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信念

2013-04-29 23:07鲁人
师道 2013年9期
关键词:曾祖高祖私塾

鲁人

祖父曾对我讲,我的高祖兄弟三人,高祖行大,得以继承父业,在北京经商。生意想是不大,因为,后代并未阔气起来。我儿时随祖父母住故乡时,三间灰瓦房是鲁北最普通的式样,只是建筑材料算中上等吧。不过毕竟高祖是在北京经商,作为家中独子的曾祖得以安心在家读私塾。以后又一边自己在家教私塾,一边继续学作文章,准备搏个功名,改变一下门风。不料,辛亥年武昌一役,天下骤然变样,科举是全废了,曾祖的八股自然也白作了。高祖父子的梦想眨眼间全成了幻想。好在,社会的发展总是离不开有知识的人。推翻了封建王朝,那百废待兴的国家更是需要大批有新思想新知识的人才。于是,革命党人在县里办了“劝学所”,吸收各乡有知识的青年人,曾祖有幸成为第一批学员。不过与高祖的经商只达温饱略有赢余一样,曾祖的学业想也算不上出众,因此,终生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乡间书生。但他让我们这个家族弥漫起一股书香的气息,在这个家族播种下一颗读书的魔豆,使它不停在后代心中一代代发芽。首先,是他的三个儿子都进了新学。

祖父说,他读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国文,课本第一页是“人”字;第二页是“口”,之后翻开去依次是“手、足、刀、尺、山、水、田……”祖父读过新学,再高的门槛不知是未跨过去,还是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总之,祖父的知识水平基本止步在能够读报的层面了。之后 ,便开始闯荡社会。曾祖未以读书得以出人头地,但他私塾里的一个得意门生,却在东北发了迹,便让曾祖将祖父送去投奔了他。他帮祖父建了一个织袜厂,祖父经营的颇红火。但后来日本人入侵东北后,祖父的织袜厂被挤兑得一步步终于倒闭。因为读过书,为生计祖父只好给日本人当了账房先生。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因为不愿为上前线的日本兵签字祈福,挨了日本人一个耳掴,并引起日本人注意,无奈之下只好回到关内,北京、天津的干了数种营生,皆因技术和资金的原因,再未兴盛过。然而祖父不论经济状况如何,却始终坚持让自己的子女读书,并尽量让他们进环境好的学校。

祖父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我的大伯解放前夕毕业于辅仁大学,是四兄妹中第一个完成大学学业的,且为名牌大学。我父亲行二,因为参加党的地下组织,在解放前夕不得不跑到解放区。回城后已参加工作,但后来还是被组织保送进了大学。我的两位姑姑都是解放初考入大学的,大约算是解放后第一批大学生吧。此时,祖父母已响应国家号召回归故乡做新农民去了。但一门四个子女都上了大学,这在当时的村里也是颇令人羡慕的。可惜父一辈,解放后经历了太多的政治运动,虽然,在各自的岗位上小有成就,但人生最该干事业的时光都被荒废了。而一向谨慎的大伯,在文革初因受惊吓,四十出头便心脏病突发去世了。我父亲则因自己的耿直当了二十年右派。两位姑姑也因列于“臭老九”之中,经历了不少坎坷。

我们这一代该读书的时间几乎都晃荡在文革的十年里,不是上山下乡,去建设兵团,就是停课闹革命,学工学农,而且整天被灌输着“读书无用论”。其实,有用也无书可看,家里的书柜中寥寥无几的几本书几乎只剩下马恩列斯毛几位伟人的雄文了。这一代只有我弟弟在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时正式进了大学校门。但毕竟是几代人培养出了爱读书的习惯,不论是下乡还是在工厂,都因读书而受益匪浅。而且,也因读书而滋生出一些别的兴趣。祖父的侄孙中就有几位以乐器和绘画在单位颇得器重的。高考恢复以后,业大、电大又相继兴起,这一辈的大多数也都在工作之余借此聊以弥补了自己的遗憾,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到曾祖的玄孙一代,算是赶上了好年景。一个个鲤鱼跃龙门地都上了大学,还有读研读博的,还有出国留学的。这不要说高祖、曾祖……便是我们在三、四十年前也无法想像后代们会有如此的幸运。

曾祖至玄孙,五代人,靠读书创造生活,始终是我们这个家族的信念。百余年的变化,动荡且翻天覆地,反映在那些改变历史方向的人物身上是惊心动魄,悲壮惨烈的。而作为我们这些生存在历史指缝间的普通人物,真的只能被历史夹带着前行。但读书成了我们这个家族的传统,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始终守护着这个信念,当历史给了我们机会,这个家族就会用读书来为自己赢得荣誉,实现着先人的愿望。如今,这个家族的第六代已经出生了,读书的魔豆会早早地播在他们的心里。

责任编辑 萧 田

猜你喜欢
曾祖高祖私塾
与草有关
牵手“袖珍之恋”, 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牵手“袖珍之恋”,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殷卜辞中“高祖河”的点读问题
聪明的曾祖奶奶
聪明的曾祖奶奶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