中,84字是部首字,如,人、口、女、见、田、毛、身、青、音。这300字构字率(成为其他字部件的频率)高,能讲清字理的应尽量讲,可以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尤其是部首字,讲清一个字,带出一串,不仅能提高识字效率,还可让学生看到汉字的“系统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基本字表》中特别说明了17字附带的部首变体,其中,“玉()”和“肉(月)”应注意。因为这两个部首很多老师会讲错。“”的音义是“玉”,不能再教成“王字旁”,如,“珍珠、琳琅”字义都与玉有关。“肉”作左偏旁时写作“月”,称“肉月旁”,如,表中“胖、脸、有”都与肉有关。不能教成“月字旁”,表示“月亮”义的偏旁除“朦胧”在左,其余都在右,如“朝、明、朗、望”。一位懂得该部首形音义的教师是这样教“肉”的:这位教师请小朋友读准字音后,先说它是个象形字,用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它像不像一块刚刚切下来的肉啊?再引导组词——猪肉、羊肉串、肉串,然后讲:这个“肉”字真有趣,当它变成左偏旁,样子变了,看——(课件出示:月)学生说“月”。老师告诉学生:像个“月”字,不过,它可是“肉”的变形,跟“月”呀,一点关系都没有。带有这个肉月旁的字很多都跟肉有关系,像我们身上的很多部位的字都带有肉月旁。你知道哪些?学生说出:脑、胖、肝、腿、肾。老师引导:哦,“肾”把“月”放在下面,我们身体的一个部位是吧,你懂得可真多。咱们认识了新朋友又想起了老朋友,这样认识的字就更多了!这些字认识吗?(出示:脸、肚、腰、腿、脚)生读两遍。这位教师不仅科学解析肉和肉月旁,而且带出一串肉月旁的字,根据汉字系统识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创设情境,帮助讲解

汉字创造源于生活,“因义构形”的汉字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和生活图景。所以,生活可以帮助理解汉字。在识字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析一些难写、易错字的理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汉字的形音义。我教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我的影子》一课,这样教“散步”的“步”:

师:平时你经常跟谁散步?

生:我经常跟奶奶散步。

师:老师跟你奶奶年龄差不多,来,跟奶奶一起去散步(师生一起表演散步,从后排走到前面)。其他小朋友注意看我们散步时的脚步哦。(其他学生高兴地观察着)

师:其实,我们走路时的步态呀就藏在这个“步”字里呢。课件出示“步”字的甲骨文、金文,请小朋友看看这两个古文字,说说你仿佛看到什么?

生1:好像两只脚。

生2:好像两只脚一前一后在走。

师:对,我们老祖先最初写“步”字就是描绘两只脚一前一后交替前行的画面,“步”字最初的意思是跨步或跨出的一步。后来,就变成了这样“”,再后来,汉字继续变,弯曲的笔画拉直了,才变成现在的楷书“步”。找一找“步”字中的两只脚?(引导说出:上面是左脚,下面是右脚)。左脚写作“止”,右脚写作“”其实,下面部分就是个反“止”。(通过课件和板书演示,让学生明白“步”下部最后一笔“丿”是由反“止”的短竖和长横连成的)

这样教学使学生清楚所学字的形音义关系,便于在理解中记忆,预防写成“歩”,提高教学有效性。

总之,讲解字理能使枯燥无味的识字、写字课变得活泼、生动、快乐,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识字效率,传授汉字文化。但讲解字理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讲究方法,遵循规律,科学讲解。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音义古文字字理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字音义的词源学解释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简帛(2019年2期)2019-11-03 09:12:36
“字理识字”与“俗解汉字”两种教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佛经音义同形字辑释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巧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李阳冰对《说文》的说解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4:01
字理,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