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动力机制设计

2013-04-29 00:44程勉中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3年9期
关键词:动力党组织机制

程勉中

[摘 要]从论述动力机制的构成原理入手,对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动力机制设计要素从利益、权威、激励等三方面作分析,提出动力机制设计中的目标导向应关注利益驱动,强化绩效挂钩,提倡公开竞争,激发政治热情。针对动力机制设计中的制度创新问题,认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动力机制设计作为一个新的探索课题,需要在制度创新的框架内加以规范和完善,制度创新是动力机制设计的基础。

基层党组织;动力机制;设计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3)09-0044-03

动力机制设计理论主要研究对于给定的一个目标,能否并且如何设计一种运行机制以保证目标实现。这一理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它是以追求机制活力为动力源的创新设计。组织运行的动力归根到底来自内部行为主体对于利益的追求。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利益同社会发展方向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的重大政治问题。因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对动力机制的基本功能要求,在于激发广大干部党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动机,并将这种动机转化为实现党的目标的推动力。与此同时,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也必须充分考虑到党员及群众对个人正当利益追求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并且力求把党建工作与满足党员个人正当利益统一起来,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注入持久的动力。

一、动力机制设计的构成要素

动力机制是组织运行机制中极为重要的子系统,是为组织及其制度体系的高效规范运行提供动力的系统。基层党的建设在一定的动力机制作用下,能更加增强广大党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励基层党组织积极主动地创先争优,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城乡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一)动力机制的构成原理。无论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对机制的理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构造、运行和功能。构造涉及到主要对象的组成,它决定了运行情况和功能性质。而运行是指一种特殊体现在结构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秩序。任何机制都不可避免地导致某些功能,没有功能也就无所谓机制。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结构、功能与过程的社会有机体,机制的概念运用到组织理论上,指一定机构或组织的机能,以及该机构或组织与其机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组织建设中的动力机制设计要素。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动力机制问题,可以定义为:与基层党建发展相关联的、能激励和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所有内外部推动力量的总和。动力机制作为推动党组织建设的内外部力量的作用方式,是使党的建设诸要素、部分、环节在互动中形成整体良性运行的结构和功能,包括了促使党的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的一系列创新性手段、工具、形式和途径。这些因素总体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型,即组织驱动因素与创新需求因素。党组织的发展成长过程,存在着强烈的创新冲动与诉求,这种内在的需求成为组织创新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因素。不断追求创新,是其发展的动力。创新需求因素还包括了外部的动力因素,它是存在于党的组织主体之外,并能对党的组织建设起推动作用的外部因素。这些外部因素能够诱导、唤起、驱动或转化为组织主体的内生因素,来实现对组织创新的推动。

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动力机制设计要素,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第一,利益驱动。这是组织内部动力机制中最基本的力量,在利益的驱动下有效推动整个系统的运行。第二,权威推动。这是由组织的管理者凭借权力来提供动力,强制性地要求组织成员采取有助于组织功能实现的行动,以此推动整个系统的运行。第三,激励调动。组织利用各种管理手段或措施,对组织成员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和激励,调动其积极性,使其自觉自愿地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动力机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激励,它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创造满足激励客体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其工作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目标的特定行为。动力机制通过激励制度的内涵构成这一机制的要素,主要包含行为发动、行为导向和行为制约等制度规定。行为发动要根据组织的需要设置诱导因素,即用于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各种奖酬激励资源,包括各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行为导向是组织对其成员所期望的努力方向、行为方式和应遵循的价值观的规定;行为制约是对于激励对象行为规范、工作努力程度、时空范围进行限制的制度设计,是对违反行为规范或达不到要求的成员的处罚和教育。通过这些制度设计,使组织成员能够符合组织风格和习惯,从而使所期望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二、动力机制设计中的目标导向

当组织所制定的目标成为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时,人们就会按组织的意愿共同行事。一般而言,组织成员总会产生某种偏离,即某些自发的追求,造成对于组织目标实施的干扰,因而需要组织者的有效干预。不同的机制对组织和个体所产生的动力不同,从而导致其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动力机制就是要激发和引导组织成员共同围绕组织所确立的方向而积极有序地行动。

(一)关注利益驱动。激发内在动力的途径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驱动力是利益。有目的地追求人的利益,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其利益,是人类存在的自觉本性,共产党人也不例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对利益意识的觉醒,使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焕发出强大的内在动力。在此背景下,党组织如果不能自觉地承担服务党员的责任,帮助党员追求和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特别是不能给党内弱势群体以应有的关爱,那么,党员保持和发挥先进性的内在动力就将衰减。[1]另外,要在建设中关注提高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使基层党组织在引导群众不断发展上发挥应有动力,进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二)强化绩效挂钩。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核心,既是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队伍管理的主要工作。强化绩效挂钩,就是要贯彻公平高效原则,通过以目标导向为核心,以科学考评为手段,以合理激励为支柱,构建有效的动力机制,充分调动城乡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基层内在潜力,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效益。有效的动力机制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对象及工作绩效来考虑动力因素的侧重点;另一方面还要是动态的,要能适应变化着的情况。在注重动力提升的同时,压力机制对于组织和个人的发展也是必须的。

(三)提倡公开竞争。基层党的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的,要发挥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就要顺应市场法则,以竞争保持活力,真正建立起公开、平等、择优的考核评价机制,给优秀人才提供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考核评价是增强党员及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动因,要完善由德、能、勤、绩、廉等要素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在选人用人方面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通过全面考察,作出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价,并以此作为党组织进行整改和对党员进行奖惩、任用、培训、晋职等的依据。并在考核评价之后落实奖惩激励,激励党员良好的行为动机,形成全党积极进取、科学发展的势头。

(四)激发政治热情。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参与党组织建设的政治热情,是政治动力的重要来源。关键是发展基层党内民主,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内在动力来自党员的主体意识,即党员对党的事业的自觉认同、参与和奋斗。党员主体地位体现在广大党员是党的主人,是党的活动的主体,在党的活动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要提高党员的主体意识,就必须尊重和坚持党员主体地位,科学调整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构建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并完善党内生活制度,落实好党员的民主权利,提供党员正常行使权利的渠道。要广开言路,充分听取党员意见,接受党员评议,形成民主讨论、民主决策的工作氛围,调动党员参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工作积极性。

三、动力机制设计中的制度创新问题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动力机制设计离不开以制度创新为基础。制度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由制度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动态过程。以制度创新推动基层党的建设良好局面的形成,首先需要通过推动创新的动力机制设计来保证,使制度创新的动机能较好地转化为制度创新的实践,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动力机制设计中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各方面,并通过动力机制的有效建立,为整体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保证。

(一)党的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组织是按照一定的制度结构组成的社会结合体,是规则或制度的产物,也是规则或制度生长的环境和载体,“制度是组织构造的结构模式”[2],它为组织提供行为规则。党的建设实践表明,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其根本性体现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必须反映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从主要矛盾方面确定人们行为的规范,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和强制性;其全局性体现在要从事物的整体和发展的全过程确定制度建设的内容,使之成为保障整体工作正常开展的有力措施;其稳定性体现在制度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建立和废止都必须经过规定程序,不能朝令夕改;其长期性体现在制度的有效时限,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可行性,不能因为事物的局部变化而使制度走形,失去指导性和约束力。[3]习近平最近特别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4]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永葆自身生机活力的关键环节和治本之策。

党的制度创新的内容,就是对党内各种类型、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制度进行完善和配套,努力增强制度和制度体系的严密性、科学性,使其发挥整体的最佳功能,提高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当前在制度建设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保证制度落实的制度尚不健全、不完善;二是执行力不强的问题,有制度不执行,有制度不落实,致使许多制度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因此,制度建设要注重整体推进,加强制度体系的系统性、配套性。必须把制度建设和创新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贯穿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始终,逐步建立起内容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科学管用的党的制度体系。

(二)制度创新是动力机制设计的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既要在现有党的制度框架内研究基层党建的统筹发展问题,更需要打破某些原有体制的束缚,创新相关制度设计,进行新的制度安排。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动力机制设计作为一个新的探索课题,同样需要在制度创新的框架内加以规范和完善。

党的制度体系通常包括根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两个层次:根本制度在制度体系中居于统领和核心地位,是体现其本质内容和根本特征的制度,党的根本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具体制度是根本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或实现形式,包括保障根本制度落实的党的基本组织制度,如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干部制度、监督制度、党内生活制度等,以及党的具体工作制度,包括维持各级党组织日常工作的具体规定。根本制度较为原则,要得以贯彻实施,必须借助于一系列具体制度在不同领域、不同侧面、不同条件下作具体展开。党的制度体系是各制度要素之间紧密连接、有机结合的完整系统。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与机制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制度建设是机制构建的基础,而要保持各项制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衔接和有序运行,就必须依托机制作为制度之间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运行方式,使其保持流畅运行,实现整体功能。

动力机制的实质是制度体系的执行规则,它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违规行为的惩罚,使违规成本大于违规所得;另一方面就是提供一种激励机制,使执行制度得到的收益大于付出的成本,从而保障制度体系的贯彻落实。多年的实践证明,探索和形成一些制度规章并不困难,而问题的关键是这些制度能否有效运作,有没有形成相应的动力机制。后者正是困扰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方面,并通过动力机制的有效建构,整体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党的建设中长期形成的特点和优势。

通过动力机制设计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其着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党自身组织的动力机制,如领导责任制度、党建目标体系、组织结构及运行系统等;二是探索党组织内部依靠机制运作的各种管理方式的动力源,包括对内部和外部资源配置的整体性系统方法和针对局部问题的控制性方法,如考核指标、过程监控、激励措施等。

参考文献:

[1]袁建伟.“服务党员”:基层党建的新理念和新课题[J].唯实,2008(5).

[2]唐未兵.中国转轨时期所有制结构演进的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7.

[3]郭献功.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2-3.

[4]习近平.2013年1月22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3.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构建具有新苏南模式区域特色的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一体化新格局研究”(项目批准号:09BDJ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胡中良

猜你喜欢
动力党组织机制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清华党组织公开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